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 《本草纲目》:丁香
- 《本草备要》:丁香
- 《本草便读》:丁香
- 《本草乘雅半偈》:丁香
- 《本草从新》:丁香
- 《本草分经》:丁香
- 《本草分经》:丁香
- 《本草分经》:丁香
- 《本草撮要》:丁香
- 《本草经解》:丁香
- 《本草蒙筌》:丁香
- 《本草求真》:丁香
- 《本草图经》:丁香
- 《本草衍义》:丁香
- 《本草择要纲目》:丁香
- 《本经逢原》:丁香
- 《得配本草》:丁香
- 《冯氏锦囊秘录》:丁香
- 《海药本草》:丁香
- 《雷公炮制药性解》:丁香
- 《雷公炮炙论》:丁香
- 《外科全生集》:丁香
- 《医学入门》:丁香
- 《药鉴》:丁香
- 《药笼小品》:丁香
- 《玉楸药解》:丁香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丁香
- 《证类本草》:丁香
《本草纲目》:丁香
「释名」丁子香、鸡舌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
1、突然心气痛。用丁香末,酒送服一钱。
2、干霍乱(不吐不泻)。用丁香十四枚,研为末,开水一碗送下。不愈再服。
3、小儿吐泻。用丁香、桔红等分,加炼做成丸子,如黄豆大,米汤送服。如呕吐不止,可用丁香、生半夏各一钱,泡姜汁中一夜,晒干为末,以姜汁调面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每服适量,姜汤送下。
4、婴儿吐乳,粪呈青色。用乳汁一碗,放入丁香十枚、陈皮(去白)一钱,煎开多次后,细细送服。
5、胃冷呕逆。用丁香三个、陈桔皮一块(去白,焙干),水煎,乘热服。
6、朝食暮吐。用丁香十五个,研为末,加甘蔗汁、姜汁调成丸了,如莲子大,口中噙咽。
7、反胃,气噎不通。用丁香、木香各一两,每取四钱,水煎服。
8、妇女崩中。用丁香二两,加酒二升,煎成一升,分次服下。
9、妇女难产。用丁香三十六粒、乳香三钱六分,共研为末,加活兔胆同捣,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此方名“如意丹”。
10、鼻中息肉。用棉裹丁香塞鼻内。
11、唇舌生疮。用丁香研末,棉裹含口中。
12、乳痛。用丁香研末,水送服一匙。
《本草备要》:丁香
燥,暖胃,补肾
辛温纯阳。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暖阴户。治胃冷壅胀,呕哕呃逆(丹溪曰∶人之阴气,以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气,惟助火而已。按∶呃逆有痰阻、气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伤寒汗、吐,下后,中气大虚者;有阳明内热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虚而阴火上冲者。时珍曰∶当视虚实阴阳,或泄热,或降气,或温,或补,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取其苦温降气。《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盖从治之法,亦尝有收效者矣。朱氏但执以寒治热,矫枉之过矣) 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郁火,溢入肺中,浊气上行,发为口气,治以丁香,是扬汤止沸耳,唯香薷甚捷),脑疳齿 ,痘疮胃虚灰白不发。热证忌用。有雌、雄二种(雌即鸡舌香,力大。若用雄,去丁盖乳子)。畏郁金火。
《本草便读》:丁香
丁香(图缺)
宣中暖胃.故味辛以且温.达肾壮阳.因气香而带苦.并能疗呕吐呃逆.兼可医 癖奔豚.(丁香有公丁母丁两种.公丁是花.母丁是实.公小而母大.一云树有两种.性味皆同.母者即鸡舌香.古方多用之.今人所常用者.皆公丁香耳.辛温芳香.色紫而润.上温脾胃.宣中辟恶.治呕吐呃逆等证.下及肾肝.导气祛寒.凡下焦一切奔豚 癖瘕疝诸疾.如肾阳不足而有寒气者.均可用也.)
