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
- 《本草纲目》:紫菀
- 《本草备要》:紫菀
- 《本草便读》:紫菀
- 《本草乘雅半偈》:紫菀
- 《本草崇原》:紫菀
- 《本草从新》:紫菀
- 《本草分经》:紫菀
- 《本草分经》:紫菀
- 《本草撮要》:紫菀
- 《本草经集注》:紫菀
- 《本草经解》:紫菀
- 《本草蒙筌》:紫菀
- 《本草求真》:紫菀
- 《本草图经》:紫菀
- 《本草衍义》:紫菀
- 《本草择要纲目》:紫菀
- 《本经逢原》:紫菀
- 《得配本草》:紫菀
- 《滇南本草》:紫菀
- 《顾松园医镜》:紫菀
- 《长沙药解》:紫菀
- 《雷公炮制药性解》:紫菀
- 《雷公炮炙论》:紫菀
- 《名医别录》:紫菀
- 《千金翼方》:紫菀
- 《医学入门》:紫菀
- 《神农本草经》:紫菀
- 《吴普本草》:紫菀
- 《新修本草》:紫菀
- 《药笼小品》:紫菀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紫菀
- 《证类本草》:紫菀
《本草纲目》:紫菀
「释名」亦名青菀、紫茜、返魂草、夜牵牛。
「气味」(根)苦、温、无毒。
「主治」
1、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2、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筛为末。每服三钱,以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一天服两次。
3、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4、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5、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本草备要》:紫菀
润肺,泻火
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
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咳吐脓血(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肺经虚热,小儿惊痫(亦虚而有热)。能开喉痹,取恶涎,然辛散性滑,不宜多用独用(《本草汇》云∶苦能达下,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剂。虽入至高善于达下,使气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人所不知。李士材曰∶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诚金玉君子,非多用独用,不能速效。州都,膀胱也)。
根作节、紫色润软者良(人多以车前、旋复根伪之,误服误人)。去头须蜜水浸,焙用。
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 本、远志。畏茵陈。白者名菀(时珍曰∶紫入血分,白入气分)
。
《本草便读》:紫菀
紫菀(图缺)
性温利肺.治风寒咳逆之邪.色赤和营.疗痿 吐红之疾.皆为苦能降气.金肃则小但辛苦之性.疏邪降逆.是其所长.故一切风寒风热咳嗽痰血等证.凡属肺金之邪郁而不宜者.皆可用之.惟润养之力为不足耳.因紫菀根虽柔软.然亦非润药.皆以辛散苦泄为功.若内无郁结.外无表邪.肺阴不足.虚火上刑者.仍不可用.)
《本草乘雅半偈》:紫菀
(本经中品)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
【核】曰∶出汉中、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近道亦有。三、四月布地生苗,其叶二四相连,五、六月开黄白紫花,根极柔润,色紫作节,宛若蕤缨之下垂也。白色者,即女菀,一名白菀。今人多以车前,及旋覆根,赤土染过伪充,不可不慎。修事,去须、头及土,东流水洗净,蜜浸一宿,至明,拴火上焙干。款冬花为之使。恶天雄、瞿麦、 本、雷丸、远志,畏茵陈。
先人云∶诗曰,菀彼柔桑,盖言茂也,故治郁结。当有五色,取色紫、味苦者,以治胸中寒热结气。胸中,肺部也。肺中有火,外发而为痿蹶,内郁而为咳喘,及肺热叶焦,致五脏不安者。用其色以行肺用,用其气以散肺结,用其味以顺火性,倘无结气而用之。过泄肺气矣
【 】曰∶菀,郁也。解肺金郁以成名也。胸为肺部,寒热气结在中,致蛊毒、脏不安。
上见咳逆,下见痿蹶,菀从结心。解即分散,表解便利为外征。经云∶金郁则泄之,解表利小水也。观息奔,及小便卒不得出,其义自见。设中虚,或肺金体衰者,宜斟酌投之。
(赤火刑金,紫则水火合璧,故转行金用,火金水三缘交会,同一支派矣。然太阴开,结则(解从结心,如表解为上为下之分散;便利为下为内之分散;息奔为上为外之分散;小便卒不得出,为下为内之结象也。当虚其实,毋虚其虚。)
《本草崇原》:紫菀
气味苦温,无毒。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 ,安五脏。
(紫菀之根紫色,而其质柔宛,故名紫菀。近道处处有之,三四月布地生苗,本有白毛,其叶二四相连,五六月开黄白紫花,结黑子。其根细而白者,白菀,即女菀也。)
紫,黑赤之间色也。黑赤,水火之色也。紫菀气味苦温,禀火气也。其质阴柔,禀水气也。
主治咳逆上气者,启太阳寒水之气,从皮毛而合肺也。治胸中寒热结气者,助少阴火热之气,通利三焦而上达也。蛊毒在腹属土,火能生土,故去蛊毒。痿 在筋,属木,水能生木,故去痿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交,则阴阳合,故安五脏。
《本草从新》:紫菀
润肺下气.
