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病
《古今医彻》:口病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胃脉挟口环唇.大肠脉还出挟口.厥阴脉下颊里环唇内.又皆统之于脾矣.独其邪之所侵.火热则赤.木乘则青.气虚则白.火极似水则焦黑.水极似火则裂坼.一寒一热.判若天渊.胃热脉洪.责于心火.内炽脾虚.脉弱本于阴寒上逼.清胃凉膈.所以彻热.附子理中.所以温里.今人一见唇焦.便指为热.不知中气虚寒.饮食不进.中焦失守.无根之火.逼而上浮.若以寒凉投之.则火愈不归.而食愈不进.惟人参理中.温其中气.火奠厥位.而唇口坼裂.如久旱逢霖.立时润泽矣.至乃舌为心苗.脾之络.连舌本.散舌下.肾之脉.亦系舌本.伤寒家验舌苔.以焦黑为胃热.为水枯.则本此.若别口味之辛甘咸苦酸.以察五脏之热.尤其显白者.则各以其脏治之.斯善耳.要之二阳之病发心脾.火土子母相关.岂浅鲜哉.
一口病实热.脉洪数有力者.用清胃汤.
一口病饮食不进.脉微细软弱者.用人参理中汤.或归脾汤加炮姜.
一谋虑不决.上为口糜.用逍遥散.或升阳散火汤.大肠移热.用秦艽升麻汤.
清胃伤 治胃火血燥唇裂.或为茧唇.或牙龈溃烂作痛.
黄连(炒) 生地黄 升麻(各一钱) 当归(一钱二分) 牡丹皮(八分)
水煎.
《古今医鉴》:口病
方
牛黄散 治小儿口中百病,鹅口口疮,重 不能吮乳,及咽喉肿塞,一切热毒。
牛黄(一分) 片脑(一分) 硼砂(一分) 雄黄(二分) 青黛(二分) 朴硝(一分半)黄连(八分,末) 黄柏(八分,末) 辰砂(二分)
上为细末,每少许,敷口内。
泻心汤 治小儿口疳。
黄连为末,每一字,蜜水调服。
小儿口苦生疮,乃心脾受热。口疮赤,心脏热;口疮白,脾冷;口疮黄,脾脏热。
吴茱萸末,醋调敷脚心,移热即愈。药性虽热,能引热下行,其功至良。
《备急千金要方》:口病
承注 四白 巨 禾 上关 大迎 颧骨 强间 风池 迎香 水沟主 僻不能言。 颊车 颧 主口僻痛,恶风寒不可以嚼。 外关 内庭 三里 大泉(《甲乙》云∶
口僻,刺太渊,引而下之。) 商丘 主僻噤。 水沟 龈交 主口不能噤水浆 僻。 龈交上关 大迎 翳风 主口噤不开引鼻中。 合谷 水沟 主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商丘 曲鬓 主口噤不开。地仓 大迎 主口缓不收,不能言。 下关 大迎 翳风主口失欠,下牙齿痛。 胆俞 商阳 小肠俞 主口舌干,饮食不下。劳宫 少泽 三间太冲 主口热口干,口中烂。(又云∶劳宫主大人小儿口中肿,腥臭。) 曲泽 章门 主口干。 太溪 少泽 主咽中干,口中热,唾如胶。 兑端 目窗 正营 耳门 主唇吻强,上齿龋痛。 光明 临泣,主喜啮颊。 解溪 主口痛啮舌。 京骨 阳谷 主自啮唇。(一作颊。) 阳陵泉 主口苦,嗌仲介介然。
《急救广生集》:口病
香口辟臭 明矾入麝香为末,擦牙上。(《生生编》)
口臭 用香茹含之。(《证治要诀》)
口破 滑石(一钱) 辰砂(三钱) 冰片(二分) 研末,掺患处。兼治牙疳,鹅口,俱禁水漱。(《集验方》)
口烂 凤尾草(井内所生) 青苔草 瓦上焙干,加冰片少许,共研细末。先用甘草汤洗过,后掺之,三日即愈。(《王氏效方》)
口疳 缩砂壳 研,擦之即愈。(《活幼新书》)
一方,用鸡肫黄皮烧灰,敷亦立效。(同上)
口内走马各样疳疮取多年田野中白螺蛳壳,再加孩儿茶少许,共为末,吹患处,数次即愈。(《同寿 》)
口疮 破烂肿痛连喉百法治之不效者取萝卜自然汁,频频漱吐自愈。或用吴茱萸为末,醋调,涂足心。(同上)
一方,用五倍子末掺之,吐涎便能饮食。(同上)
《医学摘粹》:口病
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窍于口,脾与胃同气,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而口唇无病,且口中清和而无味。若己土下陷,戊土上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于是唇口肿疼,诸病作矣。且木郁而口作酸,火郁而口作苦,金郁而口作辛,水郁而口作咸,土郁而口作甘,以五脏之郁而生五味也。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盖脾病则陷,胃病则逆,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然上热亦有因于下寒者,清上焦之燥热,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如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以甘草黄芩汤主之。如口疮热肿者,以贝母元参汤主之。如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者,以桂枝姜苓汤主之。
甘草黄芩汤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贝母元参汤
