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
《本草备要》:皂角
通关窍,搜风
辛咸性燥,气浮而散。入肺、大肠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肝。搜风泄热,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
治中风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手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肺气已绝,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两,白矾五钱,每用一钱,温水调灌。或加藜芦、少麝,鹅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药治。年老、气虚人忌用)。服之则除湿去垢(最去油腻,刮人肠胃),消痰破坚(取中段,汤泡服,治老人风秘),杀虫下胎。治风湿风癞,痰喘肿满,坚症囊结(厥阴肝脉络阴器。寒客肝经,则为囊结)。涂之则散肿消毒,煎膏贴一切痹痛。合苍术焚之,辟瘟疫湿气。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枯燥,一种肥浓多脂。多脂者良。去粗皮、子弦。或蜜炙、酥炙,绞汁烧灰用。柏实为使,恶麦冬。畏人参、苦参(性能消铁,不结荚者,凿树一孔,八铁封之,则结荚矣。
锤碾见之,久则成孔,故此木不能烧爨)。
皂角刺辛温。搜风杀虫,功同皂荚。但其锋锐,能直达患处,溃散痈疽。治痈毒妒乳,风厉恶疮(痈,同癞。疠乃营气热附,风寒客于脉而不去。经曰∶脉风成为疠。脉与营皆血也。蒸晒为末,大黄汤调下)胎衣不下。痈疽已溃者禁用,孕妇忌之。
皂角子通大便燥结。 存性用(汪机曰∶其性得湿则滑。李时珍曰∶亦辛以润之之义,非得湿则滑也)。
《本草便读》:皂角
皂角(图缺)
开关利窍.导滞宣风.涤垢行痰.杀虫化食.或搐鼻而取嚏.或探吐以稀涎.或疮毒用以外敷.或疫疠取其焚气.性味窜通腑与脏.辛咸润下毒而温.角刺纯辛.力尤锋锐.其搜风杀虫之治.用若相同.而溃痈散毒之长.功能独擅.角子烧灰.能通闭结.肠风致病.可仗咸温.(皂角辛咸温有毒.攻散峻厉之品.入肺与大肠.无邪不散.无坚不破.故能开关导滞.以其辛也.故能宣风利窍.以其咸也.故能润下豁痰.又邪在上者用之.可以取吐.如喉痹喉风之属.邪在下者用之.可以攻下.如食积痰结之类.至于外治之效.则杀虫治癣.敷肿毒.止牙疼.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角刺则辛而不咸.其锋锐之力.能直达病所.凡治外证.溃散之力颇多.角子咸温性降.善导大肠风闭燥结.疏通一切滞气.皂有三种.形如猪牙者为牙皂.形长三四寸.肉浓多脂者为肥皂.形长七八寸.无肉而瘦者为皂荚.皆可用之.)
《本草分经》:皂角
辛咸温,入肺肝大肠,性极尖利,通窍搜风,泄热涌痰,除湿去垢,破坚宣滞,散肿消毒,煎服取中 汤泡。
《本草分经》:皂角
见肺攻。
《本草分经》:皂角
见肺攻。
《本草撮要》:皂角
味辛咸.性燥.气浮而散.入手太阴阳明足厥阴经.功专搜风泄热.通关窍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治中风口噤.胸痹喉痹.除湿去垢.消痰破坚.杀虫下胎.并治风湿风癞.喘肿痰壅.坚症囊结.得白矾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噤.单服炙灰.治老人风秘.误吞铁物.研末服之神效.以皂角烧铁锅.锅遂碎如粉.其化铁可知.去皮子弦.或蜜炙酥炙.绞汁烧灰.柏实为使.恶麦冬.畏人参、苦参.皂刺味辛温.功同皂角.治肿毒妒乳.乳痈.汁不出.内结成肿名妒乳.已溃勿服.肥皂荚.味辛温微毒.除风湿.去垢腻不拘奇疡恶毒.用生者子弦筋.捣烂醋和敷立愈.不愈再敷.奇验.忌铁.
《本草求真》:皂角
(乔木)宣导风痰窍塞
皂角(专入肝。肺大肠)。辛咸性燥。功专通窍。故凡风邪内入而见牙关紧闭。口噤不语。胸满喉痹。腹蛊胎结。风癞痰喘。肿满坚瘕囊结等症。用此吹之导之。则通上下之窍。煎之服之。则治风痰喘满。涂之擦之。则能散肿消毒。以去面上风气。熏之蒸之。则通大便秘结。烧烟熏之。则治 疮湿毒。(中风不省人事。不可滴水入喉。入则涎水系于心络而不去。即成废人。宜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则生。无嚏则死。不开再用开关散擦牙。熏鼻法熏鼻。及以苏合香丸牛黄丸至宝丹之类。相其寒热选用。如寒闭牙关则当用以苏合香丸。热闭牙关则当用以牛黄丸。但此止可施于中脏闭症。)然种类甚多。形如猪牙。名为牙皂。较之大皂。稍有不同。大皂则治湿痰更优。牙皂则治风痰更胜也。一种皂角刺。气味辛温。功治略同。但其锋锐。直透患处。溃散痈疽。及妒乳风疠恶疮。(经曰。风盛为疠。疠者恶也。脉主血。血热而杀疠之气袭之。则血脉凝泣。卫气不行。其气不清。故谓之疠。须用此直达病所。出风毒于营血中。)皂子治大便燥结。 存性用。(以辛能润之之义。由结本非火结。故辛则能以润之也!)恶麦冬。畏人参苦参。皂角以肥浓多脂者良。炙酥烧灰用。肥皂气味辛温。亦治风温。及敷无名肿毒。去垢腻。(澡身盥面必用。)
《得配本草》:皂角
荚如猪牙,名牙皂。
柏实为之使。畏人参、苦参、空青。恶麦门冬。伏丹砂、粉霜、硫黄、 砂。
辛、咸,温燥。有小毒。入足厥阴、阳明经气分。开窍通关,达三焦之气,宣膀胱之滞。搜风逐痰,辟邪化谷。配蛤蜊壳,消乳痈。佐白矾,吐风涎。佐海石,去膈上横结之痰。佐铁花,坠痰秽上逆之气。
使羊肉,治肠风。合半夏末,取鼻嚏。
去粗皮、弦、子,酥炙或蜜炙,或取汁,或烧炭用。通大肠,入蜜熬膏。阴虚痰盛,热极生风者禁用。
子
疏五脏风热,通大便秘结。
煮熟去黄皮, 存性用。
刺
辛,温。性锐。去风杀虫,能引诸药至痈疽溃处。
攻毒,连尖。不使疮破,去尖。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