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
《吴鞠通医案》:水气
兰女 十四岁 脉数,水气由面肿至足心。经谓病始于上而盛于下者,先治其上,后治其下。议腰以上肿当发汗例,越婢加术汤法。
麻黄(五钱,去节) 杏泥(五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三钱) 石膏(六钱) 桂枝(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先服一杯,得汗即止,不汗再服。
二十三日
麻黄(三钱,去节) 生石膏(八钱) 杏泥(五钱) 炙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桂枝(八钱) 良姜(三钱) 老川朴(三钱) 广皮(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再煮一碗,四次服,以小便利为度。
初九日 肿胀胸痞,用半夏泻心汤法,俟痞愈再服前方。
半夏 干姜 山连 生姜 黄芩
二十六日 前因中焦停饮咳嗽,转用温药,今虽饮咳见效,小便究未畅行,脉之沉部洪较有力,症本湿中生热,又有酒毒,仍凉利小便之苦辛淡法。
杏仁(四钱) 飞滑石(六钱) 云苓皮(五钱) 白通草(一钱) 晚蚕砂(三钱) 黄柏炭(二钱) 桑皮(三钱) 生苡仁(四钱) 海金砂(五钱) 白蔻仁(钱半) 半夏(二钱)
二十八日 风水已愈其半,复感风寒,身热头痛虽减,身半以上复肿,口渴,浮脉数,仍与越婢加术法。
麻黄(五钱,去节) 杏仁(五钱) 生石膏末(二两) 桂枝(三钱) 炙甘草(二钱) 苍术(三钱,炒)
煮三杯,先服一杯,得微汗即止。
二十九日 风水汗后,脉洪数,渴而停水,肿水全消,尤宜凉开膀胱。
生石膏末(二两) 飞滑石(六钱) 杏仁(五钱) 半夏(三钱) 云苓皮(五钱) 枳实(四钱)生苡仁(三钱) 晚蚕砂(三钱) 广皮(三钱) 白通草(一钱) 白蔻仁(二钱) 益智仁(三钱)猪苓(三钱) 海金砂(五钱)
初一日 改前方去石膏。
初三日 水肿未全消,脾阳不醒,食不能磨,粪后见红。
灶心土(二两) 小枳实(二钱) 南苍术(三钱) 生苡仁(五钱) 熟附子(二钱) 杏仁(五钱) 海金砂(四钱) 白通草(一钱) 茯苓炭(一钱) 飞滑石(五钱)
初五日 小便犹不甚长,胃中得热物微噎,右脉滑数。
杏仁(五钱) 小枳实(二钱) 云苓皮(五钱) 海金砂(五钱) 飞滑石(五钱) 苡仁(三钱) 萆 (三钱) 广皮炭(二钱) 川朴(二钱) 木通(一钱) 益智仁(一钱)
初七日 小便仍未通畅,右脉数大未退,仍宜凉肺以开膀胱。
杏仁(五钱) 桑皮(三钱) 云苓皮(五钱) 晚蚕砂(三钱) 苡仁(四钱) 川朴(二钱)飞滑石(六钱) 大腹皮(二钱) 通草(一钱) 海金砂(六钱) 白蔻仁(钱半,连皮)
初九日 肿未全消,又发痰饮,咳嗽,表通则小便长,右脉洪数,议照溢饮例,与大青龙汤。
麻黄(三钱,蜜炙) 桂枝(四钱) 云苓(五钱半皮半块) 细辛(一钱) 杏仁(五钱) 生石膏(一两) 半夏(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十一日 咳减,小便数而欠,渴思凉饮,鼻衄,肺热之故。
麻黄(三钱,炙) 小枳实(三钱) 生石膏(四两) 炙甘草(三钱) 半夏(五钱) 桂枝(五钱) 杏仁(六钱) 生姜(三片) 云苓皮(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十三日 腰以下肿已消,腰以上肿尚重,兼衄,与治上焦法。
麻黄(三钱,去节) 白茅根(三钱) 生石膏(四两) 杏仁(五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芦根(五钱) 茯苓皮(五钱) 通草(钱半)
十五日 肿减咳增,脉洪数,衄未止。
麻黄(三钱,炙) 芦根(五钱) 杏泥(八钱) 白通草(一钱) 飞滑石(六钱) 生石膏(四两) 苡仁(三钱) 白茅根(三钱) 旋复花(三钱) 半夏(三钱)
十七日 咳虽减,脉仍滑数,肿未全消。
苏叶(三钱,连梗) 葶苈(三钱,炒) 杏仁(六钱) 茯苓皮(三钱) 生石膏(四两) 半夏(五钱) 飞滑石(六钱) 海金砂(五钱)
□
福 二十四岁 初因爱饮冰冻黄酒,与冰糖冰果,内湿不行,又受外风,从头面肿起,不能卧,昼夜坐被上,头大如斗,六脉洪大,先以越婢汤发汗。肿渐消,继以调理脾胃药,服至一百四十三帖而愈,嘱戒猪肉、黄酒、水果。伊芳虽不饮,而冰冻水果不能戒也,一年后粪后便血如注,与金匮黄土汤,每剂黄土用一斤,附子用八钱,服至三十余剂而血始止。后与温补脾阳至九十帖而始壮。
□
范 十八岁 风水肿胀。
麻黄(六钱,去节) 生石膏(四两) 杏仁(五钱) 桂枝(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炙甘草(三钱)
一帖而汗解,头面肿消,次日与宣脾利水,五日全愈,戒其避风不听,后八日复肿如故,仍与前法而愈,后受规戒,方不再发。
□
周 十八岁 肿从头面起。
麻黄(六钱,去节) 杏仁(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石膏(一两) 桂枝(三钱) 苍术(三钱)
服一帖分三次,汗出不至足,次日又服半剂,肿全消,后以理脾全愈。
《证类本草》:水气
有毒。能为风温,疼痹,水肿,面黄,腹大。初在皮肤脚手,入渐至六腑,令人大小便涩,至五脏渐渐加至,忽攻心便死,急不旋踵,无宽延岁月。既是阴病,复宜以阴物生类,诸猪、鱼、螺、鳖之属,春夏秋宜泻,冬宜补药,尤宜浸酒中服之,随阴阳所行者。昔马援南征,重载薏苡仁。闵叔留寓,常食猪肝,盖以为湿疾也。江湖间露气成瘴,两山夹水中气疟,一冷一热,相激成病症。此三疾俱是湿为,能与人作寒热,消铄骨肉,南土尤甚。若欲医疗,须细分析,其大略皆瘴类也。人多一概医之,则不瘥。
《针灸聚英》:水气
内经谓经脉满.则脉络溢.络脉溢.则谬刺之.以调其络脉.使形容如旧而不肿.故曰谬刺其处.以复其形.谨按.谬刺谓不分俞穴而刺之也.水热穴论.刺水穴分大法.水溢于表.
或腹胀.或四肢虽肿.而气稍实.脉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气孤危.脉微弱而四肢小.气盛实者.今人往往谬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脉满络溢谬刺之理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