贝母(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水煎半杯,热漱徐咽。热甚加黄连、石膏。
桂枝姜苓汤
芍药(四钱) 桂枝(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元参(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医学摘粹》:口病
〔口病提纲〕 燥热填胸口病成,根源独属足阳明,浊阴不降殊为逆,唇吻肿疼臭恶生。
甘草黄芩汤
(证附) 石膏甘草共黄芩,半夏茯苓性主沉,湿热熏蒸原可治,口中秽恶莫能侵。
贝母元参汤
黄芩甘草共元参,贝母同施更益阴,专治口疮兼热肿,胃中浊气暗销沉。
桂枝姜苓汤
(证附) 脾湿翻惊胆火生,下寒上热口疮成,茯苓芍桂元参用,再入姜甘法益精。
《医学正传》:口病
论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或为糜烂生疮,或见酸苦甘辛盐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烦扰、五味过伤之所致也。经曰阴之五宫,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外有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则伤寒狐惑之证,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其为口之为病,种种不同,医者各类推而治之,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脉经》曰∶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而虚,胆虚口苦。甚洪而实,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口甘。兼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
脉虚者,中气不足,口疮,若服凉药不愈,宜理中汤。
方法
丹溪曰∶脾热口甘,三黄丸主之。
三黄丸 兼治五痨七伤,消渴不生肌肉。
黄芩(春四、夏秋六、冬三两) 黄连(春四、夏五、秋三、冬二两) 大黄(春三、夏五、秋二、冬一两)
上三味,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未愈加至七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马。愚按∶此方惟实热者可用,虚者勿用。
胆热口苦,谋虑不决所致,小柴胡汤加麦门冬、酸枣仁、地骨皮、远志,煎服。
益胆汤 治谋虑不决,肝胆虚气上溢则口苦证。
黄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官桂(五分) 苦参 茯神(各三分) 远志(取肉去骨,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柴胡地骨皮汤 治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化等证。
柴胡(去芦) 地骨皮(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病患大便实者,加大黄、朴硝以利之。
治口疮,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无瓜时,以瓜皮烧灰敷之。
又方 细辛、黄柏(炒)各等分为末,掺舌上,吐涎乃愈。
又方 用焰硝、硼砂含口勿开,外以南星为末,醋调贴足心涌泉穴上,神效。
又方 用好酒煮黄连成汁,呷下即愈。
又方 用五倍子一两,黄柏蜜炙、滑石各五钱,铜绿五钱,麝香一字,为末掺之,极效。
凡口疮服凉药不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反治之而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又方 治赤口疮。
白矾(枯) 没药(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钱) 铜绿(另研,少许)
上为细末掺之。
又方 治白口疮。
雄黄 没药 乳香(各一钱) 轻粉(五分) 巴豆霜(少许)
上为细末掺之。
治实热口中生疮,用凉膈散、甘桔汤皆效。
一小儿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后以矾汤于脚上浸半日顿宽,更以黄柏(蜜炙)、僵蚕(炒)为末敷之而愈。
又方 治唇紧燥裂生疮。用青皮烧灰敷之立愈。
又方 治唇紧。以皮纸然于刀上,熏取沥敷,立效。
又方 治口糜。用野蔷薇花根,煎汤漱之。(一云白蔷薇根,杵汁敷之。)
又方 治口内生疮用。
明矾(枯) 黄丹(炒) 盐白梅(烧存性,各一钱) 人中白(半钱, ) 麝香(另研,少许)
