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 《本草备要》:草
- 《本草便读》:草
- 《本草从新》:草
- 《本草分经》:草
- 《本草撮要》:草
- 《本草经集注》:草
- 《本草图经》:草
- 《本草衍义》:草
- 《本经逢原》:草
- 《得配本草》:草
- 《滇南本草》:草
- 《冯氏锦囊秘录》:草
- 《海药本草》:草
- 《名医别录》:草
- 《名医别录》:草
- 《千金翼方》:草
- 《千金翼方》:草
- 《新修本草》:草
- 《新修本草》:草
- 《新修本草》:草
- 《新修本草》:草
- 《药性切用》:草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草
- 《证类本草》:草
- 《证类本草》:草
《本草备要》:草
宣,去风湿
苦辛。生寒,熟温。
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筋骨冷痛,腰膝无力,风湿疮疡。若痹痛由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风湿而得者,忌服(风药能燥血)。
江东人呼猪为 ,其草似猪咏臭,故名(唐·成讷有进 表。宋·张咏进 表云∶其草金棱银线,素茎紫 ,对节而生,颇同苍耳。臣吃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须发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尤佳。去粗茎,留枝叶花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甚益元气( 辛苦气寒,故必蒸晒九次加以酒蜜,则苦寒之阴浊尽去,而清香之美味见矣。数不至九,阴浊未尽,则不能透骨搜风而却病也)。捣汁熬膏,以甘草、生地煎膏,炼蜜三味收之,酒调服尤妙。
《本草便读》:草
草(图缺)
苦寒能除湿祛风.肾肝并入.制炼用酒蒸蜜拌.痹痿皆宜.( 草能入肝肾.祛风除湿.是其本功.至于补益之说.必须取其枝叶洗净.用蜜酒拌透.蒸晒九次.则苦寒浊恶之性皆去.清香甘美之味俱来.凡痿痹瘫痪等疾.由肝肾虚而风湿内袭者.悉可用也.此草有臊气.故专入肝.肝藏血.故入血分.云入肾者.乙癸同源也.生者苦寒.能散血中风邪湿热.一经制炼.则转为甘温.于祛风逐湿之中.有补益肝肾之功矣.)
《本草从新》:草
宣、去风湿.
苦辛.生寒熟温.治缠绵风气.四肢麻痹.筋骨冷痛.腰膝无力.风湿疮疡.长于理风湿.
毕竟是燥血之品.恃之为补非是.(本草相传功用甚奇、近世服之、经年罕效、意者制法未尽善欤、风气有分别欤、药产非地道欤、亦以见执方者之失也.)江东人呼猪为 .其草似猪臭.故名.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采者.尤佳.去粗茎.留枝叶花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 辛苦气寒、必蒸晒九次、加以酒蜜、则苦寒之阴浊尽去、而清香之美味见矣、数不至九、阴浊未尽、不能透骨搜风而却病也.)捣汁熬膏.以生地甘草煎膏、炼蜜三味收之.酒调尤妙.(风气行于肠胃、泄泻、 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本草分经》:草
苦辛,生用寒,熟用温,长于去风湿治麻痹而能燥血并不补益,酒拌蒸晒九次。
《本草撮要》:草
味苦.入足厥阴经.功专止麻木.生寒熟温.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冷腰痛.膝痛无力.若非由风湿而得者忌服.研末热酒服.治疔疮肿毒.
《本草经集注》:草
味甘、苦,寒,无毒。主治温疟寒热,酸嘶邪气,辟不祥。生淮南山谷。(《新修》三六三页,《大观》卷三十,《政和》五四六页。)
《本草图经》:草
草(图缺),旧不着所出州土,云生故墟道旁,今处处有之,叶如蓖麻而小薄,蔓生,有细刺;花黄白;子亦类麻子。四月、五月采茎叶,曝干用。俗名葛 蔓,又名葛勒蔓。唐·韦宙《独行方》,主癞遍体皆疮者,用 草一担,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渍疮,不过三作乃愈。而《本经》亦阙主疮功用。又韦丹主膏淋,捣生汁三升,酢二合相和,空腹顿服,当溺如白汁。又主久痢成疳,取干蔓捣筛,量多少,管吹谷道中,不过三、四瘥已,若神。
《本草衍义》:草
草,葛勒蔓也。治伤寒汗后虚热,锉,研,取生汁,饮一合,愈。
《本经逢原》:草
一名勒草,一名葛勒蔓,俗名割人藤
甘苦寒,无毒。
发明 草蔓生道旁,多刺勒人,故又名葛勒蔓。专主五淋利小便,散瘀血。并捣汁服。《千金》专主膏淋,以醋和服之。
《得配本草》:草
苦、辛,有小毒。生寒,熟温。入足厥阴经血分。专治风湿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软弱。
蜜、酒拌蒸,晒九次用。或捣汁熬膏,加生地、甘草、白蜜收之,酒调下。生捣汁服,令人吐。阴血不足,脾肾两虚,二者禁用。
《滇南本草》:草
草(图缺),味苦,性微寒。有小毒。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等症。根,治妇人白带。
