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
- 《本草纲目》:饴糖
- 《本草便读》:饴糖
- 《本草乘雅半偈》:饴糖
- 《本草从新》:饴糖
- 《本草分经》:饴糖
- 《本草分经》:饴糖
- 《本草撮要》:饴糖
- 《本草经解》:饴糖
- 《本草蒙筌》:饴糖
- 《本草求真》:饴糖
- 《本草思辨录》:饴糖
- 《本草衍义》:饴糖
- 《本草择要纲目》:饴糖
- 《得配本草》:饴糖
- 《冯氏锦囊秘录》:饴糖
- 《雷公炮制药性解》:饴糖
- 《名医别录》:饴糖
- 《千金翼方》:饴糖
- 《医学入门》:饴糖
- 《食疗本草》:饴糖
- 《新修本草》:饴糖
- 《药笼小品》:饴糖
- 《药性切用》:饴糖
- 《饮食须知》:饴糖
《本草纲目》:饴糖
「释名」饧
「气味」甘、大温、无毒。
「主治」
1、老人烦渴。用大麦一升,加水七升煎至五升,再加入赤饧二合,渴即取饮。
2、鱼脐疔疮(按:此疮形如长弓,一端有准确出点,点上有孔,如鱼脐)。用饴糖涂搽,如糖已干,则烧灰涂搽。
3、毒疮,火烧伤。治方同上。
《本草便读》:饴糖
缓中补虚.脾赖甘温而建立.养金治咳.肺承泽润以滋培.行瘀止衄必熬焦.化哽除痰宜噙化.(饴糖用糯米麦芽作成.味甘性温.缓中补虚.润肺止渴.是其所长.然多食助湿热.伤肾气.生虫损齿.每每有之.故凡物有利必有弊也.)
《本草乘雅半偈》:饴糖
(别录上品)
【气味】甘大温,无毒。
【主治】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核】曰∶饴,软糖也。稻、粳、秫、粟、蜀秫、大麻子、枳 子、黄精、白术,并堪熬造。惟以稻作者入药,秫粟者次之,余供食物耳。稻即糯, 即粳,秫即粟之糯而黄者。
近世用麦 、谷芽,及诸米煎熬而成,医方亦有采用者。
先人云∶ 米造饴,宛似水谷入胃,酝酿作汁,出入未定之时也,可以澄饮,可以成血。
然甘能缓中,投之不当,反致濡滞。
【 】曰∶稻、粳、粟、麦、秫,皆可萌 造饴。释名云∶糖之濡弱者饴,其形怡怡然。
饵之怡怡和悦也。盖物之成终而成始者艮;帝之所出,物即乘气以出者震;繇微而着,鲜洁均齐者巽;向明而治,形色并昭者离。受前此之火,生后此之金,致役者坤,理气充足,欢然交适者兑也。然则稻、粳、粟、麦、秫之为艮,其始乎震,及悦乎兑,而怡怡然,不唯具土之体,复具土之用矣。诚土爰稼穑,藉离丽之火而稼穑甘,成坤之至,兑之悦矣。缘土以能生为用,稼穑即所生之形物耳。是以谷入于胃,赖土用以宣五行五气之与味,乃得奉火归赤,独行经隧,溉灌形脏,以成化育。若物战乎干,慰劳乎坎,为形气宁定归宿之所也。复若至此自有而无,从前生意,此成其终,亦自无而有,嗣后生意。此成其始,此则帝气之成言乎艮者。自震而递相化育者也。设土大顽颓,则体用废。致物不能乘帝气以出,而递相化育者,不致役乎坤故尔。别录主补虚乏,即补土大体用之虚乏也。致失于溉灌而消渴,失行经隧而血溢,谷府上窍不纳而咽痛,下窍不决而肠鸣,与游溢转输,无以上注于肺,而为嗽为涸者,饴糖辅土之体,宣土之用。且也自震而兑,谷味因之以化育。何患其不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其所以致役者坤,亦即土体之与用欤。
(麦 功力,不能成始者,始而终之;饴糖功力,不能成终者,终而始之。始终终始,大须体认。)
《本草从新》:饴糖
补中缓脾.
甘温.益气补中.健脾化痰.润肺止嗽.(仲景建中汤用之、取其甘以补脾缓中也.)过用能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肾病尤不可服.(误吞稻芒、频食饴、妙.)
