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
- 《本草纲目》:芫花
- 《本草备要》:芫花
- 《本草便读》:芫花
- 《本草乘雅半偈》:芫花
- 《本草崇原》:芫花
- 《本草从新》:芫花
- 《本草分经》:芫花
- 《本草撮要》:芫花
- 《本草经集注》:芫花
- 《本草蒙筌》:芫花
- 《本草求真》:芫花
- 《本草图经》:芫花
- 《本草择要纲目》:芫花
- 《本经逢原》:芫花
- 《得配本草》:芫花
- 《长沙药解》:芫花
- 《冯氏锦囊秘录》:芫花
- 《名医别录》:芫花
- 《千金翼方》:芫花
- 《医学入门》:芫花
- 《药笼小品》:芫花
- 《药性切用》:芫花
- 《药征》:芫花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芫花
- 《证类本草》:芫花
《本草纲目》:芫花
「释名」杜芫、赤芫、去水、毒鱼、头痛花、儿草、败华。根名黄大戟、蜀桑。
「气味」(花、根)辛、温、有小毒。
「主治」
1、突发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五枚,必愈。
2、咳嗽有痰。用芫花一两(炒),加水一升,煮开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约一个枣子大的量。忌食酸咸物。
3、干呕胁痛(伤寒有时头痛,心下痞满,痛引两胁,干呕短气,汗出而不恶寒)。用芫花(熬过)、甘遂、大戟,等分为末。以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后,去渣纳药。体壮者服一钱,弱者半钱,清晨服下。能下泻则病除,否则次晨再服药。此方名“十枣汤”。
4、水肿。用上方(十枣汤)加大黄、甘草五物各一两,大枣十枚,同煮,如上法服。另方:药中再加硭硝一两。
5、久疟,腹胁坚痛。用芫花(炒)二两,朱砂五钱,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枣汤送下。
6、水盅胀满。用芫花、枳壳等分,先以醋把芫花煮烂,再加枳壳煮烂,一起捣匀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
7、子宫结块,月经不通。用芫花根三两,锉细,炒黄,研为末。每服一钱,桃仁煎汤调下。泻下恶物即愈。
8、牙痛难忍,诸药不效。用芫花末擦牙令热。痛定后,以温水漱口。
9、痈肿初起。用芫花末和胶涂搽。
10、痔疮。用芫根一把,捣烂,慢火煎成膏,将丝线于膏内度过,以线系痔,当有微痛的感觉。等痔疮干落后,即以纸捻蘸膏纳入肛门中,可以便痔疮断根。另方:只捣汁浸线一夜即用,不必熬膏。
《本草备要》:芫花
大通,行水
苦寒有毒。去水饮痰癖。
疗五水在五脏、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水积胸中,坚满如石,名石水。汗如柏汁,名黄汗,久不愈必致痈脓。时珍曰∶仲景治伤寒太阳证,表未解,心下有水而咳,干呕发热,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
表已解,有时头痛,汗出恶寒,心下有水,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嗽者,十枣汤主之。盖青龙散表邪,使水从汗出,《内经》所谓开鬼门也;十枣逐里邪,使水从两便出,《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 法也。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
叶似柳,二月开花紫碧色,叶生花落。陈久者良。醋煮过,水浸曝用。根疗疥,可毒鱼。反甘草(斗讼者,取叶擦皮肤,辄作赤肿,假伤以诬人)。
《本草便读》:芫花
芫花(图缺)
入肺脾而兼肾.窠囊水饮立蠲除.导上下以通肠.留伏湿痰顿解化.散瘀消肿.味苦而辛.治癖杀虫.性温有毒.(芫花味苦辛.色黄赤.性温有毒.入脾肺肾三经血分.专泻上下水邪.以其为花也.故能泻而兼散.非比商陆之沉降.不能破血.且性之寒温亦异耳.然有毒之品.不可轻投.)
