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汤
- 《妇人大全良方》:黄连汤
- 《备急千金要方》:黄连汤
- 《仁术便览》:黄连汤
- 《删补名医方论》:黄连汤
- 《伤寒括要》:黄连汤
- 《时方妙用》:黄连汤
- 《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连汤
- 《医方考》:黄连汤
- 《医方论》:黄连汤
- 《伤寒寻源》:黄连汤
- 《医宗金鉴》:黄连汤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黄连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黄连汤
《妇人大全良方》:黄连汤
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汤。
黄连(去须)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酒蒸黄连丸亦妙。
治妊娠心烦热不止。
葱白(一握) 豉(二合)
上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半,去滓,温分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黄连汤
治赤白痢方。
黄连 黄柏 干姜 石榴皮 阿胶(各三两) 当归(二两) 甘草(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仁术便览》:黄连汤
治便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 当归(各五钱) 甘草(炙,一钱半)
空心,水煎服。
《删补名医方论》: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注】程应旄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较之大青龙之寒热,已向近里一层,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而只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阳邪在胸、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热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热加以苦热,更以人参、半夏以补宣中气,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皆其法也。
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
喻昌曰∶阴阳悖逆,皆当和解法。
《伤寒括要》:黄连汤
黄连 甘草 干姜 桂枝 人参 半夏 大枣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此方主之. 邪气传里.下寒上热.夫胃中有邪.则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而腹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上热而呕吐.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职也.下寒者.散之以辛.姜桂半夏之任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枣之用.其在斯乎.
《时方妙用》:黄连汤
黄连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大枣(二粒)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呕吐者。湿家下之,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上如胎亦主之。
黄连 干姜 炙草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枣(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上下匡。(证因上下相格,
因胃
胃气
其入
降和
胎者
则
黄
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表里之邪柴芩使,上下之邪连桂当。(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辣以开之,仲景大法灼然矣。)又与泻心汤法似,(诸泻心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全属里证;此方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当外达,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到矣。)后人比类好推详。(“比类”二字,最为医家之要旨,如泻心汤、黄连汤皆柴胡之变法,而一味转旋,便治证各异,故不知比类,则不能尽方之变,又乌能尽病情之变哉!)
《医方考》:黄连汤
黄连(去毛,炒) 干姜(炒) 桂枝(炒) 甘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
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
黄连之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之甘,可缓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
《医方论》:黄连汤
黄连(炒) 干姜(炒) 桂枝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
《伤寒寻源》:黄连汤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按胸中有热.则阳邪格于上.故欲呕吐.胃中有邪气.则阴邪格于下.故腹中痛.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呕吐.欲吐而仍不得吐也.上热下寒.法当和解.方用黄连泻胸热.干姜散胃寒.复以半夏宽中而开结.佐以桂枝通阳而化阴.然上征下夺.宜从中治.故用人参甘草大枣.创建中气.而上下之邪.各随所主之药而分解.此泻心之变方.而又与泻心之取义不同.
《医宗金鉴》: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注】程应旄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较之大青龙之寒热,已向近里一层,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而只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阳邪在胸,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热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热加以苦热,更以人参,半夏以补宣中气,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皆其法也。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喻昌曰:阴阳悖逆,皆当和解法。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黄连汤
治胸上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干姜(一钱) 人参(五分)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大枣(一枚)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黄连汤
黄连 干姜 人参 炙草 大枣 半夏 桂枝
腹中痛,欲呕吐。欲呕吐为胸中有热,腹中痛为胃中有寒。上热中寒中气之虚。黄连清热,干姜温寒,参枣炙草补中气,半夏降胃阴以收热,桂枝达肝阳以散寒,寒热不调,故名邪气。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