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漆
- 《本草纲目》:泽漆
- 《本草备要》:泽漆
- 《本草乘雅半偈》:泽漆
- 《本草崇原》:泽漆
- 《本草撮要》:泽漆
- 《本草经集注》:泽漆
- 《本草图经》:泽漆
- 《本经逢原》:泽漆
- 《得配本草》:泽漆
- 《长沙药解》:泽漆
- 《名医别录》:泽漆
- 《千金翼方》:泽漆
- 《神农本草经》:泽漆
- 《新修本草》:泽漆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泽漆
- 《证类本草》:泽漆
《本草纲目》:泽漆
「释名」漆茎、猫儿眼睛草、绿叶绿花草、五凤草。
「气味」(茎、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1、咳嗽上气、脉沉。用泽漆三斤,加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汁中再加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最后煎成药汁五升。每服五合,一天服三次。
2、心下伏瘕(大如杯,不能进食)。用泽漆四两,大黄、葶苈各三两,捣烂筛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一天服三次。
3、水所蛊病(按:此病的病象是腹满,喘息、浮肿)。用泽漆晒干,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二丸,白开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如腹中觉暖、小便通畅,即为服药见效。
4、脚气赤肿,走路疼痛。用泽漆鹭鸶藤、蜂窠,等分为末。每取一两,加水五碗煎成三碗,熏洗痛处。
5、牙痛。用泽漆研为末,开水泡汁漱口。
6、瘰疬。用泽漆一、二捆,加水二桶,熬成一桶。去渣,再熬成膏一碗,收存瓶中。用时先以椒、葱、槐枝把患处洗净,然后用膏涂搽,几次之后好可见效。
7、癣疮。用泽漆晒干,研为末,调油涂搽。
《本草备要》:泽漆
通,行水
辛苦微寒。消痰退热,止嗽杀虫,利大、小肠。治大腹水肿,益丈夫阴气。
生平泽,叶园黄绿,颇类猫睛,一名猫儿眼睛草。茎中有白汁,黏人(时珍曰∶《别录》云是大戟苗,非也。功相类耳)。
《本草乘雅半偈》:泽漆
(本经下品)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核】曰∶泽漆,出太山川泽,今江湖平陆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丛生柔茎,色碧绿,如马齿苋、苜蓿叶辈,圆黄且绿,颇似猫睛,一名猫儿眼草。茎头五叶,中抽小茎五枝,每枝作细花,色青绿,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一名五凤草,一名六叶绿花草。茎有白汁黏人,根亦白,中心劲硬如骨。本草为大戟、乌头苗者,谬矣。
【 】曰∶泻水上行之为泽,水泻欲留之为漆,水大体用两叶矣。故水亡体用者,皮肤热;水惟具体者,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缘丈夫阴足而精藏,而起亟,用行体至,体至用行,两无碍焉。仲景先生金匮要略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坐不欲眠,其脉沉者,泽漆汤主之。第形寒饮冷则伤肺,两邪相击,为咳为痈为痿矣。此体用两冥,至肾气独沉宣水之用,即所以辅水之体,内外合邪,泮然冰释矣。
《本草崇原》:泽漆
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泽漆《本经》名漆茎,李时珍云∶《别录》、陶氏皆言泽漆是大戟苗。日华子又言是大戟花,其苗可食。然大戟苗泄人,不可为菜。今考《土宿本草》及《宝藏论》诸书并云∶泽漆是猫儿眼睛草,一名绿叶绿花草,一名五凤草。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成丛,柔茎如马齿苋,绿叶如苜蓿叶,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睛,故名猫儿眼。茎头凡五叶中分,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名五凤草,绿叶绿花草。茎有白汁黏人,其根白色,有硬骨,以此为大戟苗者,误也。据此则泽漆是猫儿眼睛草,非大戟苗也。今方家用治水蛊、香港脚有效,尤与《神农》本文相合,自汉人集《别录》,误以名大戟苗,故诸家袭之尔。)
(愚按∶泽漆与大戟同类,而各种用者,须知之。)
(李时珍曰∶泽漆利水功类大戟,人又见其茎有白汁,遂误以为大戟,大戟根苗皆有毒泄人,而泽漆根硬,不可用苗,亦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甚不相侔也。)
泽漆五枝五叶,白汁白根,禀金土之精,故能制化其水,盖金生水而土制水也。气味苦寒,故主治皮肤热,土能制水,故治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金能生水,故治丈夫阴气不足。
《金匮》有泽漆汤,治咳逆上气,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本草撮要》:泽漆
味苦辛微寒.入手足太阴经.功专利水.治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下痢肿满.气急喘嗽.小便如血.得大黄、葶苈疗心下伏瘕.一名猫儿眼睛.