《本草乘雅半偈》:丁香
(宋开宝)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
【核】曰∶出东海,及昆仑国,交、广、南番亦有。其树并高丈余,凌冬不凋,似栗似桂,叶似栎。花似梅,实似山茱萸者鸡舌也,一名母丁。其实出枝,实盖如丁,长三四分者丁香也,一名子丁。并紫色,既实称母子,当遵别录开宝为正,安可妄别雌雄。不知另有雄树,开花不实,花酿成粉,香馥之臭,经久不散,出昆仑交爱以南。修事唯母丁力大,入药最胜。用子丁,须去实盖乳子,否则发人痈背。忌火,畏郁金。
先人云∶鸡舌虽象形,然舌乃心苗,内藏丁火,暗相合也。又云∶辛温即心火气味,主臭亦心所摄持。香即脾之臭也,有火土相袭之机,丁干就戊之道。
【 】曰∶鸡羽禽,征之音,丙干也。丁位丙次,舌者心苗,心亦火脏也。故丁香曰丁,鸡舌曰母。盖丙为辛之刚,丁为壬之柔,是知丙合辛而水润下,丁合壬而木曲直也。设木忘水源者,应病风水毒肿,为悖逆阴阳而霍乱作。自反而缩而心卒痛,皆恶热所酿,非朝夕之故,繇之不早辨也。要知辛当归丙,壬当归丁,丙丁植而火炎上,火炎上而稼穑甘,阴凝至而至坚冰者,泮然释矣。开宝主温脾胃,正所谓虚则补其母而土体充,宣五谷味而土用足也。
《本草从新》:丁香
燥、暖胃温肾.
辛温纯阳.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暖阴户.治胃冷壅胀.呕哕呃逆.(呃逆、有痰阻气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伤寒汗吐下后、中气大虚者、有阳明内热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虚而阴火上冲者、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古人以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气、唯助火而已、时珍曰∶当视虚实阴阳、或泄热、或降气、或温或补、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取其苦温降气、济生加丁香生姜、以取其开郁散痰、亦尝收效、朱氏但执以寒治热、矫枉之过矣.) 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郁火、溢入肺中、浊气上行、发为口气、治以丁香、是扬汤止沸耳、唯香薷最捷.)脑疳齿 .痘疮灰白不发.辛热而燥.非属虚寒.概勿施用.雄者颗小.
为公丁香.雌者颗大.为母丁香.即鸡舌香.畏郁金.忌火.(证治要诀、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
《本草分经》:丁香
见胃热。
《本草分经》:丁香
辛温纯阳而燥,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治胃冷呕逆症,非虚寒勿用。
《本草分经》:丁香
见胃热。
《本草撮要》:丁香
味辛温.入足阳明经.功专去胃寒.得甘蔗、生姜治朝暮吐.得柿蒂治呃逆.得五味子治奔豚.得生姜治食蟹致伤.性热而燥.症非虚寒者忌用.雌者为母丁香.即鸡舌香也.畏郁金.忌火.
《本草经解》:丁香
气温.味辛.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丁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丁香味辛入肺.芳香而温.肺太阴也.脾亦太阴.肺暖则太阴暖.而脾亦温.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属胃.所以主温脾胃也.霍乱.太阴寒湿症也.气壅而胀.肝邪乘土也.丁香辛温.故能散太阴寒湿.平厥阴胀气.所以主之也.风气通肝.风毒诸肿.风兼湿.湿胜而肿也.丁香气温.可以散肝风.味辛可以消湿肿也.齿疳 .阳明湿热生虫也.太阴与阳明为一合.丁香辛温太阴.则太阴为阳明行湿热.而齿疳 愈也.能发诸香者.丁香气味辛温.而有起发之力也.
【制方】
丁香同白蔻、藿香、陈皮、浓朴、砂仁.治寒霍乱.同陈皮、姜汁糊丸.治小儿虚寒吐泻.同半夏、姜汁丸.治小儿寒湿吐泻不止.
《本草蒙筌》:丁香
味辛,气温。属火,有金,纯阳。无毒。生交趾广州,收春前秋后。形有大小,名列雌雄。雄丁香如钉子长,雌丁香似枣核大。凡资主治,母者用多。专人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诸香能发,凡气善驱。口舌气,奔豚气殊功,且止噫忒气逆;翻胃呕,霍乱呕立效,兼除心腹冷疼。暖腰膝壮阳,杀疳 坚齿。治奶头绽裂,消虫毒胀膨。细末研成,犹有两治。妇人阴户常冷,纱囊盛纳阴内,旋使转温;老人拔去白须,姜汁和涂孔中,重生即黑。丁皮止齿痛验,根捣敷风肿良。
《本草求真》:丁香
(香木)泄肺温胃暖肾止呃
丁香(专入肺胃肾)。辛温纯阳。细嚼力直下达。故书载能泄肺温胃暖肾。非若缩砂密功专温肺和中。木香功专温脾行滞。沉香功专入肾。而于他脏则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阳诸症。一切呕哕呃逆反胃。并霍乱呕哕。心腹冷疼。并痘疮灰白。(诸症皆就胃寒论。)服此逐步开关。直入丹田。(逐步开关四字形容殆尽。)而使寒去阳复。胃开气缩。不致上达而为病矣。(张璐曰。呃逆宜辨寒热。若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坚。定属大热。下之则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逆上而冲乎?
