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踯躅
- 《本草纲目》:羊踯躅
- 《本草经集注》:羊踯躅
- 《本草蒙筌》:羊踯躅
- 《本草图经》:羊踯躅
- 《本经逢原》:羊踯躅
- 《冯氏锦囊秘录》:羊踯躅
- 《名医别录》:羊踯躅
- 《千金翼方》:羊踯躅
- 《医学入门》:羊踯躅
- 《神农本草经》:羊踯躅
- 《新修本草》:羊踯躅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羊踯躅
- 《证类本草》:羊踯躅
《本草纲目》:羊踯躅
「释名」黄踯躅、黄杜鹃、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老虎花、玉枝。
「气味」(花)辛、温、有大毒。
「主治」
1、风痰注痛。用羊踯躅花、天南星,一起生捣作饼,蒸四、五遍,以衡布袋收存。用时取焙为末,加蒸饼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温酒送下。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饭后服。
2、风湿痹痛(手足身体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用凌晨踯躅花,酒拦后蒸过,晒干,研为末。每服五分,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调服。
《本草经集注》:羊踯躅
味辛,温,有大毒。主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一名玉支。生太行山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干。
今近道诸山皆有之。花黄似鹿葱,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不可近眼。(敦煌?
《本草蒙筌》:羊踯躅
味辛,气温。有大毒。向阳山谷,逢春则生。起苗一尺余高,结蕊二月半后。叶如桃叶深绿,花似瓜花正黄。羊误食之,踯躅而死。故《本经》竟名羊踯躅,今南人又呼黄杜鹃。依时采花,阴干入药。主风湿藏肌肉里, 痹麻;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掣痛。鬼疰蛊毒并治,瘟疟恶毒齐驱。
《本草图经》:羊踯躅
羊踯躅(图缺),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今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葱;叶似红花;茎高三、四尺;夏开花,似凌霄、山石榴、旋复辈,而正黄色;羊误食其叶,则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三月、四月采花阴干。今岭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红色,如锦绣然。或云此种不入药。古大方多用踯躅,如胡洽治时行赤散,及治五嗽四满丸之类,及治风诸酒方,皆杂用之。又治百病风湿等,鲁王酒中亦用踯躅花。今医方捋脚汤中多用之。南方治蛊毒下血,有踯躅花散甚胜。
《本经逢原》:羊踯躅
即闹羊花
辛温,大毒。恶诸石及面,不入汤剂。
《本经》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
发明 羊踯躅治中风瘫痪,性祛风寒湿邪,故可以治诸痹恶毒,正与《本经》之治相符,用其毒以攻毒也。然须谅病患虚实而用。《和剂局方》伏虎丹中用之。南方治蛊毒有踯躅花散,其性之猛烈可知。此物有大毒,曾有人以根入酒饮,遂致于毙。不可近眼,令人昏翳。同天南星、川乌、草乌助虐尤甚。中其毒者以绿豆解之。
《冯氏锦囊秘录》:羊踯躅
味辛,温,有大毒。性极发散,能却诸风寒湿,故善治恶痹,然非元气壮实,何能当此毒药,必同安胃和气血药用乃可,故曰“气血虚人息之”。不可近眼。
羊踯躅,又名黄杜鹃。主风湿藏肌肉里, 痹麻,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掣痛,鬼疰虫毒并治,温疟恶毒齐驱。
《名医别录》:羊踯躅
有大毒.主治邪气,鬼疰,蛊毒.一名玉支.生太行山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干
《本经》原文∶羊踯躅,味辛,温.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生川谷.
《千金翼方》:羊踯躅
味辛,温,有大毒。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一名玉支。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干。
《医学入门》:羊踯躅
羊踯躅辛温大毒,皮肤痛痒贼风酷,疰疟安然痢痹消,善除蛊毒兼诸毒。
羊误食则踯躅而死。凡用不可近眼。恶诸石及面。治风,诸酒方用之,不入汤药。
《神农本草经》:羊踯躅
味辛温。
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生川谷。
《吴普》曰:羊踯躅花,神农雷公辛有毒,生淮南,治贼风恶毒诸邪气(《御览》)。
《名医》曰:一名玉支,生太行山,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干。
案《广雅》云:羊踯躅,英光也。古今注云:羊踯躅花,黄羊食之,则死,羊见之则踯躅分散,故名羊踯躅。陶宏景云:花苗似鹿葱。
《新修本草》:羊踯躅
味辛,温,有大毒。主贼风在皮肤中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一名玉支。生太行山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干。
今近道诸山皆有之。花黄似鹿葱,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不可近眼。
〔谨案于栀子注中云∶是踯躅,子名玉支,非也。花亦不似鹿葱,正似旋 花黄色也。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羊踯躅
味辛,温,有大毒。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性论》云∶恶∶诸石及面。又云∶今医方捋脚汤中多用之,南方治蛊毒下血,有踯躅胜。生∶太行山。
《证类本草》:羊踯躅
(羊踯躅_图缺)
味辛,温,有大毒。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一名玉支。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干。
陶隐居云∶近道诸山皆有之。花、苗似鹿葱,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不可近眼。唐本注云∶玉支、踯躅一名。陶于栀子注云∶是踯躅子,名玉支非也。花亦不似鹿葱,正似旋 花,色黄者也。今注其苗树生高三、四尺,叶似桃叶,花似山石榴。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树生高二尺,叶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三月、四月采花,日干。今所在有之。药性论云∶羊踯躅,恶诸石及面,不入汤服也。
图经曰∶羊踯躅,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今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葱。叶似红花,茎三、四尺。夏开花似凌霄、山石榴、旋 辈,而正黄色,羊误食其叶,则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三月、四月采花,阴干。今岭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红色如锦绣。然或云此种不入药。古大方多用踯躅。如胡洽治时行赤散,及治五嗽四满丸之类,及治风诸酒方皆杂用之。又治百病风湿等,鲁王酒中亦用踯躅花。今医方挪脚汤中多用之。南方治蛊毒下血,有踯躅花散,甚胜。
三种海药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