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禹余粮

「释名」亦名白余粮。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


1、大肠咳嗽(每咳便排出粪来)。用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打碎,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去掉渣滓,分两次服。此方名“赤石脂禹余粮汤”。


2、肠泄不止。用禹余粮四两(火煅、醋淬),加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夜,去皮脐。两药共焙为末。稍滴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饭前服五丸,温开水送下。


3、赤白带。用禹余粮(火煅、醋淬),加干姜等分。如仅有赤带,则干姜减半。两药共研细。每服两茶匙,空心服。


4、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有各种颜色,小肚子痛,不能生育)。用禹余粮、赤石脂、牡蛎,分别煅过,共研细;加乌贼曲、伏龙肝(炒)、桂心,各药等分为末。每服一小茶匙,温酒送下。忌食葱蒜。


5、大风疠疾(眉发脱落,遍身顽痹)。用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共研细,装在罐子里,封牢,周围用炭火煅烧自晨至晚约十二小时。特冷却后,研细,埋土中三天。同时,每一两加胡麻(经过九蒸九晒,炒熟)粉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送下。一天服两次。



重,涩固下


甘平性涩。手、足阳明(大肠、胃)血分重剂。治咳逆下痢,血闭(症瘕)血崩,能固下(李先知云∶下焦有病患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又能催生。石中黄粉,生于池泽。


无砂者良。牡丹为使。


禹余粮(图缺)


入阳明血分有功.治利镇虚.崩带并疗能固下.秉太乙土精无毒.色黄质重.甘平兼涩性中和.(禹余粮出山谷池泽间.乃石中黄粉或土之未成石者.其质重.其色黄.其味甘涩.其性微寒.为手足阳明血分镇固之药也.)


(本经上品)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火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核】曰∶出东海池泽,凡山岛中池泽亦有之;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色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佳。近年茅山池泽中者极精好,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靡靡如面,嚼之无复碜,其生成之因,已具太一余粮条内。修治,细研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可也。


【 】曰∶绩平水土,有如神禹,故曰禹。然亦水土之精气所钟。土劣水势,偏得水气之专精者也。曰余粮者,炼饵服之,不饥延年故也。气味甘寒,对待火热,及水土浊邪,聚为寒热,为咳逆,为烦满,为赤白,为血闭,为症瘕,或肾形无坚固性,致洪水泛滥者,当捷如影响。


(神农尝百草,别五味五气,有毒无毒,及方域形色,功能优劣,以名药物。若禹余粮,绩平水土,诠名曰禹,抑逆知后世之有神禹乎,余读本经文,似出周人手笔,况太乙两字,又出自老氏口角。)


气味甘寒,无毒。主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禹余粮始出东海池泽及山岛中,今多出东阳泽州、潞州,石中有细粉如面,故曰余粮。


李时珍曰∶禹余粮乃石中黄粉,生于池泽,其生于山谷者,为太一余粮也。)


仲祖《伤寒论》云∶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宜禹余粮丸。全方失传,世亦罕用。


重涩固下.


甘平性涩.手足阳明(大肠、胃.)血分重剂.治咳逆下痢.血闭(症瘕.)血崩.能固下.(李先知活人书括云∶下焦有病患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又能催生.石中黄粉.生于池泽.无砂者佳.修治同上.(身面瘢痕、同半夏末、鸡子黄和敷、先以布拭赤、避风日卅日、效


甘平而涩胃大肠,血分重剂,固下治咳逆,下痢催生。


见大肠和。


味甘平性涩.入手足阳明经.功专镇固下焦.得赤石脂治伤寒下利.得干姜治赤白带下.得牡蛎乌 骨桂心治崩中带下.是药既能固下.亦能催生.