辛温润肺,苦温下气,化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咳吐脓血.(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肺经虚热.小儿惊痫.(亦虚而有热.)能开喉痹.取恶涎.又能通利小肠.(本草汇云∶苦能达下、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剂、虽入至高、善于达下、使气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辛散性滑.暂用之品.阴虚肺热者、不宜专用多用.须地黄麦冬共之.根作节、紫色润软者良.(今人多以车前、旋复根伪之.)白者名女菀.(时珍曰∶紫入血分、白入气分.)去头须.蜜水浸焙.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 本、远志.畏茵陈.(妇人小便卒不得出、或小便血、紫菀为末服.)
《本草分经》:紫菀
辛苦温,性滑,润肺下气,化痰止渴,专治血痰及肺经虚热,又能通利小肠。白者名女菀,紫入血分,白入气分。
《本草分经》:紫菀
见肺和。
《本草撮要》:紫菀
味苦辛.入手太阴经.功专疗咳逆上气.得款冬、百部、乌梅治久咳.得白前、半夏、大戟治水气喘逆.蜜水浸焙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 本、远志.畏茵陈.白者名女菀.
《本草经集注》:紫菀
味苦、辛,温,无毒。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治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 ,一名青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大观》卷八,《政和》二○九页)
《本草经解》:紫菀
气温.味苦.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 安五脏.(蜜蒸)
紫菀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手厥阴心包络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阴也.心为君火.火刑肺金则咳逆上气矣.紫菀入心.味苦清火.所以主之也.心包络手厥阴脉.起于胸中.手厥阴之筋.其支者入腋散胸中.厥阴主散寒热结气者.厥阴有或寒或热之气结也.结而不散.厥阴病矣.紫菀气温.可以散寒.味苦可以散热也.蛊毒者.湿热之毒.化虫成蛊也.味苦无毒.泄而杀虫.所以主之也.痿 者.肺受湿热熏蒸.不能行清肃之令.心气热下脉厥而上.上实下虚.枢折挈胫纵不任地.而生痿 也.味苦入心.清热降气.故主痿 也.心为君.主十二官之宰.五脏之主也.味苦益心.心安则五脏皆安也.
【制方】
紫菀五钱煎.治肺伤咳嗽.紫菀、款冬各一两.百部五钱末.姜、乌梅煎汤.调服三钱.治久咳嗽.同杏仁等分蜜丸.五味汤化服.治小儿咳嗽.同五味丸含化.治吐血痰咳.为末水服三撮.治女人卒不小便.及小便血.
