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 《本草备要》:益母草
- 《本草便读》:益母草
- 《本草分经》:益母草
- 《本草分经》:益母草
- 《本草撮要》:益母草
- 《本草蒙筌》:益母草
- 《本草求真》:益母草
- 《本草择要纲目》:益母草
- 《得配本草》:益母草
- 《顾松园医镜》:益母草
- 《冯氏锦囊秘录》:益母草
- 《雷公炮制药性解》:益母草
- 《外科全生集》:益母草
- 《药笼小品》:益母草
- 《药性切用》:益母草
- 《玉楸药解》:益母草
《本草备要》:益母草
一名茺蔚
通行瘀血,生新血
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阴(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瘀血去则经调)。
治血风血晕,血痛血淋,胎痛产难,崩中带下(带脉横于腰间,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赤属血,白属气。气虚者,补中益气而兼升降。血虚者,养血滋阴而兼调气)。为经产良药,消疔肿乳痈(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然辛散之药,瞳子散大者忌服。
益母子主治略同,调经益精,明目(血滞病目者则宜之)活血,顺气逐风(气行则血行,血活则风散),行中有补。治心烦头痛(血虚血热之候),胎产带崩,令人有子(有补阴之功。
时珍曰∶益母根茎花叶实,皆可同用。若治疮肿胎产,消水行血,则宜并用;若治血分风热,明目调经,用子为良。盖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产宝》济阴返魂丹,小暑端午或六月六日,采益母茎叶花实,为末蜜丸,治胎产百病。《近效方》∶捣汁熬膏亦良)
。忌铁。子微炒用。
《本草便读》:益母草
益母草(图缺)
入肝行血.辛苦微寒.消水逐风.敷围散肿.花能外散兼行表.子则行中带补阴.(益母草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凡花皆散.故可兼表.凡子皆润.而带甘味.故可兼补.然一本之物.总不越消水行血.进退而已.无瘀滞者不宜用之.其子名茺蔚子.本经首言能明目.虽云行中有补.只可用于肝血瘀滞.及血灌瞳神之证.若无瘀滞而欲其补益.则未必耳.祛风者.亦血行风自灭之意也.)
《本草分经》:益母草
辛微苦微寒,入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解毒利二便,辛散滑利并不补益。
茺蔚子活血调经,明目行中有补,血滞血热者宜之。
《本草分经》:益母草
见心包和。
《本草撮要》:益母草
味苦辛.入足厥阴经.功专治络调经.功效甚捷.得炒黑山楂治产后恶露不行.忌铁.子微炒用.又名茺蔚.吹乳成痈.以草为末.水调涂乳上一宿自消.生捣亦得.瞳子散大者忌用.
《本草蒙筌》:益母草
(一名茺蔚。) 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方梗凹(音坳)面,对节生枝。叶如火麻,花开紫色。(此草有二种,开白花者不入药。)川泽随处俱有,端午连根拔收。风际阴干,忌犯铁器。单用最效,方载女科。或研罗细末,炼蜜为丸;或捣煎浓汤,熬成膏汁。总调胎产诸证,故加益母之名。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敷疔肿乳痈。汁滴耳中,又主聍耳。细锉醋炒,马啮堪敷。且制硫黄,尤解蛇毒。多服消肿下水,久服益精轻身。子味相同,亦理胎产,善除目翳,易去心烦。
(谟)按∶丹溪云∶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产后,有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
《本草求真》:益母草
(隰草)入心包肝逐瘀
益母草(专入心包肝)。一名茺蔚。辛微苦寒。功能入肝心包络。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痛。(带下者。因病生于带脉之意也。带脉横于腰间。凡病患下白。则为白带。属气虚。宜补中益气。下赤则为赤带。属血虚。宜养血滋阴而兼调气。)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难产。已产而见血晕。疔肿乳痈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时珍曰。益母草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若治肝经风热。明目益精调经。则用子。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因根茎花叶专于行血。而子则行中有补也。)盖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瘀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外此番痧腹痛呕之用此浓煎恣饮。亦取能散恶血。(若其病非恶血。则非所宜。)然气味辛散。瞳子散大者。其切忌之。益母子主治略同。但行中有补。非若益母草。徒以消水行血为事也。小暑端午及或六月六日采取良。(济阴返魂丹。六月六日采花叶实。为末蜜丸。治胎产百病。近效方捣汁熬膏良。)忌铁。子微炒用。
《本草择要纲目》:益母草
(根茎花叶.)
