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
- 《本草经集注》:银屑
- 《本草蒙筌》:银屑
- 《本草衍义》:银屑
- 《冯氏锦囊秘录》:银屑
- 《海药本草》:银屑
- 《名医别录》:银屑
- 《千金翼方》:银屑
- 《医学入门》:银屑
- 《新修本草》:银屑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银屑
- 《证类本草》:银屑
《本草经集注》:银屑
味辛,平,有毒。主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生永昌。采无时。
银所出处,亦与金同,但皆是生石中耳。炼饵法亦相似。今医方合镇心丸用之,不可正服尔。为屑当以水银磨令消也。永昌本属益州。今属宁州,绝远不复宾附。《仙经》又有服炼法,此当无正主治,故不为《本草》所载。古者名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今铜有生熟,炼熟者柔赤,而本草并无用。今铜青及大钱皆入方用,并是生铜,应在下品之例也。
(??
《本草蒙筌》:银屑
味辛,气平。有毒。多出宣饶坑中,(宣州属南直隶,饶州属江西。唐御史权万纪奏∶宣、饶二州极有银坑,采甚利益。太宗曰∶无所缺乏,何暇取乎。是知彼处有银也。)惟生银矿石内。文理粗错,类锡其坚。此谓矿银,难竟入剂。(银在矿中,与铜相杂,必以铅煎炼,方成宝也。一说∶矿银尚蕴郁石内,气未敷畅,故言有毒。)所加屑字,义与金同。
必用炼熟摩成,或取银箔调碎。为丸煎汁,凭证重轻。畏磁石并石亭脂,恶白锡及一切血。
除谵语恍惚不睡,止热狂惊悸发痫。定志养神,镇心明目。安五脏,辟诸邪。并用服之,功胜紫雪。 黄银谓辟恶瑞物,(苏注云∶作器辟恶瑞物也。)乃无稽谬言;(既堪作器,则非瑞物可知。) 乌银用硫黄烟熏,故变为黑色。 银膏合炼有法,(白锡、银箔、水银三物合者。)如膏凝成,专治心虚健妄,补齿缺落。 银星石有银星麸片,其治体并土产同前。
(悉同金银石。)
《本草衍义》:银屑
金条中已解屑义。银本出于矿,须煎炼而成,故名熟银。所以于后别立生银条也。其用与熟银大同。世有术士,能以朱砂而成者,有铅汞而成者,有焦铜而成者,非复更有造化之气,岂可更入药?既有此类,不可不区别。其生银即是不自矿中出,而特然自生者,又谓之老翁须,亦取像而言之耳。然银屑经言有毒,生银经言无毒,释者漏略不言。盖生银已生发于外,无蕴郁之气,故无毒。矿银尚蕴蓄于石中,郁结之气全未敷畅,故言有毒。亦恶锡。
《冯氏锦囊秘录》:银屑
银屑,除谵语恍惚不睡,止热狂惊悸发痫,定志养神,镇心明目,安五脏,辟诸邪。银星石,治法与金星石同。银膏,系锡箔、银箔、水银,三物合者,专治心虚健忘,补齿缺落。
《海药本草》:银屑
谨按《南越志》云∶出波斯国,有天生药银,波斯国用为试药、指环。大寒,无毒。主坚筋骨,镇心,明目,风热癫疾等。并入薄于丸散服之。又烧朱粉瓮下多年沉积有银,号铅银,光软甚好,与波斯银功力相似,只是难得。今时烧炼家,每一斤生铅,只煎得一二铢。《山海经》云∶东北乐平郡党少山出银甚多。黔中生银,体骨硬,不堪入药。又按《唐贞观政要》云∶十年有理书御史权万纪奏曰∶宣饶二州诸山极有银坑,采之甚是利益。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无所乏少,何假取乎?是知彼处出银也。(《大观》卷四页20,《政和》页110,《纲目》页594)
《名医别录》:银屑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生永昌,无时.
