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大豆

「释名」菽。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


「气味」黑大豆:甘、平、无毒。


「主治」


大豆皮:生用,治痘疮目翳;嚼烂,敷小儿尿灰疮。


黑大豆:


1、中风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经过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盖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产后亦宜照此服药以防风气,又消结血。


2、热毒攻眼,红痛、脸肿。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交替着熨患处。


3、身面浮肿。用乌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温服。不愈再服。又方:用乌豆煮至皮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4、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过)、白术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6、男子便血。用黑豆一升,炒焦,研为末,热酒淋过,去豆饮酒,极效。


7、一切下血。用黑豆在皂角汤中微浸,炒熟去皮,研为末,加炼猪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陈米汤送下。


8、折伤、堕坠、瘀血在腹。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三服可愈。


9、牙齿疼痛。用黑豆煮酒,频频漱口。


10、胞衣不下。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性味 甘平。


功能 宽中下气,利大肠,消肿毒,明目镇心,消水去肿。


效用 滋阴强壮,长肌肤,加气力,补虚弱,被誉为“植物肉”、“素肉”,用于防治动脉硬化;还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治疗热毒疮肿,赤痢下血,一切湿毒水肿、肾病水肿,身重、肿胀、风湿痹痛等症。还可治疗疳积羸弱之证。


现代研究发现,大豆富含蛋白质,而且是易被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含有脂肪,糖类,维生素及钙、磷、铁,铁含量很高。


大豆甘平除胃热,逐水通淋散积结,破瘀治风及痈疮,消谷宽膨炒作屑,豆腐宽中脾胃和,大肠浊气能清别。


豆,即菽也。无毒。除胃中热痹,逐水胀、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下瘀血。炒令烟未断,乘热投酒中,治风痹瘫痪、口噤头风及产后风虚血病。和饭捣涂一切痈疮肿毒,小儿豌豆疮。炒为屑,主胃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煮汁甚凉,可以压丹石毒,解乌头诸药毒,杀牛马瘟毒,兼能调中下气止痛,通关脉,杀鬼毒,治喉痹。食罢生服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又醋煮服,治子死腹中,胎衣不下。炒食极热,煮食及作豉极冷,作腐则寒而动气,黄卷及酱平,牛食温,马食泠,一体之中,用之数等,大抵宜作药使耳。


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黄豆,味甘,温。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白豆,即今之饭豆,味咸,平。肾之谷,肾病宜食。


补五脏,暖肠胃,调和十二经脉。其嫩叶谓之藿,可作菜食,利五脏下气。豆腐,味甘,平。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中寒多泄多屁者忌食。



味甘,平,无毒。杀鬼气,止痛,逐水,除胃中热,下瘀血,解诸药毒。作豆腐即寒而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