《本草蒙筌》:紫菀
味苦、辛,气温。无毒。近道多生,真定(郡名,属北真隶。)独胜。根甚柔细,春初采收。水洗净去头,蜜浸宿焙用。忌雷丸、远志,恶瞿麦、天雄。畏茵陈蒿,使款冬蕊。主咳逆痰喘,肺痰吐脓;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虚劳不足能补,蛊毒痿 堪驱。仍佐百部款冬,研末姜梅汤下。共治久嗽,立建神功。(款冬蕊各一两,百部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乌梅汤送下,食后及临卧时各一服。女菀气味同,汉中(郡名,属陕西。)川谷产。
一名白菀,惟畏卤咸。紫菀缺时,用此可代。亦主惊痫寒热气喘,又止霍乱泻痢肠鸣。除肺伤咳勤,去膀胱支满。
《本草求真》:紫菀
(隰草)泻肺血热
紫菀(专入肺)。辛苦而温。色赤。虽入至高之脏。仍兼下降。故书载入肺金血分。(辛入肺。赤入血。)能治虚痨咳嗽惊悸吐衄诸血。又能通调水道。(苦可下降。)以治溺涩便血。用此上下皆宜。且此辛而不燥。润而不滞。(李士材比为金玉君子。非多用独用不能速效。)于肺实为有益。然疏泄性多。培养力少。与桑白皮杏仁同为一类。但桑白皮杏仁则泻肺经气分。此则专泻血经气分也。故肺虚干咳禁用。(干咳类多血虚。不宜再泻。)紫色润软者良。(人多以车前旋复花乱之。)其药虽分上中与下。然下疏泄尤甚。蜜炒用款冬为使。白者名女菀。入气分。大泄肺气。肘后方用此三分。铅丹一分。并酸浆服一刀圭。日进三服。至二十一日。能令面黑转白。过服不宜。去头须。蜜水炒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 本远志。畏茵陈。
《本草图经》:紫菀
紫菀(图缺),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今耀、成、泗、寿、台、孟州、兴国军皆有之。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又有一种白者,名白菀。苏恭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并同。无紫菀时,亦可通用女菀。下自有条。今人亦稀用。古今《传信方》用之最要,近医疗久嗽不瘥,此方甚佳。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
《本草衍义》:紫菀
紫菀用根,其根柔细,紫色,益肺气,经具言之。《唐本》注言“无紫菀时,亦用白菀”。白菀即女菀也。今《本草》无白菀之名,盖唐修《本草》时已删去。
《本草择要纲目》:紫菀
(凡使先去须.有白如练色者.号白羊须草.自然不同.去头及土用.东流水洗净.以蜜浸一宿.至明拴火上焙干用.一两用蜜二分.)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至蛊毒痿 .安五脏.疗咳吐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治尸疰.补虚下气.劳气虚热.百邪鬼魅.调中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益脉气.主息贲.
【恶】(天雄 瞿麦 本 雷丸 远志)
【畏】(茵陈)
《本经逢原》:紫菀
白者名女菀
苦辛微温,无毒。或酒洗,或蜜水炒用。
《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 、安五脏。女菀治风寒洗洗,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病。
发明 紫菀,肺经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 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 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
《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其性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善调五劳体虚,止咳定喘,疗惊悸,吐衄诸血。又能通调水道,故溺涩便血单服一两即效。然大泄肺气,阴虚肺热干咳禁用,以其性专温散而无培养之力也。白者曰女菀,大泄肺气。《本经》主风寒洗洗,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病,一皆气分受伤之病。《肘后方》治人面黑令白,方用女菀三分,铅丹一分为末,醋浆服一刀圭,日进三服,十日大便黑,二十一日面白,便止。过用则太白矣。
《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皆从大便去。三十岁后不可服,以肺气渐减,不可复泄也。
《得配本草》:紫菀
款冬为之使。畏茵陈。恶天雄、瞿麦、 本、雷丸、远志。
苦、辛、平、微温。入手太阴、少阴经血分。泄上炎之火,散结滞之气。治痰血,利小便,开喉痹,退惊痫。(气痛诸症悉退。)配生地、麦冬,入心以宁神。配丹皮、白芍,入胃以清热。配款冬、百部、乌梅,治久嗽。配白前、半夏,治水气。去头须,洗净,蜜水浸,焙干用。
肺气结滞,郁而为热,致肺叶焦枯,久嗽不止,用紫菀散之,则肺窍通而郁热自除。若阴虚肺液干枯,服散气走液之剂,为害不浅。人何以此为痨嗽之圣药,不究其源而妄用之,致阴受其害而不之知也。若滋阴重剂内,加紫菀四五分以通其滞,亦可。
《滇南本草》:紫菀
紫菀(图缺),味苦、辛,性温。苦走心,心主血,止血养血;辛走肺,多功于肺。治咳嗽、痰气喘促、补肺、阴虚痨嗽、衄血、咳血、阴虚、痰上带血丝。
紫菀(二钱) 知母(一钱) 焦黄柏(五分) 陈皮(二钱) 不用引,水煎服。
──务本卷二
《顾松园医镜》:紫菀
〔辛苦温,入肺经,蜜水焙。〕疗肺病咳喘,〔苦能下气,辛能散邪。〕治胸中结气。〔亦辛之力。〕冬花、紫菀皆辛温暂用之品。阴虚肺热者不宜专用、多用,须二冬、桑皮共之。。
《长沙药解》:紫菀
【本经】味苦温。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藏。生山谷。
味苦、辛,入手太阴肺经。降气逆而止咳,平息贲而止喘。
《金匮》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用之治咳而上气,以其清肺而降逆也。
紫菀清金润肺,止咳定喘,而兼善敛血。劳嗽吐血之证,因于肺逆而不敛,肺气清降,则血自敛矣。其诸主治,开喉痹,通小便,定喘促,破息贲,止吐血,住便血,疗肺痈,行脓血,皆清金降逆之力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紫菀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心肺二经。主咳逆上气,痰喘吐衄,补虚劳,安五脏。水洗净,蜜炙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紫色润软者佳。