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苟非丁附。必无生理。若胃中稍有阳气。何至声音低怯不前也?盖胃中有火则有声。无火则声怯。误以柿蒂芦根辈治之。仓扁不能复生矣。)此为暖胃补命要剂。故逆得温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滞。则木香较此更利。但此热症忌用。有雌雄二种。雌即鸡舌香。力大。若用雄。去丁盖乳子。畏郁金火。
《本草图经》:丁香
丁香(图缺),出交广南蕃,今惟广州有之。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二月、八月采子及根。又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
《本草衍义》:丁香
《日华子》云∶“治口气。”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气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内阴中,主阴冷病,中病便已。
《本草择要纲目》:丁香
(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气味】
辛温无毒.纯阳.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方中多用雌者力大.膏煎中若用雄须去丁.盖乳子发人背痈也.不可见火.)
【主治】
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风 骨槽劳臭.杀虫.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五痔.治冷气冷劳.反胃鬼疰蛊毒.杀酒毒.消 癖.疗肾气奔豚气阴痛腹痛.壮阳暖腰膝.疗呕逆甚验.去胃寒.理元气.气血盛者勿服.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等症.必运气在寒水司天之际.又值严冬郁遏阳气.故用大辛热之剂发之者也.若不分气血虚实寒热经络.一概骤用.其杀人也必矣.
《本经逢原》:丁香
一名鸡舌香
辛温无毒。有子而大者曰母丁香,去蒂及子用。忌见火。
发明 丁香辛温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温胃进食,止呕定泻,虚冷下痢白沫之要药。干霍乱不吐不下及呕逆不止,厥冷脉沉者,并宜服之;胃寒肝虚,呃逆呕哕,在所必用。但渴欲饮水,热哕呃逆,不可误投。小儿痘疹不光泽,不起发,气虚灰白,或胀或泻或渴或气促,表里俱虚之证并宜加用。凡胃逆呕吐者,健胃消痰药中加三五粒甚效。不宜多用,但其性易于僭上,过用则损肺伤目,非属虚寒者概不可施。丁皮即丁香树皮,似筒桂皮而坚浓,色深紫,较之肉桂味稍枯,气稍滞,专治一切心腹冷气,腹胀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及齿痛诸证。方家用代丁香,今舶上人每以伪充肉桂,不可不辨。
《得配本草》:丁香
畏郁金。忌火。
辛,热。入足阳阳经气分。泄肺邪,温胃气,杀酒毒,除冷泻。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气血盛,火盛呕,口气盛,三者禁用。(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气,而秽浊之气上行,则发为口气。)
肉桂温能发表,丁香温能和胃。
《冯氏锦囊秘录》:丁香
禀纯阳之气以生,故味辛,气温,无毒。气浓味薄,升也,阳也。入足太阴、足阳明经,辛温而升,所以温脾胃而散中宫之结滞也。若呕吐由于火热者,切忌误用。
丁香治亡阳诸症,一切气逆,翻胃奔豚,霍乱呕哕,心腹冷痛,暖腰膝壮阳,治乳头绽裂,纳阴户作冷能温,祛寒开胃,善治呃逆,寒中阴经,痘疮灰白,雄者颗小为丁香,雌者颗大为母丁香,入药最胜。
主治(痘疹合参) 脾胃受寒,吐泻腹胀,不食厥冷,痘白者宜之,丁香温能救里,官桂温能发表,故并用以治表里沉寒之症。
按∶丁香,祛寒开胃之剂,同柿蒂止呃,同黄连乳汁点目,此得辛散苦降之妙,有火者忌服。
《海药本草》:丁香
按《山海经》云∶生东海及昆仑国。三月、二月花开,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实,大者如巴豆,为之母丁香;小者实为之丁香。主风疳 ,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树皮亦能治齿痛。(《大观》卷十二页42,《政和》页307,《纲目》页1363)
《雷公炮制药性解》:丁香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肾四经。主口气腹痛,霍乱反胃,鬼疰蛊毒,及肾气奔豚气,壮阳暖腰膝,疗冷气,杀酒毒,消?癖,除冷劳。有大如山茱萸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
按∶丁香辛温走肺部,甘温走脾胃。肾者,土所制而金所生也,宜咸入之。果犯寒?,投之辄应,倘因火症,为祸勿轻。陈藏器云∶拔去白须,姜汁调涂孔中,重生即黑。
雷公云∶凡使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若用须去了,盖乳子发人背痈也。
《雷公炮炙论》:丁香
