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
《本草便读》:川楝子
川楝子(图缺)
清肝火.利小肠.湿热疝瘕.专疗热厥痛.味苦寒.性有毒.温邪虫积.并治小儿疳.根皮达下杀诸虫.性味相同无别用.(川楝子此树处处有之.以川中者为佳.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皮色赤.不可用.雌者有子.根皮色白.可用之.一云其子鸟不食者.不可用.苦寒之性.入心肝小肠膀胱.能导热下行.治热厥心痛.凡一切疝气虫疳等证.由于湿热所致者.皆可用之.根皮专杀虫积.洗服皆效.如煎服当去粗皮.以近泥有毒也.)
《本草分经》:川楝子
见肝寒。
《本草分经》:川楝子
苦寒,泻肝火,导小肠膀胱之湿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利小便治疝杀虫,去核用,川产良。根大苦,逐蛔利大肠治疮毒。
《本草分经》:川楝子
见肝寒。
《本草分经》:川楝子
见肝寒。
《本草求真》:川楝子
(乔木)解郁热狂燥疝瘕蛊毒
川楝子(专入心包小肠膀胱)。即苦楝子。因出于川。故以川名。又名金铃子。楝实者是也。味苦气寒微毒。凡人冬时感冒寒邪。至春而发则为温。以致症见狂燥。并疝瘕。热被寒束。症见囊肿茎强。掣引作痛。与夫寒热积聚。(积由五脏所生。聚由六腑所成。)三虫内蚀者。俱宜用此调治。(有虫耗其津液而渴。须用此根叶加麝以投。)以苦主有泄热之功。寒有胜热之义。故能使热悉除。而毒蛊瘕疝。亦得因其自心下降。由于小便而乃泄矣。但人止知此为除疝之味。(内经七疝。曰冲、曰 、曰 癃、曰狐、曰 、曰瘕、曰厥)而不知有逐热解狂之力。以至废而不治。即其治疝。亦不分其是寒是热。是偏是平。与夫偏有错杂多寡之异。其痛亦不分其所痛之处。是否自下而上。从上而下。(治病要在辨症。)惟计古方茴香川楝。历为治疝千古俎豆。讵知疝属于热则痛。必见囊肿茎强。其痛亦必从下而上。用以川楝纳入以为向导。则热可除。(热疝必用。)如其疝并非热。其痛自上而下。痛引入腹。且有厥逆吐涎。非用辛温不能见效。若以川楝同入。则于理不免岐而二矣。(寒疝不宜用。)然古人立方治疝。偏以川楝同投。其意奚似。盖缘邪有错杂。则治不得不尔。若以错杂之邪而概用以辛燥。不更使病相左乎?绣尝语诸同人。凡人用药治病。须当明其偏平。偏症偏治。平症平治。错杂多寡不一之症。则即当以错杂不一以治。(括尽治病种类。)昔绣治一族叔字次周阴疝。其症是偏不平。毫无一症混杂。乃有附城一医。必执古方。用以川楝。绣谓病症不杂。何须用是。然终谓其古方所用川楝。稽书何无一语活动。间有指属反佐。亦无一语申明。以致蒙混不解。(书不尽言。)绣只据理投服。随手辄应。而不为方所执。及阅张璐本经逢原。其辨川楝功用。分为阴阳二疝。及有错杂之邪必用川楝之说。始叹理道本同。而古人则先于我而获。绣益信己所治族叔之病。而不敢用川楝者。未始不有理存。而竟所揆而如一也。(理终不易。)否则几为古方所误矣。故凡疝因热邪。及因蛊虫内蚀。宜于川楝。若使脾胃虚寒。症属阴疝。则川楝其切忌焉。楝以川产为正。去皮取肉。去核用根。有雌雄二种。雄根色赤。无子。大毒忌火。雌根白子多微毒。可采。去青留白。单味酒煎投服。杀虫治疟。煎汤洗之。可治中蛊。即时吐出。茴香为使。
《得配本草》:川楝子
即金铃子
苦,寒。有小毒。入足厥阴经。导小肠膀胱湿热,引心胞相火下行。除伤寒大热发狂,止上下热厥暴痛。得吴萸,疗气痛囊肿。得破故、茴香,除偏坠。配延胡,止热厥心痛。合芎 、猪胆,治五疳。
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用肉,去皮核。用核,槌碎,浆水浸,煮熟去肉用。脾胃虚寒者禁用。
《医学入门》:川楝子
川楝子苦寒微毒,伤寒大热痛心腹,利疝气又补血精,皮洗游风根杀 。
子,可浣衣练绢,即金铃子。阴中之阳也,入心经。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利水道,止上下部腹痛,心暴痛,非此不除。治肾脏气伤,膀胱连小肠气痛。东垣云∶治疝气而补精血是也。又治脏毒下血,杀三虫疥疡、酒浸湿蒸软去皮核,取肉晒干。皮、叶治游风疹疮疥癞,小儿壮热,煎汤浸洗。根,杀诸虫,利大肠,以醋磨汁涂疥甚良。俗名苦楝树,今人端午佩叶以辟恶。处处有之,川产者佳,入药当用结子雌树。凡雌树根皮一两,入糯米五十粒煎煮,杀毒,泻多以冷粥止,不泻以热葱粥发。其不结子雄树,能吐泻杀人。
《药性切用》:川楝子
一名金铃子。性味苦寒,入小肠、膀胱,而兼入心包。导引湿热下行,为治疝专药研用。楝根皮∶专主杀虫。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