大青
- 《本草纲目》:大青
- 《本草备要》:大青
- 《本草便读》:大青
- 《本草乘雅半偈》:大青
- 《本草从新》:大青
- 《本草分经》:大青
- 《本草分经》:大青
- 《本草经集注》:大青
- 《本草蒙筌》:大青
- 《本草图经》:大青
- 《得配本草》:大青
- 《冯氏锦囊秘录》:大青
- 《名医别录》:大青
- 《千金翼方》:大青
- 《医学入门》:大青
- 《新修本草》:大青
- 《药笼小品》:大青
- 《药性切用》:大青
- 《玉楸药解》:大青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大青
- 《证类本草》:大青
《本草纲目》:大青
「气味」(茎、叶)苦、大寒、无毒。
「主治」
1、喉风喉痹。用大青叶捣汁灌服。
2、小儿口疮。用大青七钱五分、黄连五钱,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服下。一天服二次,病愈为止。
3、热病下痢。用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各三两,胶二两,鼓八合,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分三次服。此方名“大青汤”.
4、热病发狂。用大青一两,阿胶、甘草各二钱半,鼓二合,分三次煎服。此方名“大青四物汤”。又方:大青七钱半,犀角二钱半,栀子十枚,鼓二撮,分二次煎服(每服以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此方名“犀角大青汤”。
《本草备要》:大青
泻心胃热毒
微苦咸,大寒。解心胃热毒。
治伤寒,时疾热狂,阳毒发斑(热甚伤血,里实表虚,则发斑。轻如疹子,重如锦纹。
紫黑者,热极而胃烂也,多死。《活人书》∶治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黄胆热痢,丹毒喉痹。
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叶对节生,八月开小红花成簇,实大如椒,色赤。用茎叶。
《本草便读》:大青
大青(图缺)
治伤寒阳毒斑疹.入心胃与肝.兼行肌表.疗瘟疫时行热病.味咸寒微苦.直入营中.(大青咸苦大寒.色青.专入心肝胃三经血分.治时行温热斑疹丹毒等病.皆因大热入胃.扰乱营血所致.散血分邪热.是其所长.方药中亦不常用耳.)
《本草乘雅半偈》:大青
(别录中品)
【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核】曰∶出东境边道,及江东州郡,今荆南、眉、蜀、濠州,所在亦有之矣。春生青紫茎,高二三尺,对节作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放花如蓼,色红紫,亦似芫花状。结实青碧,大若椒粒,霜降则红。三四月,采茎叶阴干用。
【 】曰∶东方生风,入通于肝,其主木也,其色青也;言能宣大风木之用,因名大青。
味大苦,气大寒,虽待阳为标,热为本,亦非阴凝走下之比;力使自外而内者,仍从自内而外也。读仲景先生大青龙汤两法,一主标阳本风之从化,一发标阳本寒之将陷,则得之矣。
《本草从新》:大青
泻心胃热毒.