上为细末,干掺口内。甚者加硼砂五分,片脑一分。
□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八条)
□
硼砂散 治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病,皆效。
硼砂 马牙硝 滑石 寒水石 枯白矾(各二钱) 片脑(二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许,食后新汲水调下。
碧雪 治口疮,及咽喉肿痛,神效。
蒲黄 青黛 硼砂 焰硝 生甘草上各等分,为细末敷之,咽喉肿痛,鹅管吹入。
□
(祖传方)
治舌肿大塞口,不能饮食者。
真蒲黄一味,频刷舌上,自退。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则愈。
□
(丹溪活套)云∶肝胆有实热,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汤加甘草、龙胆、青皮之类。甚者,当归龙荟丸。若谋虑不决、肝胆虚而苦者,人参、远志、茯神、甘草为君,柴胡、草龙胆为佐使。甚者,钱氏地黄丸,虚者补其母也。心热而口苦,或口舌生疮,黄连泻心汤、牛黄清心丸、凉膈散之类。脾热而口甘者,三黄丸、平胃散之类。肺热而口辛者,甘桔汤、泻白散、金沸草散之类。肾热而口咸者,滋肾丸、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之类。
《幼科折衷》:口病
【总括】孩儿胎受诸般热,热壅三焦病在舌;或成鹅口症堪忧,用药更虽针刺裂。
【脉法】右关脉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重舌者,心脾俱有热也。心候于舌而主血,脾之脉络出于舌下。(批∶脾之脉络系舌旁,肝之脉络系舌本,心之脉络系舌根。)若心热则血气俱盛,附于舌根,重生壅出如舌而短小是也。有生颊里及上 者,名曰重 ;生齿根者,名曰重龈,皆当刺去其血,而用真蒲黄敷之,或发灰或马牙硝或硼砂敷之,或竹沥浸黄柏点之。
木舌者,脏腑壅滞,心脾积热,热气上冲,故令舌肿,渐渐胀大塞满口中,是为木舌,若不急疗必致害人。用朴硝二分,霜紫一分、白盐半分同研,用竹沥水调敷,单用脑子亦效。
弄舌者,脾脏微热,令弄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服,亦或饮水。医疑为热,以冷药下之,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肌瘦面黄,五心烦热,即为瘦疳,宜胡黄连丸。如大病未愈,用药后弄舌者凶。又有舌上白苔并黑色者,用硼砂末掺之,热甚者加脑子。
口糜者,乃膀胱移热于小肠,故不小便,上为口糜。心胃壅热,水谷不转,下传小肠,以导赤散去小肠热,五苓散泻膀胱热,二剂合用可也。
鹅口者,初生小儿,口内白屑,舌上如鹅之口,此乃胎热,而心脾最盛,熏发于口也,葛氏以发缠指头,蘸井华水揩拭之,以黄丹 过,出火毒,掺患处。
口疮者,乃小儿将养过温,心脏积热,熏蒸于上,故成口疮也。宜南星末醋调,涂两足心,乳母宜服洗心散、泻心汤。
丹溪曰∶小儿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批∶上唇有疮,曰惑虫食其脏;下唇有疮,曰狐虫食其肛。)须以矾汤于脚上浸半日,顿宽。以黄柏蜜炙、姜蚕炒为末,敷之立下乳而安。
舌者心之官,心热则生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壅,脾闭则白苔如雪,热则肿满,风则强木,口合不开,四肢壮热,气喘语涩,皆其候也。
舌忽肿退场门外,俗名蜈蚣毒,用雄鸡血一小盏,抹之即缩入,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口疮以桑树汁涂之得愈,吞咽亦无妨也,大人小儿俱效。
【附方】
泻黄散 见热症内。
胡连丸 胡黄连 宣黄连(各五钱) 麝香(一匙) 芦荟(一钱) 朱砂(二钱半)
导赤散 见五淋症内。
五苓散 见惊风症内。
洗心散 见伤寒症内。
泻心汤 见诸热症内。
《证治汇补》:口病
大意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内经)故口之为病.乃脾热也.(绳墨)
内因
味入于口.藏精于脾胃.运化津液以养五脏.若五味过偏.则五脏之气亦偏.而诸病生焉.(大全)
外候
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则口淡.(正传)此脏气偏胜为病也.
亦有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
上为口糜.而生疮溃烂者.(内经)有热积心胸之间.脾气凝滞.不能运化.浊气熏蒸而口臭者.此脏气移热为病也.(汇补)
口疮赤白
口疮虽由脾热所使然.亦当分赤白二种.白者肺热.赤者心热.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热.不独脾家病也.(汇补)
脉法
脉洪数为实火.浮大为虚火.