《本草乘雅半偈》:芫花
(本经下品)
虚中者,转能善开茅塞;茅塞者,当号毒鱼。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核】曰∶出邯郸,及绛州,所在亦有。茎干不全类木,亦非草本,草中木,木中草也。
本高二三尺,正二月旧枝抽苗作花,有紫、赤、黄、白四种。紫赤者多,白色者时有,黄色者,绛州所产也。三月花落尽,叶乃生,叶似白前,及柳叶而青,渐加浓,则转黑矣。根似桑,三月采花,五月采叶,八、九月采根。有争斗者,以叶 擦皮肤,辄作赤肿,和盐擦卵,则染外若赭色也。修事,取陈久者佳,用米醋煮十余沸,去醋,水浸一宿。晒干,则毒减。
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 】曰∶芫谐元,元,首也。山海经云∶首山多芫,亦苗首出,萼即随之,花落尽,叶乃茁也。形色气味,具火大虚中之体,从内而外,以张横遍之用者也。是主蛊毒、鬼疟、疝瘕,为阴凝之属,满实在中,致令气短,用失横遍,遂上逆而咳气喉鸣喘,及咽肿者,对待治之。若痈肿,亦中气不达,不能横遍肉理故也。若杀虫鱼,以功能彻水,则鱼失所夫矣。
故一名去水,一名毒鱼,行水之功,于此可见。
《本草崇原》:芫花
气味辛温,有小毒。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芫花《本经》名去水,言其功也。《别录》名毒鱼,言其性也。根名黄大戟,言其似也。
俗人因其气恶,又名头痛花。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色,长一二尺,叶色青,浓则黑。二月开花,有紫、赤、黄、碧、白数种,根色黄白如桑根,小人争斗者,取其叶挪擦皮肤,辄作赤肿,如被伤以诬人。和盐擦卵,能染其壳,若赭色。)
草木根 之在下者,性欲上行,花实之在上者,性复下降,此物理之自然也。芫花气味辛温,花开赤白,禀金火之气化,主行心肺之气下降,故治咳逆上气,喉鸣而喘,以及咽肿而短气。禀火气,故治虫毒鬼疟。禀金气,故治疝瘕痈肿。辛温有毒,故杀虫鱼。
《本草从新》:芫花
大通、行水.
苦温.去水饮痰癖.疗五水在五脏,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水积胞中、坚满如石、名石水、汗如柏汁、名黄汗、久不愈必伤寒太阳证、表未解、心下有水而咳、干呕发热、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表已解、有时头痛、出汗恶寒、心下有水、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青龙散表邪、使水从汗出、内经所谓开鬼门也、十枣逐里邪、使水从二便出、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 法也、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毒性至紧.取效最捷.稍涉虚者服之.多致夭折.叶似柳.二月开花紫碧色.叶生花落.陈久者良.好醋煮过.晒干.反甘草.根疗疥.
《本草分经》:芫花
苦温,疗五脏水饮、痰癖、治瘴疟,毒性至紧,虚者忌之,醋煮用。根疗疥。
《本草撮要》:芫花
味辛温.入足太阳经.功专泄水.治心腹胀满.水气寒痰.得大戟、甘遂为赘瘤焦法.得大黄、甘草、大枣、芒硝治水肿支饮.陈久者良.醋煮过.水浸曝用.根疗疥子毒鱼.反甘草.讼者取叶擦皮肤辄作赤肿假伤以诬人.虚者服必夭折.惟十枣汤用之为君药.