味甘,寒、平,无毒。主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症瘕,大热。治小腹痛结烦疼。练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为佳。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根作块有节,似菝 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必有余粮,今庐江闲便是也。适有人于铜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雌黄,试涂物,正如雄黄色尔。(《新修》三四页,《大观》卷三,《政和》九一页)



味甘,气寒。无毒。采从潞州(属山西,)形如鹅卵。外壳重叠包裹,内黄细末一团。仿佛蒲黄,啮甚糁齿。得之火 醋淬,复用磁钵重擂。水澄汁清,勿留砂土。入药佐使,宜牡丹皮。疗血闭瘕症,赤白漏下;除寒热烦满,咳逆邪伤。久久饵之,轻身延寿。经曰∶重可去怯。禹余粮之重,乃为镇固剂也。 又石中黄子,乃余粮未成。藏诸壳中,摇则水响。《本经》注云∶水已凝者为余粮,水未凝者为石中黄子也。亦堪久服,耐老轻身。 仍有太乙余粮,古方之中亦载。遍考诸说,俱未真知。或指水壳为然,是亦猜疑臆度。


所云治病,与前小同。


(石)体重镇怯固脱


禹余粮(专入大肠。兼入心肾)。甘平。性涩质重。(时珍曰。生于池泽者为禹余粮。生于山谷者为太乙余粮。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余粮。凝干如石者为石中黄。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药有精粗之等耳。故服食家以黄水为上。太乙次之。禹余粮又次之。但禹余粮乃石中黄粉。)既能涩下固脱。复能重以祛怯。仲景治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丸主之。取重以镇痞硬。涩以固脱泄也。(时珍曰。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取无砂者良。牡丹为使。细研淘取汁澄用。


禹余粮(图缺),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惟泽、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


《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禹余粮,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惟有禹余粮,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禹余粮,盒饭用之耳。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而苏恭亦云∶太一余粮与禹余粮,本一物,而以精粗为别,故一名太一禹余粮,其壳若瓷,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渐变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之余粮也。今医家但用余粮,亦不能如此细分别耳,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张华《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 草,其实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至冬乃迄,名自然谷,亦曰禹余粮。今药中有禹余粮者,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然则 草与此异物而同名也。其云弃之江中而为药,乃与生海池泽者同种乎?


(石中有细粉如面故曰余粮.凡用.研水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


【气味】


甘寒无毒.入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


【主治】


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疗小腹痛结烦疼.主崩中.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 等疾.久服耐寒暑.催生固大肠.夫重可去怯.禹余粮之重为镇固之剂.其性涩又主下焦前后诸病.


《本经》名白余粮,与太乙余粮功用皆同


甘平,无毒。细研,水淘澄之,勿令有砂土。


《本经》主咳逆寒热烦满,下痢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发明 重可以去怯。禹余粮之重为镇固之剂,手足阳明血分药。其味甘,故治咳逆寒热烦满之病。其性涩,故主赤白带下,前后诸病。仲景治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丸主之,取重以镇痞逆,涩以固脱泄也。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负担远行,身轻不饥,即《本经》轻身延年之谓。


牡丹为之使。制五金三黄。甘,寒。重涩。入手足阳明经血分。固下焦。治烦满、症瘕、肠泄、下痢,四肢不仁,骨节疼痛,久远痔 。配赤石脂,治大肠咳嗽。(嗽即遗矢。)配赤石脂、牡蛎粉、乌贼骨、伏龙丹皮同煮,晒干用,或火 醋淬用。


【本经】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癥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池泽及山岛中。


味甘,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经。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


《伤寒》禹余粮丸,原方失载。治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神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气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甘寒收涩,秘精敛神,心火归根,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开而痛止矣。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在石脂。用之治大肠滑脱,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禹余粮敛肠止泄,功同石脂,长于泻湿,达木郁而通经脉,止少腹骨节之痛,治血崩闭经之恙,收痔瘘失血,断赤白带下。


煎汤,生研。作丸、散,煅红、醋淬、研细用。


禹余粮,疗血闭 瘕,赤白漏下,除寒热烦满,咳逆邪伤。


味甘,性寒无毒,不载经络。主咳逆寒热烦满,崩中血闭症瘕,骨节疼痛,四肢不仁,大热痔?。牡丹杜仲为使,畏贝母菖蒲铁器。


按∶禹余粮,因禹行山中乏食,采此充粮,故以名之,则其无毒可知矣。太乙余粮,本是一种,今诸家往往分别,惟陈藏器所言者近是。


平,无毒.主治小腹痛结烦疼.一名白余粮.生东海及山岛中,或池


《本经》原文∶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


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或池泽中。


禹余粮壳味甘寒,大热烦满不自安,咳逆 瘕并痞痢,崩带赤白镇之安。


大禹行山乏食,采以弃粮而弃其余。无毒。主大热邪气,咳逆寒热烦满,血闭 瘕,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及妇人崩中带下赤白。《本经》云∶重可以去怯,禹余粮之重为镇固之剂也。又治小腹痛结及骨节烦疼,四肢不仁,痔 等疾。久服益脾,安五脏,耐寒暑,轻身延年。形如鸭卵,外有壳重迭,轻敲则碎,中有黄细末如蒲黄者佳。如卵内有子一块者,不堪用,令人肠干。火 醋淬七次,研末水飞,用杜仲、牡丹为使,畏贝母、菖蒲、铁落。又有一种石中黄,即禹余粮壳中未成粮黄浊水也,功同上,去壳研用。