《本草分经》:饴糖
见脾补。
《本草分经》:饴糖
甘温,益气补中,缓脾润肺,化痰止嗽。
《本草撮要》:饴糖
味甘温.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功专补中益气.健脾化痰.润肺止嗽.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肾病尤不可服.误吞稻芒.频食饴即愈.按用之建中.得桂枝为良.
《本草经解》:饴糖
气大温.味甘.无毒.主补虚乏.止渴.去血.饴糖气大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者生生之脏.生气生血之经也.脾者后天之本.万物之母也.饴糖气温达肝.肝气升.则阳气充.味甘益脾.脾血润则阴气盛.所以主虚乏也.味甘益脾.脾阴足则渴止.气温温肝.肝藏血.血温则瘀者行.所以去血也.
【制方】
饴同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名建中汤.治肝脾血不足.同川椒、炮姜、人参.名大建中汤.治腹痛不可触.
《本草蒙筌》:饴糖
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稠粘如粥,故名饴糖。系糯或粟熬成,入脾能补虚乏。因色紫类琥珀,方中又谓胶饴。干枯名饧,不入汤药。和脾润肺,止渴消痰。建中汤内用之,盖亦取其甘缓。治喉 鱼骨,疗误吞钱环。中满莫加,呕吐切忌。小儿多食,损齿生虫。丹溪书内曾云,大发湿中之热。
《本草求真》:饴糖
(造酿)温脾润肺
饴糖(专入脾肺)。气味甘温。据书言能补脾润肺。化痰止嗽。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补中缓脾。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补脾气之不足。(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之甘。以缓之也。)兼因甘润以制肺燥之有余。是以脾虚而痰不化。固可用此以除痰。脾虚而嗽不止。固可用此以除嗽。即中虚而邪不解。亦得用此以发表。中虚而烦渴时见。亦得用此以除烦止渴。(寒食大麦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饧二合。渴即饮之。)他如草乌毒中。其性横烈。固可用此以为甘缓。芒刺误吞。痛楚异常。更可用此以为柔软。然糖经炼成。湿而且热。其在气虚痰盛。中虚火发。固可用此湿除。若使中满气逆。实火实痰。非惟治痰。且更动痰。非惟治火。且更生火。(震亨曰。饴糖属土而成于火。火发湿中之热。寇氏谓其动风。言未而遗本矣!)至于小儿多食。尤易损齿生虫。(虫喜甘。齿属肾。土补而水克。)不可不慎。牵白者不入药用。
《本草思辨录》:饴糖
土爰稼穑作甘,饴糖乃稼穑精华中之精华。脾土位居中央,若虚乏而当建中,建中而不旁补脾之物有五,曰人参、曰大枣、曰粳米、曰甘草、曰饴糖,皆能治脾虚之腹痛,而皆有宜有不宜。虚而挟寒,则必君以驱寒之品,如大建中汤之以参饴协椒姜是也。寒在下焦不宜,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之无此五物是也。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何尝不是下焦之寒,何以有粳米甘草大枣,又何以无参饴?曰∶此无味不确切,须就其证细审之耳。寒在腹中而痛,实由下焦浊阴上泛,致胸胁逆满呕吐。附子所以温肾,半夏所以止呕,脾虚宜补,而有呕吐之虚,则中不宜滞,阴则宜益,米枣甘草,所以补虚而益阴。人参嫌其升气,饴嫌其滞中,故避之。小建中甘草用炙而此不炙,亦以其滞故也。
胁邹氏谓桂枝加芍药汤主腹满痛,小建中汤主腹急痛,盖芍药酸而破阴,饴糖甘而缓急,此言是矣。然小建中治急痛,而芍药仍在者有故也。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桂姜协草枣,所以化阴。芍药协草枣,所以化阳。芍药不止治腹满,故小建中于虚劳里急悸衄等证皆主之。惟以治满痛,则于桂枝汤原方加一倍,而饴糖则摈之耳。
邹氏于建中大小之分,创为势合势分,力专力薄二说,而断之以君尊而臣从命,君卑而臣擅命。实则终无一当也。何以言之?小建中所治不一,而其扼要在建中。以云建中,犹建中之小者耳。若大建中则专治中藏虚寒,不兼顾他经之证。腹中寒句是主,余皆腹寒之所波及。周扬俊云∶中气虚则阳气不布,故所积者为寒饮,所冲者为寒气。尤在泾云∶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二说极当。温脾无过干姜,补脾无过人参胶饴。椒能由脾达肾,以消饮而杀虫,亦温脾之要药。此四物大温大补,不出中宫,建中有大于是者乎。观于大建中惟入腹满一门,小建中则分隶于伤寒论,与金匮之血痹黄瘅妇人杂病各门,仲圣制剂标名之意,更灼然可见。自来注家无论及此者,殊足怪也。
《本草衍义》:饴糖
即 是也,多食动脾风。今医家用以和药,糯与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蜀黍米亦可造。不思食人少食之,亦使脾胃气和。唐白乐天诗“一 胶牙 ”者,是此。
《本草择要纲目》:饴糖
(释名饧音徐.糖之清者曰饴.稠者曰饧.色紫类琥珀者.方中谓之胶饴.干枯者名饧.方家用饴.乃云胶饴.是湿糖如浓蜜者.其宁结及牵白者饧糖不入药用.)
