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子
- 《本草纲目》:预知子
- 《本草备要》:预知子
- 《本草蒙筌》:预知子
- 《本草图经》:预知子
- 《本经逢原》:预知子
- 《得配本草》:预知子
- 《冯氏锦囊秘录》:预知子
- 《医学入门》:预知子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预知子
- 《证类本草》:预知子
《本草纲目》:预知子
「释名」圣知子、圣先子、盍合子、仙沼子。
「气味」(子、仁)苦、寒、无毒。
「主治」
1、精神病(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语言错妄,忪悸烦郁,忧悉惨戚,喜怒多风扇,健忘少睡,夜多异梦,狂不知人)。用预知子(去皮)、白茯苓、枸杞子石草蒲、茯神、柏子仁、人胡、地骨皮、远志、山药、黄精(蒸熟)、朱砂(水飞),等分为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发芡子大。每嚼服一丸,人参汤送人。
2、疠风(眉落、声变)。用预知子、雄璜各二两,共研为末。另以乳香三两,同水一斗,煮成五升后,加入药末熬成膏,收存瓶。饭前一匙,温酒调下。
《本草备要》:预知子
补劳,泻热
苦寒。补五劳七伤。
治 癖气块,天行温疾,蛇虫咬毒。杀虫疗蛊(缀衣领中,凡遇蛊毒,则闻其声而预知之,故名),利便催生。
藤生,子如皂角,褐色光润。出蜀中,云亦难得。
《本草蒙筌》:预知子
味苦,气寒。无毒。出淮南及汉黔诸州,系藤蔓附大木直上。叶三角绿色,背浅面深;实五月作房,生青熟赤。子藏房内,六七多枚。如皂角子褐斑,似飞蛾虫光润。欲求极贵,因得甚难。取二枚缀衣服领中,遇毒物则有声侧侧。能先知觉,故有此名。服须去皮,研细汤下。杀虫诛蛊,诸毒并驱。根捣水煎,获效尤速。
??
味苦,气寒。有小毒。一云气热。无毒。沃壤多生,平泽亦有。气作猪臭,故名。(此草多生江东,其处语言呼猪为 ,呼臭为 ,因其气类,故此名之。)五六七月采收,(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并宜收采。)枝叶花实俱用。(惟去粗茎。)密酒层层和洒,九蒸九曝完全。细末研成,蜜丸豆大。早起空腹吞服,酒下多寡随宜。疗暴中风行邪,口眼斜者立效;治久渗湿痹,腰脚酸痛者殊功。捣生汁服之,主热 烦满。服多则吐,惟少为宜。
(谟)按∶此草处处俱生,视之多有异状。金棱银线,素根紫 。对节生枝,方梗圆叶。
如式修制,服诚益人。百服则耳目聪明,千服则须发乌黑。追风逐湿,犹作泛闲。古方每竭赞扬,深功难尽着述。可见至贱之类,却有殊常之能。医者不可因贱而不收,病家亦勿谓贱而不制服也。
《本草图经》:预知子
预知子(图缺),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淮、蜀、汉、黔、壁诸州有之。作蔓生,依大木上;叶绿,有三角,面深背浅;七月、八月有实作房,初生青,至熟深红色;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荚子,斑褐色,光润如飞蛾。旧说取二枚缀衣领上,遇蛊毒物,则侧侧有声,当便知之,故有此名。今蜀人极贵重,云亦难得。采无时。其根味苦,性极冷,其效愈于子。山民目为圣无忧。冬月采阴干。石臼内捣,下筛。凡中蛊毒,则水煎三钱匕,温服,立已。
《本经逢原》:预知子
苦寒,无毒。《大明》曰温。
发明 预知子专杀虫疗蛊,其治 癖蛇毒,总是杀虫之功。相传取子二枚,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子有声,故名预知,蜀人极贵重之。
《得配本草》:预知子
苦,寒。治天行温病,利小便,治痰癖,催生杀虫。配雄黄、乳香,治厉风。
《冯氏锦囊秘录》:预知子
感阴寒之气以生,故味辛,气寒,无毒。凡虫毒多辛热之物所造,故宜苦寒,以泄其热毒,热毒既解,则虫不灵也,何况湿热所生之虫乎?此草中之有灵性者,故又名仙诏子、圣知子、圣先子,蜀人责重,亦云难得,以二枚缀衣领上遇虫物则闻有声,当便知之。有皮壳,其实如皂荚子,入药去皮研服,其根味苦性极冷,其效更速,山民目为圣无忧。冬月采阴干石白捣末,水煎服之。神治虫毒中恶,天行温疾,烦闷利小便,敷一切蛇虫蚕伤。
预知子,服须去皮研细汤下,杀虫诛蛊,诸毒并驱,但苦寒能利,凡病患脾虚作泄者勿服,根捣水煎,获效尤速。
预知子丸,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言语错妄,惊悸烦郁,忧愁惨戚,善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异梦,寐即惊魇,或发狂暴眩,不知人,并宜服此预知子,去皮,白茯苓、枸杞子、石菖蒲、茯神、枳实、人参、地骨皮、远志、山药、黄精、丹砂等份,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嚼一丸,人参汤下。
《医学入门》:预知子
出蜀中。蔓生大木上,叶有三角,八月结实,生青熟红,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子,斑褐色,润如飞蛾。冬月采,阴干。味苦。寒,无毒。取二枚缀衣领上,遇蛊毒物即则则有声,故名预如。若中有毒,去皮为末,水煎服之有效。《日华》云∶主一切病,治风补虚,破 癖气块、天行瘟疫,消宿食,止烦闷,利水道,催生,杀虫,解诸毒药,敷蛇虫咬。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预知子
味苦,寒,无毒。杀虫,疗蛊,治诸毒。传云,取二枚缀衣领上,遇蛊毒物则闻其当便知之。日华子云∶温。治一切风,补五劳七伤,其功不可备述。并治 癖气块、疾,消宿食,止烦闷,利小便,催生,解毒药,中恶失音,敷一切蛇虫蚕咬。双仁者可带。
单方,治一切病。每日取仁二七粒,患者服不过三千粒,永瘥。
《证类本草》:预知子
(预知子_图缺)
味苦,寒,无毒。杀虫疗蛊,治诸毒。传云∶取二枚缀衣领上,遇蛊毒物,则闻其有声,当便知之。有皮壳,其实如皂荚子。去皮研服之,有效。(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盍合子,温。治一切风,补五劳七伤,其功不可备述。并治癖气块,天行温疾,消宿食,止烦闷,利小便,催生,解毒药中恶,失音,发落,敷一切蛇虫蚕咬。双仁者可带单方服。治一切病,每日取仁二七粒,患者服,不过三千粒,永瘥。又名仙沼子、圣知子、预知子、圣先子。
图经曰∶预知子,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淮、蜀、汉、黔、壁诸州有之。作蔓生,根据大木上。叶绿,有三角,面深背浅。七月、八月有实作房,初生青,至熟深红色。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荚子,斑褐色,光润如飞蛾。旧说取二枚缀衣领上,遇蛊毒物,则侧侧有声,当便知之,故有此名。今蜀人极贵重,云亦难得。采无时。其根味苦,性极冷,其效愈于子。山民目为圣无忧。冬月采,阴干。石臼内捣下筛,凡中蛊毒,则水煎三钱匕,温服立已。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