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
《仁术便览》:呕血
一方 先恶心,而呕出成升碗者,是多因怒气逆甚所致。用四物汤加炒栀子,入童便,姜汁少许,水煎服。
一方 治呕血吐血。用韭汁、童便、姜汁、郁金饮之,其血自清。
一方 治怒气逆甚而呕血。
栝蒌子 生地黄 桔梗 通草 牡丹皮(各等) 水煎服。
一方 治连日大吐血,呕血,昏弱至急,不食。
当归(一钱二分) 白芍(一钱) 生地(一钱) 南芎(八分) 白术(一钱) 陈皮(八分) 甘草(五分) 栀子(一钱) 茯苓(一钱) 有热加黄芩。胁痛加枳壳、青皮。水煎,入童便,温服。
《金匮钩玄》:呕血
(火载血上,错经妄行。)
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是气虚。用人参、黄 、蜜炙黄柏、荆芥,并当归、生地黄用之。
呕血,用韭汁、童便、姜汁、磨郁金同饮之,其血自清。
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四物汤加炒栀子、童便、姜汁。
山茶花、童便、姜汁,酒调。
郁金末治吐血。入姜汁、童便。
痰带血丝出者,童便、姜汁、竹沥。
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物相吞,用郁金细研入在二物之内,同饮。其血自消。
又方∶治衄血以郁金。如无郁金,以茶、姜汁、童便和好酒调服,即止之。
《圣济总录》:呕血
论曰∶愁忧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盖心主血,肝藏血,二藏俱伤,则血不循经,随气上逆,故因呕而血出也。《内经》曰∶怒则气上,甚则呕血。
治呕血唾血,咳逆气喘短气。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 紫菀(去苗土各三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豉(炒各二两半) 人参出汗) 柏叶(去梗,焙) 生干地黄(焙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冷熟水嚼下,日三夜二。
治伤中胸内急痛,咳嗽呕血,时寒时热,小便黄赤。泽兰汤方。
泽兰叶(六两) 大黄(锉,炒) 远志(去心各一两) 人参(三两) 麻仁 桑根白皮(锉各四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冷服,不拘时。
治呕血。郁金散方。
郁金(锉) 甘草(炙,锉各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井华水调下,不拘时。
治吐血呕血。五灵脂饼子方。
五灵脂(一两) 芦荟(二钱)
上二味,捣研为末,滴水和丸如鸡头大,捏作饼子。每服二饼,龙脑浆水化下,不拘时。
治呕血、吐血及鼻衄血。麦门冬汁方。
生麦门冬(汁) 生地黄汁 生藕(汁) 冷熟水(各一盏) 白药(一两为末)
上五味,合和匀。每服二盏,略煎沸,温服,不拘时。
治卒呕血。羚羊角饮方。
羚羊角(镑一两半) 桂(去粗皮二两) 大黄(锉,炒一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冷服,不拘时。
治呕血不止。荆芥饮方。
荆芥穗 栀子仁 黄芩(去黑心) 蒲黄(各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冷服,不拘时。
治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痛。阿胶汤方。
阿胶(炙令燥) 甘草(炙各一两半)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地黄汁三合,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呕血。荆芥汤方。
荆芥穗(一两)
上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冷服,不拘时。
治呕血。比金散方
黄柏(去粗皮,蜜炙)二两
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麦门冬熟水调下。
治忧恚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痛。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半斤) 阿胶(炙令燥) 甘草(炙各一两半)
上三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大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夜一。
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出血。坚中汤方。
芍药 半夏(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半) 桂(去粗皮一两)
上四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入饴糖一分,再煎令沸,放温服,日二夜一。
治呕血。伏龙肝汤方。
伏龙肝(一两半) 生竹茹(锉一升) 芍药 当归(切,焙) 黄芩(去黑心) 芎甘草(
上八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
《寿世保元》:呕血
一论先恶心。而后呕出成升成碗者。由怒气逆甚所致。治方用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芍药(三钱) 生地黄(四钱) 炒山栀(三钱)
上锉。水煎。临服。入童便一盏。姜汁少许同服。
一论呕血。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此是气虚。用黄 (二钱) 人参(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 生地黄(三钱) 荆芥(一钱) 当归(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怒气逆甚而呕血。宜栝蒌仁(三钱) 当归(二钱) 生地黄(四钱) 桔梗(八分) 通草(一钱五分) 牡丹皮(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血证论》:呕血
吐血者.其血撞口而出.血出无声.呕血者.血出有声.重则其声如蛙.轻则呃逆.气不畅遂而已.同是血出口中.治与吐血无异.但吐无声.而呕有声.证既小异.而治法若不加详.安能丝丝入彀.以轻重论.则吐轻而呕重.吐则其气尚顺.呕则其气更逆也.以脏腑论.吐血其病在于胃.呕血其病在于肝.何以言之.盖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故伤寒论少阳为病.有干呕呕吐不止之病.是少阳转枢不利.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也.金匮呕涎沫头痛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取吴萸降肝之浊气.肝气降而呕自止.是肝木失其疏泄之常.横肆侮土.故成呕逆.主用吴茱萸.降肝之浊气.肝气不逆.则呕止矣.由此观之.可知凡呕皆属肝胆.而血又肝之所司.今见呕血之证.断以调肝为主.诸家皆言呕血出于肝.而未详其理.吾故旁引金匮伤寒.以证明之.但金匮伤寒之呕.乃杂病之呕.属于气分者也.而失血之呕.则专主血分.治法自有不同耳.