味甘寒。


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御览》有痢字),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池泽及山岛中。


《名医》曰:一名白余粮,生东海及池泽中。


案《范子计然》云:禹余粮出河东;《列仙传》云:赤斧,上华山取禹余粮;《博物志》云: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按此出神农经,则禹非夏禹之禹,或本名白余粮,《名医》等移其名耳。



味甘寒。主咳逆,补中降气,不使上逆。寒热,除脾胃气虚,及有湿滞之寒热。烦满,补脾之功。下赤白,质燥性寒,故能除湿热之疾。血闭症瘕,消湿热所滞之瘀积。大热。热在阳明者必甚,此能除之。炼饵服之,不饥,其质类谷粉而补脾土,所以谓之粮而能充饥也。轻身延年。补养后天之效。


禹余粮,色黄、质腻、味甘,乃得土气之精以生者也。故补益脾胃,除热燥湿之功为多。


凡一病各有所因,治病者必审其因而治之,所谓求其本也。如同一寒热也,有外感之寒热,有内伤之寒热,有杂病之寒热,若禹余粮之所治,乃脾胃湿滞之寒热也。后人见本草有治寒热之语,遂以治凡病之寒热,则非惟不效,而且有害。自宋以来,往往蹈此病,皆本草不讲之故耳。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练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为佳。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 ,根作块有节,似菝 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者,即是太一也。张华云∶池多蓼者,必有余粮,今庐江间便是也。适有人于铜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雌黄,试涂物,正如雄黄色尔。


〔谨案〕陶云∶“黄赤色石,疑是太一。”既无壳裹,未是余粮,疑谓太一,殊非的称。


甘平性涩。


入胃大肠血分。


能固下,治血痢血崩。


研漂。


一名太一余量。甘平性涩,入手足阳明血分。收敛止痢,涩脱定崩。细研水淘,醋用。


赤石脂禹余粮汤。


上一方。


【辨误】


宋版《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方,曰太一禹余粮,此方宜用禹余粮也。太一二字,后人妄添,说详于诸家本草。


味甘,寒,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药性论》云∶君。味咸。主治崩中。日华子云∶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 等疾。又治妇人带下,产后烦躁。牡丹为之使。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禹余粮各一片,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禹余粮_图缺)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陶隐居云∶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砂者为佳。


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 ,根作块有节,似菝 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复有仿佛。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张华云∶地多蓼者,必有余粮,今庐江间便是也。适有人于铜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雌黄,试涂物,正如雄黄色尔。唐本注云∶陶云黄赤色石,疑是太一。既无壳裹,未是余粮,疑谓太一,殊非的称。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禹余粮,君,味咸。主治崩中。萧炳云∶牡丹为使。日华子云∶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 等疾。久服耐寒暑。又名太一余粮。


图经曰∶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唯泽、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禹余粮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唯有禹余粮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禹余粮,盒饭用之耳。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而苏恭亦云∶太一余与禹余粮本一物,而以精粗为别,故一名太一禹余粮,其壳若瓷,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渐变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之余粮也。今医家但用余粮,亦不能如此细分别耳。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 ,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张华《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筛草,其实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至冬乃讫,名自然谷,亦曰禹余粮。今药中有禹余粮者,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然则,筛草与此异物而同名也。其云弃之江中而为药,乃与生海池泽者同种乎?


经验方∶治产后烦躁。禹余粮一枚,状如酸KT 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紧筑,用炭一秤,发顶一斤 ,去火三分耗二为度,用湿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里内细研水淘澄五、七度,将纸衬干,再研数千遍。患者用甘草煎汤调二钱匕,只一服立效。胜金方∶治妇人带下。白下∶即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件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别说云∶谨案∶越州会稽山中,见出一种甚良。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地余粮者。本为此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