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清宁膏
《何氏虚劳心传》:加味清宁膏
治症同。
生地(补阴,四两,酒拌略蒸) 麦冬(四两) 白花百合(八两,晒干、四两) 桑白皮(蜜炙消痰,三两) 山药(蒸熟,六两,以上三味研细入膏) 桔梗(一两) 枇杷叶(蜜炙,八两)橘红(一两) 米仁(炒,八两,泄泻加四两) 茯苓(二两) 白芍(酒炒,三两) 炙甘草(一两) 圆眼肉(四两) 大枣(补脾,六两)
十六味煎成膏,加饴糖白蜜(各一斤),俱煎极熟收之,俟冷入薄荷、贝母、山药末拌匀,时回生之属。
此方补阴清肺,益脾降气,消痰之剂。士材云∶虚劳之所难者。如脾喜温燥,清肺则碍脾;
少泄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要,清润之品,所宜斟酌。以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故制清宁膏一方而兼补脾阴之药。注云∶润肺不碍脾,补脾不碍肺,以肺属金而法天,脾属土而法地。曰清宁者,脾肺兼理,取天清地宁之义也。愚以此方另添数味,投之辄效。用方者,弗以品多而去之可也。按经言肾病而谓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逆上气喘。盖阳根于阴,肾阴虚则阳无根据,而上升为呕嗳喘逆诸症。沈氏谓虚劳咳嗽,皆由阴虚阳盛,气为阳,气有余便是火。火性上炎,势必刑金。肝木挟心相二火上逆,反侮肺金,故咳嗽无度,至于黄昏肺气不能归纳肾间,夜咳愈甚,但肺为娇脏,咳伤肺膜,则痰中见血,火蒸精液,化为痰涎,痰火交结,咳逆无休,肺阴日衰,以致音哑声嘶,则不治矣。故初病之时,急宜降气消痰,调养脾胃,以生营卫,清润肺金,以生肾水,俾心火有制,不刑于肺,金水相生,阴火退伏,而咳自宁矣。古方治干咳嗽有琼玉膏,用生地(四两)、茯苓(十二两)、人参(六两)、白蜜(二斤), 仙加琥珀、沉香(各五钱),同参茯为末,隔汤再煮,自云神效异常。此虽以滋阴药为君,然人参乃肺热所忌,宜酌用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