苦咸大寒.解心胃热毒.治伤寒时疾热狂.阳毒发斑.(热甚伤血、里实表虚则发斑、紫黑者、热极而胃烂也、多死、活人书、治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黄胆热痢.丹毒喉痹.非心胃热毒勿用.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叶对节生.八月开小红花.成簇.实大
《本草分经》:大青
苦咸大寒,专解心胃热毒,治伤寒时疾阳毒,取茎叶用。
《本草分经》:大青
见胃寒。
《本草经集注》:大青
味苦,大寒,无毒。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三月、四月采茎,阴干。
治伤寒方多用此,《本经》又无。今出东境及近道,长尺许,紫茎。除时行热毒,为良。(《大观》卷八,《政和》二一四页)
《本草蒙筌》:大青
味苦,气大寒。无毒。多生 蜀濠淄,亦产江东州郡。叶绿似石竹茎紫,花红如马蓼根黄。入药用叶兼茎,春末夏初收采。仲景书内,每每擅名。伤寒热毒发斑,有大青四物汤饮效;伤寒身强脊痛,有大青葛根汤服灵。又单味大青煎汤,治伤寒黄汗黄胆,天行时疫尤多用之。仍 肿痈,且解烦渴。小青异种,惟产福州。(属福建。)土人用治痈疮,取叶生捣敷上。
《本草图经》:大青
大青(图缺),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江东州郡及荆南、眉、蜀、濠、淄诸州皆有之。春生青紫茎,似石竹苗叶;花红紫色,似马蓼,亦似芫花;根黄。三月、四月采茎叶,阴干用。古方治伤寒黄汗、黄胆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亦用大青。大抵时疾药多用之。
《得配本草》:大青
微苦,大寒。入足阳明、手少阴经。解时行头痛,心胃热毒。治伤寒热狂,黄胆热痢。
配好酒,治肚皮青黑。(血气失养,风寒乘之也。)佐犀角、栀子,治阳毒发斑。
脾胃虚寒者禁用。
《冯氏锦囊秘录》:大青
禀至阴之气,故味苦,气大寒,无毒。专治大行热毒,头痛口疮。
大青,仲景书内,每每擅名伤寒热毒发斑,有大青四物汤饮效,伤寒身强脊痛,有大青葛根汤服灵。又单味大青汤煎,治伤寒黄汗黄胆,天行时疫,尤多用之。仍 肿痈且解烦渴。若脾弱虚寒者,勿服。小青异种,土人用治痈疮,取叶生捣敷上。
《名医别录》:大青
味苦,大寒,无毒.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三月、四月采茎,阴干.
《千金翼方》:大青
味苦,大寒,无毒。主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三月四月采茎,阴干。
《医学入门》:大青
大青无毒大苦寒,主疗天行口渴干,大热头疼腰脊强,解金石毒风疹丹。
花浸水,昼夜色甚青翠,故名。主天行瘟疫热毒,寒热口干作渴,头疼心烦,身强腰脊痛时疾药多用。又治金石药毒及小儿身热、风疹、丹毒。春生青紫茎,花似马蓼花,四月采茎叶阴干。
《新修本草》:大青
味苦,大寒,无毒。主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三月、四月采茎,阴干。
疗伤寒方多用此,《本经》又无。今出东境及近道,长尺许,紫茎。除时行热毒,为良。
〔谨案〕大青用叶兼茎,不独用茎也。
《药笼小品》:大青
苦咸而寒。
解心胃热毒。
治伤寒狂热,阳毒发斑。
非心胃实邪勿用。
《药性切用》:大青
苦咸大寒,入心、胃而解斑毒热狂。取茎、叶用。无实热者忌。
《玉楸药解》:大青
味苦,大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清风退火,泻热除蒸,治瘟疫斑疹,黄疸痢疾,喉痹口疮。捣敷肿毒。
小青,同性。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大青
味苦,大寒,无毒。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药性论》云∶臣。味甘。能去大热疫寒热。日华子云∶治热毒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儿身热疾,风疹,天行热疾及毒,又涂 肿毒。
《证类本草》:大青
(大青_图缺)
味苦,大寒,无毒。主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三、四月采茎,阴干。
陶隐居云∶疗伤寒方多用此,《本经》又无。今出东境及近道。长尺许,紫茎。除时行热毒为良。唐本注云∶大青用叶兼茎,不独用茎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大青,臣,味甘。
能去大热,治温疫,寒热。日华子云∶治热毒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儿身热疾,风疹,天行热疾及金石药毒,兼涂 肿毒。
图经曰∶大青,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江东州郡及荆南,眉、蜀、濠、淄诸州皆有之。春生青紫茎似石竹,苗、叶、花红紫色似马蓼,亦似芫花。根黄。三月、四月采茎、叶,阴干用。古方∶治伤寒,黄汗,黄胆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亦用大青。大抵时疾药多用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