先干呕.然后呕血.呕血后仍发干呕者.皆少阳之逆气也.用大柴胡汤.加蒲黄丹皮桃仁当归治之.呕血既止.再服小柴胡汤.以调和荣卫.转枢表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哕自止.血自安静.而不上潮矣.然肝胆相连.胆病未有不及肝者.丹栀逍遥散.可并治之.
但呕不吐.属少阳.呕吐兼有.属肝经.肝气善怒.其火最横.观伤寒论.肝气侮肺名曰纵.刺期门.肝气侮脾名曰横.刺期门.皆取刺法以泻之.则知肝气怒逆.而为呕逆.尤宜攘除肝火.不可纵敌为患.今本仲景刺法之意.变用汤药.宜当归芦荟丸.加丹皮蒲黄.凡发怒呕血.以及肝气横逆.其证恶闻人声.欲死不欲生.欲按剑杀人.及惊狂骂詈.不认亲疏.皆肝经无情之火.非此大剂不能歼除.若此时因循.延至日久.病气未衰.正气先衰.虚中挟实.不攻不愈.欲攻不堪.是犹宋用贾似道.养奸为患.至国促而始去之.晚矣.若审其病稍轻者.但须凉肝血.调胃气.则呕血自止.犀角地黄汤.加柴胡枳壳.服后血止.再服逍遥散.加阿胶牡蛎香附以收功.
有平时呕酸呕苦.以及失血之后.常呕酸苦者.呕酸是湿热.试观夏月热汤过夜.则变为酸味.便知呕酸是湿热.呕苦是相火.胆寄相火.胆汁苦.故相火之味.能变胃津使苦.宜借用左金丸.再加血分药.以治血分为宜.盖此二药.辛苦降泄.治血药中.以为引导尤效.
呕血止后.如肝胆火旺.血虚烦躁.颊赤口渴.胸胁刺痛.发热盗汗.魂梦不安.此乃相火内炽.欲作骨蒸痨瘵.宜柴胡清骨散以治之.如兼咳嗽.喉间作痒.乃肝肺之气不相调协.宜用四逆散.香苏引.再加杏仁枳壳枯芩知母当归白芍治之.如咽喉中常若有气哽塞.善哕气打呃者.乃肝与心之气不畅故也.香苏饮.加柴胡薄荷射干牛蒡子尖贝当归旋复花治之.逍遥散尤为治肝经之要药.加减得宜.皆能应手而取效也.呕虽属于肝胆.然亦未有不关胃府者也.胃气逆上.治法已详吐血门.今并为医者补言之.凡血证带呕者.但治其血.血止而呕自止.凡呕证带血者.有如回食病.呕后见血水.此胃逆血枯.难治之证.大半夏汤.麦门冬汤治之.玉女煎.加蒲黄麻仁亦效.四物汤.加甘草寸冬枳壳茯苓藕汁萝卜汁生姜荆竹油.皆清利胃气.养血止呕之药.
此篇论血.单以呕血论.然失血证.未有单见一证.而不兼见诸证者.今欲详其条目.不得不分门立说.至于用方.则须参考诸证而变化之.若拘守一门.以求方治.岂不胶柱鼓瑟.
