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丸
- 《妇人大全良方》:八味丸
- 《仁术便览》:八味丸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八味丸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八味丸
- 《外科理例》:八味丸
- 《医述》:八味丸
- 《是斋百一选方》:八味丸
- 《医方考》:八味丸
- 《医方考》:八味丸
- 《医方考》:八味丸
《妇人大全良方》:八味丸
治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以脬系了戾不得溺,故致此病,名转脬。
但利小便则愈,以此药有茯苓故也。(此药虽局中有卖,除非自合方有效)
熟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去核,各四两) 附子(炮) 桂心(各二两) 牡丹皮(去心) 茯苓(去皮) 泽泻(各三两)
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仁术便览》:八味丸
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旋弱,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痿黄,或黧黑。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小腹急痛,小便不利。
熟地(拣,肥大,酒洗,八两) 泽泻(去毛)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去皮。各三两) 山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或空心淡盐汤下,妇人淡醋汤下。
按∶六味地黄丸专补左尺肾水之药。八味丸既补左尺肾水,兼补右尺相火之药。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地黄丸。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丸。况老年肾脏真水既虚,邪水乘之而为湿热,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闭等记,非桂附之温散而能治之乎。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八味丸
治少阴肾经香港脚入腹,小腹不仁,上气喘急,呕吐自汗。此证最急,以肾乘心,水克火,死不旋踵。
牡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各二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熟地黄(八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食前任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八味丸
治消渴小便多,以饮水一斗,利小便反倍之。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心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熟地黄(八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
《外科理例》:八味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上生脾土。致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食不化。日渐消瘦。及虚劳。饮水。腰肿痛疼。小腹不利。及肾气虚寒。脐腹作痛。夜多漩溺。脚膝无力。肢体倦怠。即肾气丸每料加肉桂一两。附子一两。每日用新童便数碗浸五六日。切作四块。再如前浸数日。以草纸包裹。水湿纸炮半日。出去皮脐尖。切作大片。如有白星。再用火炙。以无为度。
《医述》:八味丸
生人之禀赋不齐,阴阳各有偏胜,药为补偏救弊而设。六味加桂、附,治相火不足,真阳衰惫。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尺脉弱者宜之。桂、附易知、柏名阴八味,治阴虚火动,骨痿精枯。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尺脉旺者宜之。(《怡堂散记》)
《金匮》用八味丸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脚,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也。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不能通利,故用之以收摄肾气也。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阻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消渴病,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肾气不上升之渴,非用此以蛰护封藏,蒸动水气,曷从治哉!(喻嘉言)
《是斋百一选方》:八味丸
治小儿骨弱,至七、八岁不能行立者,只服八味丸一料自愈,功在泽泻耳。
《医方考》:八味丸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肉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此为心肾不交,水不足以济火,故令亡液口干。乃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济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热壮其少火,用六味地黄丸益其真阴。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生。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昔汉武帝病渴,张仲景为处此方,至圣玄关,今犹可想。
《医方考》:八味丸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去核) 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 泽泻(各三两)肉桂(炒)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肾间水火俱虚,小便不调者,此方主之。
肾具水火,主二便,而司开阖。肾间之水竭,则火独治,能阖而不能开,令人病小便不出。肾间之火熄,则水独治,能开而不能阖,令人小便不禁。是方也,以附子、肉桂之温热益其火。以熟地、山萸之濡润壮其水。火欲实,则丹皮、泽泻之酸咸者可以收而泻之。水欲实,则茯苓、山药之甘淡者可以制而渗之。水火既济,则开阖治矣。正考见虚损劳瘵门、渴门。
《医方考》:八味丸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去核) 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去木)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 附
入房太甚,宗筋纵驰,发为阴痿者,此方主之。
肾,坎象也。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故肾中有命门之火焉。凡人入房甚而阴事作强不已者,水衰而火独治也。阴事柔痿不举者,水衰而火亦败也。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奈之何而可以无火乎?是方也,附子、肉桂,味浓而辛热,味浓则能入阴,辛热则能益火,故能入少阴而益命门之火。熟地黄、山茱萸,味浓而质润,味浓则能养阴,质润则能壮水,故能滋少阴而壮坎中之水。水欲实,则泽泻、丹皮之咸酸,可以引而泻之。水欲实,则山药、茯苓之甘淡,可以渗而制之。水火得其养,则肾官不弱,命门不败,而作强之官得其职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