按∶紫菀苦能入心,而泄上炎之火;辛能入肺,而散结滞之气。行气养血,专治血痰,为血痨要药。
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练色者,号曰羊须草,自然不同。采得后去头上了,用东流水淘洗令净,用蜜浸一宿,至明,于火上焙干用,凡修治一两,用蜜二分。
《雷公炮炙论》:紫菀
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练色者,号曰羊须草,自然不同。采得后,去头、土了,用东流水淘洗令净,用蜜浸一宿,至明,于火上焙干用。
凡修一两,用蜜二分。
《名医别录》:紫菀
味辛,无毒.主治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茜,一青苑.生房陵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远志.畏茵陈蒿.)
《本经》原文∶紫菀,味苦,温.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生山谷.
《千金翼方》:紫菀
味苦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 ,一名青苑。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医学入门》:紫菀
紫菀苦温能调肺,消痰嗽血定喘悸,寒热胸结气能消,补虚治蹶并劳疰。
菀,软也。色紫而体软润者佳。又有白菀,性亦颇同。无毒。益肺,安五脏。消痰止渴,止久嗽及肺痈咳唾脓血,喘悸,咳逆上气,胸胁寒热结气。补虚劳不足,润肌添髓。兼治喉痹,痿蹶,尸疰劳气百邪,妇人卒不得小便,小儿惊痫。去芦,蜜水浸一宿,焙干。款冬花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治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五钱,为末,生姜、乌梅煎汤下三钱,甚效。
《神农本草经》:紫菀
味苦温。
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藏。生山谷。
《吴普》曰:紫菀,一名青苑。(《御览》)
《名医》曰: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菀,茈菀,出汉中,房陵。陶宏景云:白者名白菀。《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
《吴普本草》:紫菀
《御览》卷九百九十三
一名青苑。
《新修本草》:紫菀
味苦、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茜,一名青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 本,畏茵陈蒿。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谨案〕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同,无紫菀时,亦用白菀。
陶云不复用,或者未悉。
《药笼小品》:紫菀
辛苦温。
治痰逆上气。
能开喉痹,取恶涎。
阴虚肺热者不宜专用,须地黄、麦冬共之。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紫菀
味苦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疗咳唾脓,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药性论》云∶臣。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逆气,治百邪,鬼魅,劳气,虚热。日华子云∶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款冬花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证类本草》:紫菀
(紫菀_图缺)
味苦、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同。无紫菀时亦用白菀。陶云不复用,或者未悉。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逆气,治百邪鬼魅,劳气虚热。日华子云∶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图经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今耀、成、泗、寿、台、孟州,兴国军皆有之。
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又有一种白者名白菀。苏恭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并同,无紫菀时,亦可通用。女菀下自有条,今人亦稀用。《古今传信方》∶用之最要,近医疗久嗽不瘥,此方甚佳。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
唐本余∶治气喘,阴痿。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练色者,号曰羊须草,自然不同。
采得后,去头土了,用东流水淘洗令净,用蜜浸一宿。至明于火上焙干用。凡修一两,用蜜二分。千金方∶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斗门方治缠喉风,喉闭饮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茎,净洗纳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马牙硝津咽之,即绝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为液牵牛是也。
衍义曰∶紫菀,用根。其根柔细,紫色,益肺气,《经》具言之。《唐本》注言无紫菀时,亦用白菀。白菀即女菀也。今本草无白菀之名,盖唐修本草时已删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