《医学入门》:呕血
呕血与吐无大异,
成盆无声者为吐,成碗有声者为呕。
怒火暴甚不可当;
怒气逆甚,血溢口鼻,当抑怒全阴,热者解郁汤,虚者保命散。
气虚发热咽喉痛,
甘桔汤加参、 、归、地、荆芥、黄柏水煎,入童便、韭汁、姜汁、郁金少许,或单黄柏蜜炙为末,麦门冬煎汤下。
血虚热炽滋降良。
加减四物汤主之。
《竹泉生女科集要》:呕血
妇人经水以时下,(〔批〕月事时下,知非倒经,降逆清热,虽相同,而一则宜兼行瘀,一则补虚,为迥不同耳。)忽呕血,或至冲涌而出,目黑神惫,此肝急冲气逆,血不归经,当以失血论,拟备大法。
嫩白薇 甘草 川石斛 麦冬肉 阿胶 炒当归头 大生地 白芍 北沙参 鹿角胶 淮药 芥穗炭
服三四剂后,去白薇、归头,加党参,白术,茯神,接服十剂。
《重订灵兰要览》:呕血
宜降气,不宜降火。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引其气而使之下,即以水克火之理,是降气即所以降火也。若用苦寒之药以降火,火万无降理,盖炎上作苦,苦先入心,故芩、连之苦,本助火入心经之药,而名为降火者,徒以其寒耳。寒能凝血,苦能伤胃,是非但不能抑上升之气,而使之平行,横溢之血,而使之归源,害且有不可胜言也,可不戒哉。宜行血不宜止血,凡呕血之症,其始也,未有不病胸胁痛者,盖由平日起居失节,致血停瘀之久,不能归源,满而溢焉。遂发为呕,殆非一日之积矣,使其流行宣畅,散行百脉,又何呕之有。故凡治呕血之症,必须用行血之药,宣其余滞,而推陈以致新焉,血既流行,胃脘清楚,自不出矣。是行之乃所以止之也,医往往拘泥犀角地黄汤等,过于凉血,虽间或止之,其后常患胸胁大痛,肿满等症,以致不起。
盖血得凉则陈者不行,新者不生,瘀物愈积,而真元愈削故也。况血不可止,而强欲止之奚得乎。恙由郁久化火,外袭暑热,故倾盆呕出,危殆已极。诸药不受,余曾治一妇,危在顷刻,因思诸药皆苦寒,是以投以即呕,借用八汁饮,冀其甘寒可以入胃清上,血止再商,投之果应。方载《治验录》,参观可也。
宜补肝不宜伐肝。肝藏血,血阴物也,阴难成而易亏,又肝为东方木,于时为春,为发生之脏,宜滋养而不宜克伐,先医谓肝无补法,大谬论也。失血之后,肝藏空虚,汲汲焉实之不暇,而敢以纤毫平肝之药伐之哉,往往见其治疝胀诸症,谓为肝火有余,而用平肝之药,以致爪青囊缩而不起者,则肝之不可伐也,亦明矣。
余外兄虞检庵病呕血,医欲用降火平肝止血之药,而余贻尺牍止之,奈虽用余言,从事于补,而时止时作,大率吐后新血既生,四五日还复吐出,迁延岁月,忽得散脉,知决不可为矣。更数日卒。盖自得病以来,未尝瞑目而卧也,肝为藏血之脏,故人卧则血归肝,今肝脏虚极,不足以摄血,而荣卫之气,亦不复行于表分,故不复瞑目而卧,则血无所归矣。血无所归,故积久而复吐出,自然之理也。余一时思不及此,心常缺然,岁己卯秋,始晤缪仲淳于白下,相得甚欢,忽谓余曰,补血须用酸枣仁。余洒然有省,嗟乎,一人之心思有限,而病态无穷,非博览而约取,舍己而从人,即精如卢扁,不能无失也。而况资庸智喑,学俭识寡者乎,既用自箴,因书之以诏来者。
庸俗每言伐肝,贻害匪浅,往往延成痼疾,殒身者有之。第未明肝为藏血之脏,人卧血归于肝,若肝虚不足以摄血,故目不瞑,若用补血养肝,血有所归,如茯神、龙眼肉、酸枣仁等,随症择用,所以医贵博览约取,虚心研究,以匡其不逮。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