全秦归 熟地 甘草 共为末,入 膏内,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水酒温服。
论∶ 草有小毒。用甘草和中解毒。用当归、熟地补血养血。未治风寒先治血,血静风自灭。
草(五钱) 水煨,点水酒服。
玉泉丹,治男妇老幼咳嗽气喘,吐咯黄痰,白沫口涎。
草不拘多少,水酒拌之,九蒸、九晒、九露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白滚水送下。
──务本卷三
《冯氏锦囊秘录》:草
感少阳生发之气以生,故味苦,寒,无毒。专入肝、肾二经。生则寒,熟则温也,乃血分祛风除湿活血之要药。《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苦能去湿,寒能除热,所以祛湿热除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痛、腰膝无力、中风等症也。妙在走而不泄,香可开脾邪去身安轻身驻颜。其草、节、叶相对,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来温水洗去泥土,摘其叶及枝头花实蜜酒润过,九蒸九晒,不必太燥,但取蒸足数为度,仍熬捣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中风口眼歪斟之症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后病若愈加不必忧虑,是药攻之力也。服至四千丸,必得痊愈,至五千丸,精力倍加,甚益元气,唐成讷宋张 并表进于朝,极言其效。
草,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筋骨冷痛,风湿疮疡;暴中风邪,口眼歪斜,久渗湿痹,腰脚酸痛,长眉发,乌须鬓,追风逐湿,除 痹门之圣药。但味苦气寒而臭,必蒸晒九次,加以酒蜜,则苦寒之阴浊尽去,而香之美味见矣。蒸晒不至九数,则阴浊尚在,不能透骨驱风,而却病也。
《海药本草》:草
其实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之物。主补虚羸乏损,温肠胃,止呕逆。久食健人。一名自然谷。中国人未曾见也。(《大观》第二十六卷,8页;《政和》498页)
《名医别录》:草
味甘,苦,寒,无毒.主治温疟寒热,酸嘶邪气,辟不祥.生淮南山谷.
《名医别录》:草
味辛,无毒.主伤金创.
《千金翼方》:草
味甘,寒,无毒。主曝热喘息,小儿丹肿。一名 荣。生水旁。
《千金翼方》:草
味甘苦,寒,无毒。主温疟寒热,酸嘶邪气,辟不祥。生淮南山谷。
《新修本草》:草
味甘,寒,无毒。主暴热喘息,小儿丹肿。一名 荣。生水旁。
叶圆,似泽泻而小。花青白,亦堪啖,所在有之。(新附)
《新修本草》:草
味甘、苦,寒,无毒。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生故墟道旁。
叶似萆麻而小薄,蔓生,有细刺。俗名葛 蔓。古方亦时用之。(新附)
《新修本草》:草
味辛,无毒。主伤金创。
《新修本草》:草
味甘、苦,寒,无毒。主温疟寒热,酸嘶邪气,辟不祥。生淮南山谷。
《药性切用》:草
味苦微辛,生寒熟温,入肝胃而透骨搜风,理湿除痹。酒拌蒸晒九次,蜜丸。亦可多服燥血。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草
味甘苦,寒,无毒。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唐韦宙独行方》∶遍体皆疮者,用 草一担,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渍疮,不过三作乃愈。又∶韦丹主捣生汁二升,醋二合,相和空腹顿服。当溺如白汁也。又主久痢成疳。取干蔓捣筛,管吹谷道中,不过三、四次瘥已,若神。生∶处处有之。
《证类本草》:草
味甘,寒,无毒。主暴热喘息,小儿丹肿。一名 荣。生水旁。
唐本注云∶叶圆似泽泻而小。花青白,亦堪啖。所在有之。今按别本注云∶江南人用蒸鱼,食之甚美。五月、六月采茎、叶。曝干。(唐本先附)
《证类本草》:草
( 草_图缺)
味甘、苦,寒,无毒。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生故墟道傍。
唐本注云∶叶似蓖麻而小薄,蔓生,有细刺。俗名葛 蔓。古方亦时用之。今按别本注∶又云来莓草,四月、五月采茎叶,曝干。(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蔓生。叶似大麻,花黄白,子若大麻子,俗名葛勒蔓。夏采叶用。所在墟野处多有之。
图经曰∶ 草,旧不着所出州土,云生故墟道旁,今处处有之。叶如蓖麻而小薄,蔓生,有细刺。花黄白,子亦类麻子。四月、五月采茎叶,曝干用。俗名葛 蔓,又名葛勒蔓。唐·韦宙《独行方》主癞遍体皆疮者。用 草一担,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渍疮。不过三作乃愈。
而《本经》亦阙主疮功用。又韦丹主膏淋。捣生汁三升,酢二合相和,空腹顿服。当溺如白汁。又主久痢成疳。取干蔓捣筛,量多少,管吹谷道中,不过三、四瘥已若神。
衍义曰∶ 草,葛勒蔓也。治伤寒汗后虚热,锉,研,取生汁,饮一合,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