《千金翼方》:银屑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生永昌,采无时。
《医学入门》:银屑
银屑辛平除邪热,惊悸癫狂腰痛折,能安五脏定心神,丹毒磨水忌诸血。
银,限也,天地所产有限,禀气西方辛阴之神,服之则伤肝,生者仍有毒。主邪热癫狂、惊悸发痫、恍惚谵语,夜卧不安,除邪气鬼祟,明目定志,安五脏,镇心神,治妊娠卒腰背痛如折。水煎饮之。小儿诸热丹毒,并冷水磨服。入药多用银器,或银箔。畏磁石铁,忌一切血。外科用末,当以文银锉末,用水银研令消也,或用银箔以水银消之。入硝石及盐研为粉,烧出水银,淘去盐石,为粉极细,用之乃佳。
《新修本草》:银屑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生永昌,采无时。
银之所出处,亦与金同,但皆是生石中耳。炼饵法亦相似。今医方合镇心丸用之,不可正服尔。为屑当以水银磨令消也。永昌本属益州。今属宁州,绝远不复宾附。《仙经》又有服炼法,此当无正主疗,故不为《本草》所载。古者名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今铜有生熟,炼熟者柔赤,而《本经》无用。今铜青及大钱皆入方用,并是生铜,应在下品之例也。
〔谨案〕银之与金,生不同处,金又兼出水中。方家用银屑,当取见成银薄,以水银消之为泥。合硝石及盐研为粉,烧出水银,淘去盐石,为粉极细,用之乃佳。不得已乃磨取屑耳。且银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为胜,此外多锡秽为劣。高丽作帖者,云非银矿所出,然色为器辟恶,乃为瑞物也。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银屑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药性论》云∶君。银箔同。主定志,去惊痫,小儿癫疾狂走之病。《子母秘录》∶治妊娠卒腰背痛如折,银一两,水三升,煎取二升饮之。《金液还丹论》∶银破冷除风。
《证类本草》:银屑
(银屑_图缺)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生永昌。采无时。
陶隐居云∶银之所出处,亦与金同,但皆是生石中。炼饵法亦相似。今医方合镇心丸用之,不可正服尔。为屑,当以水银研令消也。永昌本属益州,今属宁州。《仙经》又有服炼法,此当无正主疗,故不为本草所载。古者名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今铜有生熟,炼熟者柔赤,而本草并无用。今铜青及大钱皆入方用,并是生铜,应在下品之例也。唐本注云∶银之与金,生不同处,金又兼出水中。方家用银屑,当取见成银箔,以水银消之为泥。合硝石及盐研为粉,烧出水银,淘去盐石,为粉极细,用之乃佳。不得已磨取屑尔。且银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为胜,此外多锡秽为劣。高丽作贴者云∶非银矿所出,然色青不如虢州者。
又有黄银,《本经》不载,俗云为器辟恶,乃为瑞物。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银屑,君。银箔同。主定志,去惊痫,小儿癫疾狂走之病。
图经文具金屑条下。
海药云∶谨按《南越志》云∶出波斯国,有天生药银,波斯国用为试药、指环。大寒,无主坚筋骨,镇心,明目,风热,癫疾等。并入箔于丸散服之。又烧朱粉瓮下,多年沉积有银,号杯铅银,光软甚好,与波斯银功力相似,只是难得。今时烧炼家,每一斤生铅,只煎得一、二铢。《山海经》云∶东北乐平郡党少山出银甚多。黔中生银,体骨硬,不堪入药。又按《唐贞观政要》云∶十年,有理书御史权万纪奏曰∶宣、饶二州诸山,极有银坑,采之甚是利益。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无所乏少,何假取呼?是知彼处出银也。子母秘录,始娠,卒腰背痛如折。银一两,水三升,煎取二升,饮之。太上八帝玄变经∶银屑益寿。青霞子《金液还丹论》∶银,破冷除风。
衍义曰∶银屑,金条中已解屑义,银本出于矿,须煎炼而成,故名熟银,所以于后别立生银条也。其用与熟银大同。世有术士,能以朱砂而成者,有铅、汞而成者,有焦铜而成者,不复更有造化之气,岂可更入药?既有此类,不可不区别。其生银,即是不自矿中出,而特然自生者,又谓之老翁须,亦取像而言之耳。然银屑《经》言有毒,生银《经》言无毒。释者漏略不言。盖生银已生发于外,无蕴郁之气,故无毒。矿银尚蕴蓄于石中,郁结之气,全未敷畅,故言有毒。亦恶锡。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