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
- 《冯氏锦囊秘录》:理中汤
- 《冯氏锦囊秘录》:理中汤
- 《备急千金要方》:理中汤
- 《仁术便览》:理中汤
- 《仁术便览》:理中汤
- 《仁术便览》:理中汤
- 《仁术便览》:理中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理中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理中汤
- 《伤寒括要》:理中汤
- 《时病论歌括新编》:理中汤
- 《外科理例》:理中汤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理中汤
- 《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
- 《医方考》:理中汤
- 《医方论》:理中汤
《冯氏锦囊秘录》:理中汤
治吐泻手足厥冷。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炙) 姜枣水煎。恶寒加附子,名曰附子理中汤。
《冯氏锦囊秘录》:理中汤
治寒泻便清不渴,呕吐脾胃虚寒。
人参 白木(炒黄) 甘草(炙) 炮姜(各等分) 姜枣水煎服。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治阴寒厥冷,腹胀自利,冗笃等候。
《备急千金要方》: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甘草(各三两) 干姜(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仁术便览》:理中汤
治寒厥脉沉微者。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甚加熟附子
《仁术便览》:理中汤
治五脏直中寒邪,口噤失音,四肢强直,腹痛冷泄,兼治胃脘寒,冷气刺痛。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去人参名四逆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上水一盏半煎。
《仁术便览》:理中汤
见寒门。
《仁术便览》:理中汤
治霍乱不渴。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水煎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理中汤
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人当自知之。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白姜(炮,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方见《养生必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理中汤
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心腹痛。
人参 干姜(炮) 白术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前。远行防霍乱,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如作散,每服方寸匕,酒调下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 三两;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心四两;肾恶燥,故去术,恐作奔豚,故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加术,合前成四两半;腹中痛,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若寒者,加干姜,合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
服药后,食顷,食热粥一杯,微自温覆,勿发揭衣被。哕,则加丁香。吐利止,身体痛不休者,审其原因,以和解之。如初因伤风用桂枝之类,所谓治有本也。
外因
【料简】
凡外所因,必自经络传入脏腑,须以脉证推其所因,随经调之,则尽善矣。假如伤寒在太阴经,当用四逆汤;少阴经,当用附子麻黄汤;厥阴经,当用理中汤。若在太阳经,还用麻黄汤;阳明经,养胃汤;少阳经,小柴胡汤。风暑湿亦然。风则桂枝汤,暑则香薷饮、五苓散,湿则苓术汤、渗湿汤,皆可于诸门随证检用,不复繁引。
《伤寒括要》:理中汤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
主霍乱.寒多.不用水者. 按仲景法.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名霍乱.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此方主之.凡吐利.以无寒热.不头痛为阴.以有寒热头痛为阳.更以饮水不饮水辨之.百不失也.中州陆沉.吐利交作.其象为乱.故名霍乱.汤名理中.理者治也.治其乱而敉宁之也.白术甘草.自是脾家要剂.干姜祛太阴之寒.无他药可代者.寒则必本于虚.故以人参益气.寒甚者.加附子.其功更大.若审症明确而投之.神效捷于桴鼓.
《时病论歌括新编》:理中汤
『主治』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便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感寒霍乱等。
『药物』人参、白术、炮姜、炙草。如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外科理例》:理中汤
治脾胃不健。饮食少思。或作呕。伤寒及肚腹作痛。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炒各钱半)
水一钟。煎五分。食远服。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理中汤
此药桂热,所以治寒。
人参、甘草(炙),干姜(炒)、白术。水一盅煎服。若为丸,共为末,炼蜜临时为丸,滚水送下。
如诸吐不纳药者,此阴盛拒阳也,必加童便,猪胆汁者,取童便味酸咸性寒,胆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汤服,则阴体渐消,阳性乃发。故(内经)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谓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
治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脉沉而细;以及中寒霍乱,胃中寒饮,喜唾并宜服之。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主理中乡,(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也。)甘草人参术干姜,(人参、甘草
焦之
若
子
《医方考》:理中汤
人参(去芦)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炮)
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鸭溏,霍乱,此太阴有真寒也,本方主之。
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鸭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了乱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医方论》:理中汤
白术(陈壁土炒)二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一两
每服四钱。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术,渴者倍白术,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则去术加桂,悸加茯苓,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寒有外感、有传经、有直中、有痼冷。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后传入里,必发热而恶寒,此伤寒之寒病也;直中之寒,手足厥冷,并不发热;痼冷在内,遇寒而发,暴猝厥逆,其势尤重,此中寒门之寒病也。施治之法,伤寒一门,在表者宜辛散,传里者宜辛温。中寒一门,则每用辛热回阳急救之法。此伤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汤,治伤寒太阴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虚寒。惟云治结胸吐蛔,感寒霍乱,此两条则宜去人参、甘草,量加浓朴、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