《本草经集注》: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治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采花,阴干。决明子为之使,反甘草。
近道处处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敦煌卷子本《新修》卷十,《大观》卷十四,《政和》三六○页)
《本草蒙筌》:芫花
味辛、苦,气温。有小毒。川谷甚多,远近俱有。茎紫花白,一二尺长。密开花盈旧枝茎,如紫梢作穗;未出叶采嫩苞蕊,向晴日曝干。花落叶生,不堪用也。得之煮醋数沸,洒出渍水一宵。复曝干收,才免毒害。反甘草,使决明。散皮肤水肿发浮,消胸膈痰沫善唾。咳逆上气能止,咽肿短气可安。驱疝瘕痈疽,除蛊毒鬼疟。令人虚损,久服不宜。汁渍线丝,系痔易落。 根采尤毒,乃名蜀桑。捣烂堪毒鱼,研末能敷疥。
(谟)按∶芫花泻湿利水为要。夫水者,脾、胃、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目,中而四肢,下而腰膝。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寸、关、尺之殊,诊有浮、中、沉之异。必当审其病在何经何脏,乃可用之。倘若误投,为害非浅。
《本草求真》:芫花
(毒草)大通里外水道
芫花(专入脾肺肾)。味辛而苦。气温有毒。亦反甘草。主治颇与大戟甘遂。皆能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然此味苦而辛。苦则内泄。辛则外搜。故凡水隐痰癖。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胀疟。里外水闭。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紧。无不立应。(饮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伏饮之异。李时珍云。夫饮有五。皆出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流于胸则为支饮。令人喘咳寒热。吐沫背寒。流于肺则为悬饮。令人咳唾痛引缺盆两胁。流于心下则为伏饮。令人胸满呕吐寒热眩晕。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肥忽瘦。流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跗踵。又水有风水皮水正水黄汗之别。如水积胞中坚满如石。则为石水。汗如柏汁炙黄。名曰黄汗。久而不愈。则为痈脓。又水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经隧水湿。大戟苦寒。止泄脏腑水湿。荛花与此气味虽属相同。而性较此多寒之有异耳!此虽取效甚捷。误用多致夭折。不可不慎。根名蜀桑。止可敷疮毒鱼。及捣汁浸线。系落痔疮。他不宜用。叶似柳。花紫碧色。叶生花落。陈久者良。醋煮过。水浸暴用。反甘草。(叶可擦肤赤肿作伤。)
《本草图经》:芫花
芫花(图缺),生淮源川谷,今在处有之。宿根旧枝茎紫,长一、二尺。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叶,小而尖,似杨柳枝叶;二月开紫花,颇似紫荆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细。
三月三日采,阴干。其花须未成蕊,蒂细小,未生叶时收之。叶生花落,即不堪用。《吴普本草》云∶芫花,一名败华,一名儿草,一名黄大戟。二月生叶,加浓则黑。华有紫、赤、白者。三月实落尽,叶乃生是也。而今绛州出者,花黄谓之黄芫花。汉太仓公淳于意,治临淄女子薄吾蛲(音饶)瘕。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意饮以芫花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遂愈。张仲景治太阳中风,吐下呕逆者,可攻十枣汤主之。芫花熬、甘遂、大戟三物等分,停各筛末,取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滓,内诸药,强人一钱匕,羸人半钱匕,温服之。不下,明旦更加半匕,下后糜粥自养。病悬饮者,亦主之。胡洽治水肿及支饮、 饮,加大黄、甘草,并前五物各一两,枣十枚,同煮如法。一方又加芒硝一两,汤成下之。又《千金方》凝雪汤,疗天行毒病七、八日,热积聚胸中,烦乱欲死。起人死方,取芫花一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渍故布薄胸上,不过再三薄,热则除,当温四肢,护厥逆也。吴普又云∶芫花根,一名赤芫根。神农∶辛,雷公∶苦,有毒。生邯郸,八月、九月采,阴干。久服令人泄。古方亦入药用。《古今录验》∶疗暴中冷,伤寒鼻塞,喘嗽喉中哑塞,失音声者。取芫花根一虎口,切,曝干。令病患以荐自萦就裹。舂芫花根令飞扬,入其七孔内,当眼泪出,口鼻皆罗 毕毕耳,勿住,令芫根尽则止。病必于此瘥。
《本草择要纲目》:芫花
【气味】
苦温有大毒.