【气味】
微苦甘.俱可入药同用.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
【主治】
明目益精.调经益产.肿毒疮疡.胎漏产难.胎衣不下.但根茎花叶专于行血.而子则行中有补也.
《得配本草》:益母草
即茺蔚
制硫黄、雌黄、砒石。忌铁。
辛、苦、平。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而新血不伤,养血而瘀血不滞。利二便,治产后血胀,疗血逆大热,消乳痈,解蛇毒。得山楂炭,治产后血不止。得陈盐梅炭,止赤痢。入凉血药,治热血贯瞳人。佐当归,去风热。捣汁,滴 耳。醋调,敷马啮。
白花入气分,红花入血分。或酒拌蒸,或蜜水炒。去瘀生用。崩漏,瞳子散大,二者禁用。
《顾松园医镜》:益母草
〔辛苦微寒,入肝经。子名茺蔚子。〕治产后诸疾,〔以其活血破血,故跌仆瘀凝亦主之。〕救喉闭肿痛。〔捣烂入新汲水一碗,绞汁顿饮,吐之即愈。以其能解毒,一切乳痈疔肿亦饮之,并用敷之。〕性善行走,无瘀血者勿用。。
《冯氏锦囊秘录》:益母草
禀地中阳气以生,感天之春夏之气而成,味辛、苦,微寒,微温,无毒。入手足厥阴经。补而能行,辛散而兼润者也。午月五日收采,阴干,如入行瘀去滞药内宜生用。如入调补安胎药中宜蜜酒,拌蒸晒干焙用。
益母草,一名茺蔚。补而能行,辛而能润,总调胎产诸症,去死胎,安主胎,行瘀血,生新血,主欲产胎滞而不行,疗新血血滞而不利,行血活血而不伤,已产未产之良剂,通为治血之需。更有调气之意,治小儿疳痢,敷疔肿乳痈,汁滴耳中,又治 耳。
醋调细末,堪为马啮,制硫磺,解蛇毒,多服消肿下水,久服益精轻身。子味相同,亦理胎产,善除目翳,易去心痛,但茺蔚虽谓有活血行气补阴之功,然用其通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尚未也。况即有行血除水通利之力,则益母不益子之义已寓于中。兼归芍地黄则无损矣。凡崩漏瞳神散大者禁用。
李时珍曰∶益母根茎花叶实皆可用,若治血分风热明目调经用子为良,若胎产疮肿消水,行血则可并用,盖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益母草
味辛甘,性微寒无毒,入诸阴经。主行血养血,安胎利产,消浮肿恶毒疔疮,治头风血虚目疾,瘾疹发痒,堪作浴汤。子名茺蔚,益精明目,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下腹中死胎,理产后血胀。
按∶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诸阴之经,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所以为胎产圣药。又能消疮肿者,取其行血,而且辛甘发散也。
《外科全生集》:益母草
女科诸症皆良,活血破血,调经止痛,下水消肿。
《药笼小品》:益母草
即茺蔚。
微苦微寒,入心包、肝。
行血去瘀生新,调经,消疔肿乳痈。辛散滑利,益母之名,勿为误之。
茺蔚子功用相同,行中略补。
《药性切用》:益母草
一名茺蔚。辛苦微寒,入手足厥阴,行血去瘀,为经产专药。无瘀勿用。茺蔚子∶性味略同,更能调经活血,令人有子。微炒。非血滞者不可用。
《玉楸药解》:益母草
味苦、辛,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活血行经,破瘀通脉,胎产崩漏,痈疽癥瘕、跌打损伤悉效。调经行血,治一切血证,破瘀扫腐,下死胎,摧胞衣,并医各色疮疡。女子良药。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