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廪米
《本草衍义》:陈廪米
今经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为复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陈者性皆冷,频食之,令人自利,与经所说稍戾,煎煮亦无膏腻。入药者,今人多用新粟米。至如舂杵头细糠,又复不言新陈粳粟,然皆不及新稻粟二糟,陈则气味已腐败。
《名医别录》:陈廪米
味咸,酸,温,无毒.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泄.
《千金翼方》:陈廪米
味咸酸,温,无毒。主下气,除烦,调胃止泻。
《新修本草》:陈廪米
味咸、酸,温,无毒。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泄。
此今久入仓陈赤者,汤中多用之。人以作酢酒,胜于新粳米。
《药性切用》:陈廪米
甘淡性平,最能养胃快膈。煮汁煎药,亦取调和脾胃之功。
《证类本草》:陈廪米
味咸、酸,温,无毒。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泄。
陶隐居云∶此今久入仓陈赤者,汤中多用之。人以作醋,胜于新粳米也。臣禹锡等谨按陈士良云∶陈仓米,平胃口,止泄泻,暖脾,去惫气,宜作汤食。日华子云∶陈仓米,补五脏,陈藏器云∶和马肉食之,发痼疾。凡热食即热,冷食即冷,假以火气也,体自温平。吴人以粟为良,汉地以粳为善,亦犹吴 郑缟,盖贵远贱近之义焉。确论其功,粟居前也。食疗∶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又,毒肿恶疮,久陈者,蒸作饭,心痛,研取汁服之。北人炊之,于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之气。食医心镜∶除烦热,下气,调胃,止泄痢,作饭食之。
衍义曰 陈廪米,今《经》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为复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陈者性皆冷,频食之令人自利,与《经》所说稍戾。煎煮亦无膏腻。入药者,今人多用新粟米。至如舂杵头细糠,又复不言新、陈、粳、粟,然皆不及新稻、粟,二糠陈,则是气味已腐败。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