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大肠

大肠,即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曰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大肠上口,即小肠之下口也。引经报使用升麻、白芷、石膏。卯时气血注于大肠。


手阳明经及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穴名,在食指内侧。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循指上廉出合谷,〔上廉,即上侧也。合谷,穴名,俗名虎口。〕岐骨两筋循臂肪,〔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 外,〔上 外前廉。〕肩喘前廉柱骨傍,〔背之上,颈之根,为天柱骨。〕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注迎香。〔穴名,言左右互交,上挟鼻孔〕。


大肠者。肺之腑也。两旁四十二穴(并下三单穴。共四十五穴)。出甲乙经大肠出于商阳。商阳者。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角如韭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于二间。二间者。水也(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溜也。为荣。春三月宜灸之)。注于三间。三间者。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也。为俞。夏三月宜灸之)。过于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岐骨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行于阳溪。阳溪者。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入于曲池。曲池者。土也(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秋三月宜灸之)。


商阳(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灸三壮。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顷立已。主气满。胸中喘息。支胁热病。汗不出。耳中风。耳鸣耳聋。时不闻。热疟。口干。下齿痛。臂 引口中。恶寒颔肿。肩痛引缺盆。喉痹。青盲)。


二间(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灸三壮。主人多卧。善唾。肩痛寒。鼻鼽赤衄血。侵淫起。面身热。喉痹如哽。皆伤忽振寒肩疼。齿痛。也)。


三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灸三壮。主喉痹肿如哽。齿龋痛。面清。多卧。善唾。胸满。肠鸣。 疟寒热。唇口干。身干。喘急。目急痛。善惊)。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岐骨间。灸三壮。主寒热 疟。狂易鼻鼽衄。热病汗不出。头痛。舌干齿龋。善惊。喉痹。痱痿。鼻衄不止。唇吻不收。耳聋。耳中不通。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阳溪(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者中。灸三壮。主热病。烦心。目痛泣出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癫疾。呕沫。狂笑见鬼。喉痹。耳聋耳鸣。齿痛。惊掣。疟寒甚。热病。肠 。 肘臂痛。虚则气膈满。肩不举。吐舌。戾颈。妄言。痂疥)。


偏历(手阳明络。在腕后三寸。灸三壮。主风疟汗不出。寒热。风痛汗不出。


目目


温留(一名逆注。一名蛇头。手阳明 。在腕后小上五寸。大上六寸。灸三壮。


主肠鸣而痛。伤寒伤热。头痛哕衄。肩不举。疟面赤肿。口齿痛。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喜卧。喉痹不能言。虚气面肿)。


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怒辅齐兑肉分外斜。灸三壮。主眼痛热溺。黄色)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手阳明脉之会。灸三壮。主小便黄。肠中鸣相追)。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灸三壮。主腹胀。时寒腰痛。不得卧。牙齿痛。而两颊肿。也)。


曲池(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灸三壮。主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喉痹不能言。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 痿痹重。螈 癫疾。吐舌。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伤寒余热不尽)。


肘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灸三壮。主肩肘节戾重。痹痛不可屈伸)。


五里(在肘上三寸。又行向裹大脉中央。灸十壮。主风劳惊恐吐血。肘不能举。


风痫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身黄寒热颈肿。咳逆呼吸。目视KT KT 。少气 疟。心下胀满痛。上气。左取右。右取左)。


臂 (在肘上七寸。腋内端。手阳明络会。灸三壮。主寒热颈瘰 。肩痛不可举)


会(一名 扁。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手阳明之络。灸五壮。主颈瘿。臂气痛。气肿)。


肩 (在肩端 上。斜举臂取之。灸三壮。主肩重不举。臂痛)。


肩 (在肩端两骨间。手阳明跷脉之会。灸三壮。主肩中热。指、臂痛)。


巨骨(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陷者中。手阳明跷脉之会。灸三壮。主背痹痛。臂不举血瘀肩中痛。不能动摇)。


扶突(一名水穴。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手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咽喉鸣鸣喘息。暴喑气哽)。


天鼎(暴喑气哽在颈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半。手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暴喑气。唾喉痹。 不得息。饮食不下。水沟傍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


禾 (一名 。直鼻孔下。侠主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痈。口噤不可开)。


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阳明脉之会。直唇取之。灸三壮。主寒热头痛。癫疾。互引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振寒。手卷前僵。鼻鼽不能息。鼻不收涕。不知香臭。衄不止。口不禁。不进水浆。口 目)。


兑端(在唇上端。手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寒热。鼓颔口噤。癫疾吐沫。寒热互引。唇吻强。上齿龋。消渴。嗜饮。目瞑。身汗出。衄血不止)。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灸三壮。主 。烦满寒热。口僻。癫疾互引。目痛不明齿间出血。有伤酸齿尖落痛。口不可开。鼻中息肉。鼻窒。喘息不利。头颔 中痛。鼻中有蚀疮)。


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输于广肠,旧谷出而新谷可进,故字从肉从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手阳明经大肠。


又曰∶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大肠图(图缺)


又曰∶广肠传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又曰∶大肠一名回肠,以其回屈而受小肠之谷,故名之也。


又曰∶大肠脐右回三十六曲。


又曰∶大肠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脐傍天枢。(俞为阳在背,募为阴在腹。)


又曰∶大肠为白肠。


又曰∶厥气客大肠,则梦田野。


又曰∶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又曰∶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又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即伏字,瘕,音假。)


又曰∶广肠一名肛门,言其处如车HT 形,故曰∶肛门,即广肠也。


又曰∶直肠受大肠之谷而导出焉。


又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又曰∶是动病,则齿痛 肿,是主津液。( 音拙。)


手阳明大肠引经药歌∶


卯大肠有升麻(白)芷,薤白(火)麻仁肉(豆)蔻(阿)胶,白石脂(石)膏砂(仁)石(斛)使,将军(即大黄)麻葛(根)枳(壳)升(麻连)翘。


又曰∶是经多气多血。


《难经》曰∶大肠二斤十一两,肛门重十二两,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


又曰∶上接小肠下口,下接直肠肛门。


又曰∶卯时气血注于大肠。


《本脏篇》云∶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理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大肠之见证也,大指次指难用,耳聋 ,耳鸣嘈嘈,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气满,皮肤坚而不痛。


经曰∶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灵枢》曰∶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大,不满则狭短。


又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


又曰∶腹痛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又曰∶肠中寒则鸣飧泄,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经曰∶大肠小肠为泄。


又曰∶大肠乃肺之腑也。


又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仲景曰∶大肠有寒者,多 溏,有热者便肠垢。


《入门》曰∶肠虚则鸣,又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灵枢》曰∶黄帝问曰∶胃恶热而喜清冷,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对曰∶调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沧,暑无出汗,饮食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大肠热宜泻白汤。大肠寒宜实肠散。


《脉经》曰∶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补∶牡蛎、粟壳、五倍子、肉豆蔻、莲子、龙骨、诃黎勒。


泻∶枳壳、桃仁、麻仁、石斛、大黄、槟榔、芒硝。


温∶干姜、吴茱萸、肉桂。


凉∶槐花、条芩。


引经报使∶葛根、升麻、白芷上行。石膏下行。


下血属大肠经。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乍虚乍实,为大肠水。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李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