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 《本草纲目》:杨梅
- 《本草便读》:杨梅
- 《本草从新》:杨梅
- 《本草分经》:杨梅
- 《本草撮要》:杨梅
- 《本草求真》:杨梅
- 《本经逢原》:杨梅
- 《得配本草》:杨梅
- 《外科全生集》:杨梅
- 《药性切用》:杨梅
- 《饮膳正要》:杨梅
- 《饮食须知》:杨梅
- 《玉楸药解》:杨梅
- 《证类本草》:杨梅
《本草纲目》:杨梅
「释名」求。
「气味」(实)酸、甘、温、无毒。
「主治」
1、下痢不止。用杨梅烧过,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2、头痛不止。用杨梅为末,以少许入鼻取嚏,有效。
3、一切损伤止血生肌。用盐藏杨梅和核捣如泥,做成小块收存。凡遇破伤,好以小块研末敷涂,甚效。
4、恶疮疥癣。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汤洗。
5、牙痛。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水含漱。
《本草便读》:杨梅
味属甘酸行血分.可散可升.性专温热达肝家.止酲止痢.(杨梅水果也.甘酸可口.解酲止渴.固所宜然.但多食之.即觉气升上壅.易致头汗鼻衄.其为热性可知.能治痢者.亦升散之意也.行血活血.亦意中事耳.)
《本草从新》:杨梅
和、利五脏、生津.
酸甘温.去痰止呕.消食下气生津.和利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烧灰服.断下痢.
甚验.多食令人发热衄血.损齿及筋.忌生葱同食.发疮致痰.杭州苏州最美.青时酸.红后变紫.味如蜜.盐藏、蜜渍、糖收、火酒浸.俱佳.(树生癞、以甘草钉钉之、即除.)根皮、解砒毒.(煎汤漱牙痛、洗恶疮、烧灰油调、涂汤火伤.)
《本草分经》:杨梅
酸甘温,去痰止呕,消食生津,和利五脏,能涤肠胃除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多食发热衄血。
《本草撮要》:杨梅
味酸甘温.入手足太阴厥阴经.功专去痰止呕生津.烧灰服断下痢.多食发热衄血.忌与生葱同食.
《本草求真》:杨梅
(山果)
杨梅(专入心。兼入肝脾心胞)。体赤入心。味酸入肝。及甘入脾。故书载为心家血分之果。兼入肝脾心胞。又载性温而热。(张璐曰温。铣曰热。)能治心烦口渴。消热。且于盐藏。则能止呕除吐。烧灰则能断痢。若或多食。则有损伤动血致衄之虞。缘人阴虚热浮。气血不归。清之固属不能。表之更属不得。惟借此为酸收。则于浮热可除。烦渴可解。并或因其过食而致。见有损伤动血之变矣。设使热从实致。则食此味必不能效。热果因于清凉可解。则食此味必不见燥。又曷为而有燥热损伤之戒乎?性热之说。于此可征。根皮煎汤。能解砒毒。烧灰油调。涂汤火伤。核仁疗香港脚。然须多食。以桶漆拌核。爆即自裂也。
《本经逢原》:杨梅
甘酸温,无毒。
发明 杨梅为心家血分之果,兼入肝脾心包,能止渴除烦,烧灰则断痢,盐藏则止哕呕消酒。但血热火旺人不宜多食,恐动经络之血而致衄也。其性虽热,而能从治热郁解毒。其根皮煎汤能解砒毒,烧灰油调涂汤火伤。核仁疗香港脚,然须多食,以柿漆拌核暴之即自裂也。
《得配本草》:杨梅
酸、甘,温。生津止渴,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其核仁治香港脚。
(取仁法∶以柿漆拌核暴之,则自出裂也。)
多食发热、衄血,损齿及筋。忌生葱同食。(发疮致痰。)
《外科全生集》:杨梅
患疝病者忌食,烧酒同食致毙。
《药性切用》:杨梅
酸甘性温,止渴生津,涩肠治痢,火酒浸良。
《饮膳正要》:杨梅
味酸甘,温,无毒。主祛痰,止呕,消食,下酒。
《饮食须知》:杨梅
味酸甘,性温。多食发疮助热生痰,损齿伤筋。有火病者勿食,忌与生葱同食。以柿漆拌核曝之,仁自裂出。
《玉楸药解》:杨梅
味酸、甘,微温,入手太阴肺经。除痰止呕,解渴断痢。
杨梅酸涩降敛,治心肺烦郁,止呕食吐酒,疗痢疾损伤,止血衄。
核仁能治脚气。
杨梅生瘴疠之乡,其味酸甘,多食损齿伤筋。惟桑土者不酸。林邑生者,实如杯盎,青时极酸,熟则如蜜。酿酒号梅香酽,土人珍重之。
《证类本草》:杨梅
味酸,温,无毒。主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干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多食令人发热。其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其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肉在核上,谷。四月、五月采。(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杨梅,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亦能治痢。烧灰服之。日华子云∶杨梅,热,微毒。疗呕逆吐酒。皮、根煎汤洗恶疮疥癞图经文具梅实条下。
陈藏器∶止渴。张司空云∶地瘴无不生杨梅者。信然矣。食疗温。和五脏腹胃,除烦愦恶气,去痰实。亦不可久食,损齿及筋也,甚能下痢。又,烧为灰,亦断下痢。甚酸美,小有胜白含一枚,咽其液,亦通利五脏,下少气。若多食之,损人筋骨。其酸醋之物,自是土使然。若南方∶人北居,杏亦不食;北地人南住,梅乃啖多。岂不是地气郁蒸,令人烦愦,好食斯物也。经验后方∶主一切伤损不可者疮,止血生肌,无瘢痕,绝妙和盐核杵之如泥,成挺子,竹筒中收。遇破即填,小可即敷之,此药之功神圣。宋齐丘化书梅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