治法
五脏之气.皆统于脾.凡七情六欲五味.皆能致病.治当因病而求之.(绳墨)若服凉药而不愈者.此中焦元气不足.虚火炎上.又当温补.
用药
心热口苦.黄连泻心汤.肝热口酸.柴胡清肝汤.脾热口臭.清胃汤.肺热口辛.泻白散.肾热口咸.滋肾丸.如谋虑不决.胆虚口苦.用逍遥散为君.柴胡、胆草为使.如中气不足.木乘土位口苦.用四君子为君.芍药、柴胡为佐.如膀胱移热.口烂溺涩.用导赤散专治下而口病亦愈.如中土虚寒.胃阳浮上.用理中汤温补其中而上焦自安.如下焦火炎.用八味丸温暖丹田而火焰炎自熄.
【附:唇病】
唇属于脾.经合于胃.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大全)风胜则动.寒胜则缩.燥胜则干.热胜则裂.气郁则生疮.
血少则无色.脾冷则紫.脾败则黑.脾寒则青.脾虚则白.脾衰则黄.脾实则红.(绳墨)若唇口肿起.白皮皱裂.
名曰茧唇.(类要)宜养血调脾.凡茧唇紧小.不能开合.难进饮食.不治则死.(折衷)
唇动.用消风散.唇缩.用理中汤.唇干.用三黄丸.唇裂.用凉膈散.唇肿.用苡仁汤.唇疮既久.血虚火炎者.
当滋补.无任苦寒.
【附:舌病】
心脉系舌根.脾络系舌傍.肝脉络舌本.肾液出舌端.虽分布五脏.而心脾实主之.故二脏不和.变生诸症.(玉策)中风痰则舌卷难言.伤七情则舌肿难食.三焦蕴热.则舌胎燥而咽干.心脾热炽.则舌粗重而口苦.(绳墨)气虚则麻纵.阴火则点黑.湿痰则肿胀.郁热则衄血.心火则生疮.脾热则干涩.胃热则舌本强直.肝热则舌卷且缩.肺热则舌燥而咽门声哑.肾热则津竭而舌心干焦.(汇补)
治法
舌属火.其性炎上.治舌之法.当降火滋阴为要.(绳墨)风痰.用二陈加南星、竹沥.郁痰.用二陈加香附、青皮.
三焦郁热.凉膈散.心脾郁热.三黄丸.思虑伤脾.血耗火动.归脾汤.郁怒伤肝.血虚火盛.逍遥散.肾虚阴火.
津竭舌干者.滋肾丸.
【附:啮舌】
心脾之虚.恒通于舌.阳明之经.直入齿缝.故邪入心脾.则舌自挺.邪入阳明.则口自噤.一挺一噤.故令嚼舌.治宜清其风火.则病自愈.
口病选方
黄连泻心汤 治心热口苦.
大黄 黄芩 黄连加生地、甘草、木通.
柴胡清肝饮 治肝火口酸.
柴胡 黄芩 黄连 山栀 当归 川芎 生地 升麻 丹皮 甘草加味清胃散 治脾热口臭.
黄连 生地 升麻 丹皮 当归加芍药、山栀.
加味泻白散 治肺热口辛.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粳米加片芩、知母、麦冬、桔梗、姜枣.
滋肾丸 治肾虚火炎.
肉桂(二钱) 知母 黄柏(各二两)
凉膈散 三黄丸逍遥散 治肝胆虚火.
导赤散 治膀胱移热小肠而口疮.(以上四方俱见火症)
理中汤 治中焦虚寒.邪火偏旺之假象(方见中寒)
八味丸 治肾虚水冷.火不归经之假象.(方见中风)
消风散(宝鉴) 治受风唇动.
川芎 羌活 防风 茯苓 白僵蚕 藿香 荆芥 甘草 蝉蜕(各二两) 浓朴 陈皮(各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清水下.
薏苡仁汤赤小豆 薏苡仁 防己(各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
白术散 治脾胃虚火.
人参 藿香 白术 茯苓 甘草 干葛 木香外治口疮法用黄柏蜜浸含之. 口臭.香薷含之.一方.用蔷薇浓煎汁含之.夏用叶.冬用根.日三次.夜一次.
外治舌病法舌肿出外.以蓖麻油拈纸烧烟熏之.舌外不收.以冰片糁之.舌衄不止.以槐花末糁之.
冰柏丸片脑 薄荷 黄柏 硼砂(各等分)
蜜丸含. 又方加青黛少许为末.吹入口中.
绿袍散(方见齿症)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