【主治】
凡人饮有五.症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流于肺则为支饮.令人喘咳寒热.吐沫背寒.流于肝则为悬饮.令人咳唾痛引缺盆两胁.流于心下则为伏饮.令人胸满呕吐.寒热眩晕.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肥忽瘦.流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腑肿.芫花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法也.但其性甚猛捷.不可轻用损人真元也.
《本经逢原》:芫花
苦辛温,有毒。陈者良。水浸一宿晒干,醋炒以去其毒。弘景曰∶用者微熬,不可近眼,反甘草。
《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发明 芫花消痰饮水肿,故《本经》治咳逆,咽肿疝瘕痈毒,皆是痰湿内壅之象。仲景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若表已解,有时头痛汗出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小青龙汤驱逐表邪,使水气从毛窍而出,《内经》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从大小便而泄,《内经》洁净府、去菀陈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泻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处,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
《得配本草》:芫花
得醋良。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辛、苦,温。有毒。入手太阴经。逐水饮痰癖,从至高之分,而直达下焦。治五水在五脏,皮肤胀满,喘急咳嗽,胸胁腰痛。并疗风痹瘴疟,亦可毒鱼。(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得朱砂,蜜丸枣汤下,治久疟结癖。配椒目,等分烧末水服,治酒疸、尿黄,心懊痛,足胫满。配大枣、芒硝,治水肿支饮。青布浸汁覆胸,治天行烦乱。捣汁浸线一夜,可击落痔疮。数年陈久者良。以醋煮十余沸,去醋,水浸一宿,晒干用,则毒灭,或以醋炒者次之。少用取效甚捷,多用损人真元。虚者误服,必致夭折。
《长沙药解》:芫花
【本经】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水。生川谷。
味苦、辛,入足太阳膀胱经。性专泻水,力能止利。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水旺土湿则利作,芫花泻水而止利也。
《金匮》十枣汤,方在大枣。用之治心胁痞痛,下利呕逆者,治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以其破壅塞而泻饮也。
芫花破气泻水,逐饮涤痰,止喘嗽而化疝瘕,消痈肿而平疮疥,善杀虫鱼,妙枯瘤痔,牙痛、头秃之病,皆有奇功。
《冯氏锦囊秘录》:芫花
味苦,温,有毒。入脾。肺、肾三经。性反甘草,同大戟、甘遂,能直达水饮窠囊隐癖之处。然毒性至紧,外达皮毛,内泄肠胃,取效极捷,虚人误用,用多至夭折。
芫花,有小毒,反甘草。散皮肤水肿发浮,消胸膈痰冰,善唾咳逆上气,能止咽肿,短气可安。驱疝瘕痈疽,除鬼疟虫毒,汁渍丝线系痔易落,久服不易,令人虚损。
根名蜀桑尤毒,止可毒鱼敷疥。
《名医别录》:芫花
味苦,微温,有小毒.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毒.久服令人虚.一名毒鱼,一名牡芫.其根名蜀桑根,治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三三日采花,阴干.(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本经》原文∶芫花,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
《千金翼方》: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
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疗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采花,阴干。
《医学入门》:芫花
芫花苦寒消水肿,咳逆喉鸣痰气壅,心腹腰脚胀且疼,破积杀虫拔毛孔。
芫,元也,始也。元气始动而花开,处处有之,生坡涧傍,二月开紫花作穗。有毒。主利五水在五脏,皮肤肿胀,咳逆上气;喉鸣或肿,喘嗽,消胸中痰水喜唾,治心腹及腰脚膨胀作痛,破积聚气块疝瘕,杀虫鱼肉毒。一切恶疮痈肿,风痹蜷挛,皆能通利血脉而愈。又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宜烧灰用。兼治蛊毒鬼疟,内搜肠胃,外达毛孔。《快捷方式》云∶须知此物力如山,体实者久服则虚,虚者禁用。醋炒不可近眼。决明为使。反甘草。根,主疗疥疮,可毒鱼。一方,取入土根洗净,捣汁入银器内煎膏,以丝线于膏内度过,如痔 有头者,将此线系之,候落时以纸捻入膏药于窍内除根。未落不得使水,系瘤亦效。
