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
《本草便读》:蟾酥
蟾酥(图缺)
性毒质粘.能辟邪而开窍.味辛气热.可拔毒以消痈.外用伤肌.鼻闻取嚏.蟾皮可疗疳积.能发疮疹.性味却属甘凉.善行脾肺.(蟾酥即癞虾蟆.眉间白汁.以法取之.阴干用.味辛.性温有毒.善开窍辟恶搜邪.惟诸闭证.救急诸药方中用之.以开其闭.然服食总宜谨慎.试以少许.置肌肤.顿时起泡蚀烂.其性可知.研末时鼻闻之.即嚏不止.故取嚏药中用之.此药止可外用.散痈疽.消疔毒.杀虫疮.却有功效耳.
○蟾皮辛甘凉.有小毒.行皮达肺.治小儿疳积.蟾属土.故又入脾.凡小儿疳积脾肺湿热蕴结.此物能行湿气.除热邪.杀虫积.服之能使蕴蓄之邪.发之于外.自脾及肺.病乃愈耳.)
《本草求真》:蟾酥
(隰生)蟾酥拔风火热毒之邪蟾蜍外拔内攻
蟾酥(专入肌肉)。即蟾蜍。(俗名癞虾蟆。)眉间内有白汁者是也。味辛气温。有毒。能拔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盖邪气着人肌肉。郁而不解。则或见为疔肿发背。阴疮阴蚀。疽疠恶疮。故必用此辛温以治。盖辛主散。温主行。使邪尽从汗发。不留内入。而热自可以除矣。但性有毒。止可外治取效。(如发背未成者。用活蟾蜍系疮上。半日。蟾必昏愦。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个。三日则毒散矣!势重者剖蟾蜍合瘀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微物见轻也。)即或用丸剂。亦止二三四厘而已。多则能使毒人。其用作丸投服。亦宜杂他药内入。如牛黄明矾乳香没药之类。毋单服也。故书载拔诸毒。只宜用酥一钱。白面二钱。朱砂少许。作锭。谅病轻重酌与。不可尽服。又治背发无名等毒。取酥三五分。广胶水化。米醋入铫火化。乘热手刷不已。以散为度。刻玉涂之。等于刻蜡。房术用之更善。总皆外科夺命之功。(一句括尽。)轻用烂人肌肉。至若蟾蜍气味辛寒。凡症瘕积块。风犬咬伤。小儿疳积。瘟疫发斑。疮疽发背。用之与酥略同。以其辛有发散之能。寒有逐热之功。外敷固见神功。内服除去头足腹肠垢。亦能去积除热。如风狗咬伤。用蟾蜍后足捣汁生食。先于患人顶心拔去血发三四茎。于小便内见沫。其毒即解。发背初肿。用活蟾数个更易系于肿上。(法详上)则其毒亦散矣!(时珍曰。蟾蜍土之精也。上应月魄而性灵异。穴土食虫。又伏山精。制蜈蚣。故能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总皆具有外拔内攻之力。勿轻用也。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蟾蜍焙干。去皮爪。酒浸去肉用。
《本草易读》:蟾酥
辛,温,大毒。疗一切恶肿,发背疔疮,小儿劳瘦,疳疾脑疽。
蟾酥丸 蟾酥(三钱) 轻粉 铜绿 胆矾 枯矾 寒水石 乳香 没药 雄黄(各一钱) 麝香(七分) 朱砂(三钱) 蜗牛(二十一个)
先将蜗牛研烂,入各药末,丸绿豆大。每三丸,葱白嚼烂裹药,黄酒送下,出汗。治一切疔
《本草择要纲目》:蟾酥
【气味】
甘辛温微毒.即蟾蜍眉间之白汁也.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真者轻浮.入口味甜.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肿目盲.急以紫草汁洗点即消.
【主治】
小儿疳积脑疳.治腰肾冷.并助阳气及疗虫牙齿缝出血.拔发背疔疮一切恶肿.
《本经逢原》:蟾酥
辛温有毒。
发明 蟾酥辛温,其性最烈,凡用不过一分。齿缝出血及牙疼,以纸 少许按之即止。蟾酥丸治发背疔肿一切恶疮,拔取疔毒最捷,入外科有夺命之功。然轻用能烂人肌肉。
《外科全生集》:蟾酥
(酒化透)
五灵脂 麝香(各一钱)
研和为丸,约二百粒,新绸包好,丝线扎紧,固藏勿泄香气。每取一丸,咬于痛牙,丸化即愈。
《药鉴》:蟾酥
气热,味辛,有毒。破症结,散痈毒,治恶疮。疏九窍,发臭汗,驱诸毒俱从毛窍中出也。故痘家用蟾酥五分,大辰砂二钱,梅花桃花各一钱半,苦参五钱,研细末,浓煎麻黄汤为饼。发热时及放标时,葛根汤磨化一钱服之,遍身臭汗即出,自然热退身凉,痘自转危为险,易险为顺。好痘出不快者,用大力子桔梗入干葛汤煎磨服之,则为透痘丹。如痘出稠密,及血不归根者,用白芍入干葛汤煎磨,则为敛痘丹。如痘色紫黑血不活者,用紫背天葵入干葛汤煎磨,则为活血丹。
《玉楸药解》:蟾酥
味辛,微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涩精助阳,败毒消肿。
蟾酥研,涂抹尘顶,治精滑梦遗,磨点疮头,治疔毒痈肿,摩腰暖肾,揩牙止痛。辛烈殊常,入钵擂研,气冲鼻孔,喷嚏不止,沾唇麻辣,何能当者。外科家因做小丸服,甚非良善之法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