《本草经集注》:泽漆
味苦、辛,微寒,无毒。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利大小肠,明目,轻身。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干。
(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亦能啮人肉。(敦煌卷子本《新修》卷十,《大观》卷十,《政和》二五六页)
《本草图经》:泽漆
泽漆(图缺),大戟苗也。生泰山川泽,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亦有之。
生时摘叶有白汁出,亦能啮人,故以为名。然张仲景治肺咳上气,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然后用半夏半升,紫参、生姜、白前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各三两,八物 咀之,内泽漆汁中,煎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至夜服尽。
《本经逢原》:泽漆
《本经》名漆茎
苦寒,小毒。《别录》、《日华》、陶氏皆言是大戟苗,《纲目》名猫儿眼睛草。时珍云∶江湖源泽多有之,掐茎有白汁黏人故名。
《本经》主皮肤大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发明 泽漆利水功类大戟,遂误以为大戟苗。《本经》言利丈夫阴气则与大戟不相侔也。其治皮肤大热,面浮腹大等证,兼挟表热而言,其性与大戟亦相类也。《金匮》泽漆汤,方用泽漆、半夏、紫参、白前、甘草、人参、桂心、生姜,以治肺咳上气脉沉。《大明》言止疟疾,消痰,退热。《肘后》、《圣惠》、《易简》伏瘕,水肿,香港脚皆用之。
《得配本草》:泽漆
一名猫儿眼睛草
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辛、苦、微寒。入手阳明、太阳经气分。消痰行水,止疟退热。配大黄,疗伏瘕。调香油,搽癣疮。熬膏,贴瘰 。气血虚者禁用。
《长沙药解》:泽漆
【本经】味苦微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生川泽。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专行水饮,善止咳嗽。
《金匮》泽漆汤,泽漆三升,半夏半升,白前五两,紫参五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生姜五两。治咳而脉沉者。火浮水沉,自然之性,其脉见沉,是有里水。水邪阻格,肺气不降,金受火刑,是以作咳。人参、甘草,补中而培土,生姜、半夏,降逆而驱浊,紫参、白前,清金而破壅,桂枝、黄芩,疏木而泻火,泽漆行其水积也。
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泻水,故能治痰饮阻格之咳。
入药用长流水煎。
《名医别录》:泽漆
味辛,无毒.利大小肠,明目,轻身.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三月三日、七七日采茎叶,阴干.(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本经》原文∶泽漆,味苦,微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生川泽.
《千金翼方》:泽漆
味苦辛,微寒,无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肠,明目轻身。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干。
《神农本草经》:泽漆
味苦微寒。
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生川泽。
《名医》曰: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干。
案《广雅》云:黍茎,泽漆也。
《新修本草》:泽漆
味苦、辛,微寒,无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利大小肠,明目,轻身。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干。
小豆为之使,恶薯蓣。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亦能啮人肉。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泽漆
味苦辛,微寒,无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利大小肠,明目,轻身。《药性论》云∶使。治皮肌热,利小便。日华子云∶冷,微毒。止疟疾,消痰,退热。此即大戟花。一云∶大戟苗也。《唐本余》∶逐水,主蛊毒。小豆为使。恶∶薯蓣。
《证类本草》:泽漆
(泽漆_图缺)
味苦、辛,微寒,无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利大小肠,明目,身轻。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泰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干。(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陶隐居云∶此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亦能啮人肉。臣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五月采,日干用。药性论云∶泽漆,使,治人肌热,利小便。日华子云∶冷,微毒。止疟疾,消痰退热。此即大戟花。川泽中有。茎梗小,有叶花黄,叶似嫩菜,四、五月采之。
图经曰∶泽漆,大戟苗也。生秦山川泽,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亦有之。生时摘叶有白汁出。亦能啮人,故以为名。然张仲景治肺咳上气,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然后用半夏半升,紫参、生姜、白前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各三两,八物 咀之,纳泽漆汁中,煎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至夜服尽。
唐本余∶有小毒。逐水,主蛊毒。圣惠方∶治十种水气。用泽漆十斤,于夏间取茎、嫩叶,入酒一斗,研汁约二斗,于银锅内,慢火熬如稀饧,即止,瓷器内收。每日空心温酒调下一茶匙,以愈为度。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