《药笼小品》:芫花
苦温。
去水饮痰癖,疗五水在五脏,皮肤胀满。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仲景治伤寒心下有水而咳,干呕,痛引两胁,十枣汤。
毒性至紧,取效最捷。稍虚服之,多致夭折。
《药性切用》:芫花
性味苦温,通行水饮、痰癖。醋炒用。毒性至紧,取效甚捷。稍涉虚者忌。
《药征》:芫花
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考证】
十枣汤证曰∶引胁下痛。又曰∶咳。
张仲景氏用芫花,莫过于十枣汤也。为则试服芫花一味,必大泻水。则其逐水也明矣。
【辨误】
本草芫花条。慎微曰∶《三国志》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余岁,常如五六十。时珍曰∶芫花乃下品毒物,岂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为则曰∶方外迂怪之说,固无论于疾医之道也。下品毒物,岂堪久服,时珍过矣!时珍过矣!有病毒而毒药以攻之,岂不堪久服邪?学人勿眩焉。
【品考】
芫花 汉产为良。本邦亦出焉。本邦所产,今之所鬻者,颇多伪也,不可不正矣。本邦俗称志计武志,是真芫花也。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疗疥疮,可用毒鱼。《药性论》云∶使。能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日华子云∶疗嗽,瘴疟。所在有。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证类本草》:芫花
(芜花_图缺)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音戏)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疗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日采花,阴干。(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苗高二、三尺,叶似白前及柳叶,根皮黄似桑根。正月、二月花发,紫碧色,叶未生时收,晒干。三月即叶生花落,不堪用也。药性论云∶芫花,使,有大毒。能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如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日华子云∶疗嗽,瘴疟。所在有,小树子在陂涧旁,三月中盛花,浅紫色。
图经曰∶芫花,生淮源川谷,今在处有之。宿根旧枝茎紫,长一、二尺。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叶,小而尖,似杨柳枝叶。二月开紫花,颇似紫荆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细。三月三日采,阴干。其花须未成蕊,蒂细小,未生叶时收之。叶生花落,即不堪用。《吴普本草》云∶芫花一名败华,一名儿草,一名黄大戟。二月生叶,加浓则黑。华有紫、赤、白者。三月实落尽,叶乃生是也。而今绛州出者花黄,谓之黄芫花。汉·太仓公淳于意治临淄女子薄吾蛲(音饶)瘕。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意饮以芫花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遂愈。张仲景治太阳中风,吐下呕逆者,可攻,十枣汤主之。芫花(熬)
、甘遂、大戟三物等分,停各筛末。取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渣,纳诸药。强人一钱匕,赢人半匕,温服之。不下,明旦更加半匕,下后藤粥自养,病悬饮者亦主之。胡洽治水肿及支饮、 饮。加大黄、甘草并煎,五物各一两,枣十枚同煮,如法。一方∶又加芒硝一两,汤成下之。又《千金方》死。起人死 方∶取芫花一斤,以水吴普又云∶芫花根,一名赤芫根。神农∶辛。雷公;苦,有毒。生邯郸。八月、九月采,阴干。久服令人泄,右方∶亦入药用。《古今录验》疗暴中冷,伤寒,鼻塞喘嗽,喉中 塞,失音声者。
裹。舂芫花根令飞杨,入其七孔中。当眼泪出,口鼻皆罗刺毕毕耳。勿住,令芫根尽则止。病必于此瘥。
经验方∶治痔 有头方∶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以净水洗却,入木臼捣,用少许水绞取汁,于银、铜器内慢火煎成膏,将丝线于膏内度过系痔,系时微痛,候心躁落时,以纸拈子入膏药于窍内,永除根本,未落,不得使水。三国志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如五、六十,人或亲识之,谓其已百余岁矣。
二十六种陈藏器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