雷公云∶凡使,有雄、雌。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
若欲使雄,须去丁,盖乳子发人背痈也。
《外科全生集》:丁香
辛温,治霍乱痞块,吹鼻愈脑疳,反胃开膈关,腹中肿毒,鼻中息肉,乳头裂破。
《医学入门》:丁香
丁香辛热快脾胃,止呕逆乱泄肺秽,入肾壮阳暖膝腰,风肿牙疳及冷痹。
形似钉,纯阳。无毒。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主温脾胃,快积滞,消 癖,杀酒毒,善止翻胃呕吐,干湿霍乱,心腹冷痛,泻肺寒咳逆上气、口气,补肾壮阳,治腰疼膝冷,风毒诸肿及齿疳 骨槽。《液》云∶与五味子、莪术同用,亦治奔豚气,兼疗五痔、五色毒痢、鬼疰蛊毒,乌须杀虫,能发诸香。雄者颗小,煎膏中用之,去丁盖,免发背痈;雌者颗大,如枣核,谓之母丁香,味佳力大,故《局方》多用之,单方疗妇人阴冷痛,取雌者为末,缝纱袋中,纳阴内,中病即已。
《药鉴》:丁香
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三经。温脾胃,止霍乱。消 癖,气胀翻胃。
腹内冷痛,壮阳暖腰。去胃寒,定呕酸,杀酒毒。与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气。能泄肺,能补胃,大能疗肾,极能止泄。痘家内热禁忌。畏郁金。
《药笼小品》:丁香
辛温,纯阳。
温胃暖肾,治心腹冷痛,挟寒白痢,痛经。
同柿蒂、生姜,治呕哕呃逆。痘疮灰白不起,须同人参,当归。
非虚寒勿用。
《玉楸药解》:丁香
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温燥脾胃,驱逐胀满,治心腹疼痛,除腰腿湿寒,最止呕哕,善回滑溏,杀虫解盅,化块磨坚,起丈夫阳弱,愈女子阴冷。
丁香辛烈温燥,驱寒泻湿,暖中扶土,降逆升陷,善治反胃肠滑、寒结腹痛之证。
用母丁香。雄者为鸡舌香。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丁香
味辛,温,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其根疗风热毒肿。《蜀本》云∶母丁香疗呕逆甚验。《药性论》云∶臣。能主冷气腹痛。日华子云∶治口气反胃,鬼疰蛊毒及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治冷气,杀酒毒,消癖,除冷劳。
《证类本草》:丁香
(丁香_图缺)
味辛,温,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其根部风毒肿。生交、广、南蕃。二月、八月采。
今注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凋。医家所用,唯用根子如钉,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
以旧本丁香根注中,有不入心腹之用六字,恐其根必是有毒,故云不入心腹也。又按陈藏器本草云∶丁香于其母丁香,主变白,以生姜汁研,拔去白须涂孔中,即异常黑也。(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母丁香,击之则顺理而折两向,疗呕逆甚验。药性论云∶丁香,臣。
能主冷气腹痛。日华子云∶治口气反胃,鬼疰蛊毒,及疗肾气、贲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治图经曰∶丁香,出交、广,南蕃,今唯广州有之。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
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二、八月采子及根。又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
海药∶按《山海经》云∶生东海及昆仑国。二月、三月花开,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实,大者如巴豆,为之母丁香。小者实,为之丁香。主风疳 ,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树皮亦能治齿痛。雷公云∶凡使,有雄雌。雄颗小,雌颗大,似 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若欲使雄,须去疔盖乳子,发人背痈也。圣惠方治桑蝎蜇人。用丁香末,蜜调涂之。千金方治干霍乱,不吐不下方∶丁香十四枚末,以沸汤一升和之。顿服,不瘥更作服。梅师方治乳头裂破,捣丁香末敷之。又方治妒乳,乳痈。取丁香捣末,水调方寸匕服。又方治崩中昼夜不止。取丁香二两,以酒二升,取半分服。《外台秘要》方同。简要济众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
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
衍义曰∶丁香,日华子云∶治口气。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气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纳阴中,主阴冷病,中病便已。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