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汤
《扁鹊心书》:建中汤
治久发疟疾,脾胃虚弱,胸膈腹中饱闷,痞块两胁连心痛,四肢沉重,发热,泄泻,羸瘦等证。
附子(炮) 白术(土炒,各二两) 芍药(酒炒,四两) 甘草(炒) 干姜(炒) 草果(去壳炒,各一两)
为末。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冯氏锦囊秘录》:建中汤
主伤寒腹中急痛。
胶饴(一升) 甘草(一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 水七升,煮三升,去滓,纳胶饴,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用建中,恐甘缓在上也。
阳气传太阴而痛,其症有二,腹满便闭按之痛者,实也,宜下之。肠鸣泄利而痛者,虚也,宜与建中汤。成氏曰∶脾应中央,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故建中名焉。胶饴甘温,甘草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饴为君,甘草为臣,桂枝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枝、芍药为佐,生姜辛温,大枣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荣为阴,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普济消毒饮
见头痛门。
《备急千金要方》:建中汤
治五劳七伤,小腹急痛,膀胱虚满,手足逆冷,食饮苦吐酸痰,呕逆,泄下少气,目眩耳袭,口焦,小便自利方。
胶饴(八两) 黄 干姜 当归(各三两) 人参 半夏 橘皮 芍药 甘草(各二两)附子(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饴,烊沸,分四服。(深师有桂心六两,生姜一斤。无橘皮、干姜。
又方 治虚损少气,腹胀内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饮食,寒热头疼,手足逆冷,大小便难,或复下痢,口干,梦中泄精,或时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复微肿,百节疼酸方。
附子 浓朴(各一两) 人参 甘草 桂心 当归 茯苓(各二两) 麦冬 黄 龙骨(各三 ?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饴糖,每服八合,日三夜一。咳者,加生姜一倍。
又方 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膨 ,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KTKT。愦愦不乐,胸中气急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去精,惊恐虚乏方。
饴糖(八两) 黄 远志 当归(《翼方》无) 泽泻(各三两) 芍药 甘草 人参 龙骨?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纳饴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深师无饴糖、远志、泽泻、龙骨,有桂心六两,半夏一升,附子一枚)。
《医述》:建中汤
建中汤,所谓中者有二∶一、心中悸而烦。烦则为热,悸则为虚,是方辛甘以散太阳之热,酸苦以滋少阴之虚,是建膻中之宫城也。一,腹中急痛。急则为热,痛则为虚,是方辛以散厥阴之邪,甘以缓肝家之急,苦以泻少阳之火,酸以致太阴之液,是建中州之都会也。若夫中气不足,劳倦所伤,非风寒外袭者,《全匮》加黄以固腠理而护皮毛,则亡血失精之证自安,此阳密乃固之理也。(柯韵伯)
建中为补,能补中焦之虚,而不能补上下焦之虚;调胃为泻,能泻中焦之实,而不能泻上下焦之实。云岐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