【气味】
甘大温无毒入太阴经.
【主治】
补虚乏.止渴去血.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治吐血.消痰润肺止嗽.健脾胃.补中.打损瘀血者熬焦酒服能下恶血.又伤寒大毒嗽.于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顿服之良.脾弱不思食人.少用能和胃气.亦用和药.解附子草为头毒.古方建中汤多用之.糖与酒皆用米 .而饴居上品.酒居中品.是糖以和润为优.酒以醺乱为劣.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饴之甘以缓中也.饴乃脾经气分药也.甘能补脾之不足.
《得配本草》:饴糖
甘,温。入足太阴经。补中益气,健脾化痰,润肺止嗽。治咽痛,止吐血。解附子、草乌头毒。中满、吐逆、牙疳及肾病者忌用。
《冯氏锦囊秘录》:饴糖
用麦 或谷 同诸米浸熬炼而成,味甘气温无毒,入足太阴、手太阴经,味甘入脾而米麦又皆脾胃之谷,故主补虚乏。仲景健中汤用之,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己,血自止也,故思邀谓其有消痰润肺止嗽治咽痛吐血等功。然本成于湿热,少用能补脾润肺,过用则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肾病尤不可服。
饴糖,入脾能补虚乏,止渴去血,润肺止嗽,化痰调脾,补中和胃,和药健中汤,用取其甘缓,中满呕吐勿用。小儿多食,损齿生虫。丹溪云∶大发湿中之热,故肾病湿热之病忌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饴糖
味甘,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和脾润肺,补虚止渴,消痰理嗽,建中敛汗。
按∶肺喜润,脾喜甘,宜饴糖之入二经也。建中汤用之,取其甘缓,丹溪以为能生胃火,此损齿之因,非土制水,乃湿土生火也,中满呕吐及湿热之证,皆不宜服。
《名医别录》:饴糖
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千金翼方》:饴糖
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医学入门》:饴糖
饴糖甘温补肺虚,止渴消痰咳自除,温胃进食更消瘀,胀呕湿热休含诸。
以糯米煮粥,候冷入麦芽,澄清者再熬如琥珀紫色。软者谓之胶饴,建中汤多用之。其牵白凝强者谓之饴糖,不入药用。诸米皆可作饴,惟糯米者佳。无毒,入足太阴经。补虚乏,润肺止渴,消痰止嗽,敛汗;又补中气,健脾胃,进饮食;去留血,止吐血,又打损瘀血,熬焦和酒服之,能下恶血∶骨鲠喉中及误吞钱环,服之便出。惟中满及呕吐忌之。丹溪云∶属土而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衍义》谓动脾风,是言其末也。
《食疗本草》:饴糖
(一)饧糖∶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白者,以蔓菁汁煮,顿服之。〔嘉〕
(二)主吐血,健脾。凝强者为良。主打损瘀血,熬令焦,和酒服之,能下恶血。〔证〕
(三)又,伤寒大毒嗽,于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顿服之。〔证〕
《新修本草》:饴糖
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方家用饴糖,乃云胶饴,皆是湿糖如浓蜜者,建中汤多用之。其凝强及牵白者,不入药。
又今酒用曲,糖用 ,犹同是米、麦,而为中、上之异。糖当以和润为优,酒以熏乱为劣。
《药笼小品》:饴糖
即饧也和平润肺止嗽。
有痰火者忌之。
建中汤用之,取同甘缓和平也。
《药性切用》:饴糖
性味甘温,缓中益气,润燥除痰,为建中内托专药。中满忌之。
《饮食须知》:饴糖
味甘性温。多食生痰助火,动脾风,发湿热。患中满、吐逆、秘结、牙、赤目、疳病者,切忌食之。勿同猪心肺食,服半夏、菖蒲者忌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