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蒿
- 《本草经集注》:草蒿
- 《本草蒙筌》:草蒿
- 《本草图经》:草蒿
- 《本草衍义》:草蒿
- 《雷公炮炙论》:草蒿
- 《名医别录》:草蒿
- 《千金翼方》:草蒿
- 《医学入门》:草蒿
- 《神农本草经》:草蒿
- 《新修本草》:草蒿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草蒿
- 《证类本草》:草蒿
《本草经集注》:草蒿
味苦,寒,无毒。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华阴川泽。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大观》卷十,《政和》二五○页)
《本草蒙筌》:草蒿
(即青蒿。) 味苦,气寒。无毒。山谷川泽,随处有生。叶实根茎并堪入药,春夏采用茎叶为宜。入童便熬膏,退骨蒸劳热。生捣烂绞汁,却心痛热黄。息肉肿痈,烧灰淋浓汤点;泄痢鬼气,研末调米饮吞。秋冬用之,取根与实。实须炒过,根乃咀成。愈风疹疥瘙,止虚烦盗汗。开胃明目,辟邪杀虫。白蒿即蓬蒿别名,(似青蒿而叶粗,上有白毛错涩。)
补功;邪蒿似青蒿细软,利肠胃,通血脉,续不足有功。
牡蒿叶疮。 蒿比小蓟略殊,下气破血。茼蒿与黄菊近似,安心养脾。又马先蒿,类茺蔚叶。俗呼虎麻茺蔚,(谟)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
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况遇寒冬不凋,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草蒿茎干俱凋,至三月可采,产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从先后为云,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
《本草图经》:草蒿
草蒿(图缺),即青蒿也。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香菜食之,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青蒿亦名方溃。凡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者若同,反以成疾。得童子小便浸之良。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多单用者。葛氏治金刃初伤,取生青蒿,捣,傅上,以帛裹创,血止即愈。崔元亮《海上方》,疗骨蒸鬼气,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过,青蒿五斗,八、九月采带子者最好,细锉,二物相和,内好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净洗釜令干,再泻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即取猪胆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熟炙,捣末,以煎和捣一千杵为丸。空腹,粥饮下二十丸,渐增至三十丸止。
《本草衍义》:草蒿
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但一类之中,又取其青者。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土人谓之为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犹青,故气芬芳。
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雷公炮炙论》:草蒿
雷公云∶凡使,唯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
凡采得叶,不计多少,用七岁儿童七个溺,浸七日七夜后,漉出,晒干用之。
《名医别录》:草蒿
无毒.生华阴.
《本经》原文∶草蒿,味苦,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
《千金翼方》:草蒿
味苦,寒,无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
生华阴川泽。
《医学入门》:草蒿
草蒿寒苦祛痨热,能止痢泄与汗血,开胃补中和心腹,金疮恶疥痛可劫。
蒿,高也,至秋而高即青蒿,可杂香菜食之。无毒。主骨蒸劳热,冷热久痢,泄泻盗汗最妙。开胃明目,补中益气,驻颜色,黑毛发。止心痛热黄,及鬼气尸疰伏连妇人血气、腹内满。疗恶疮疥癣,风疹杀虫。生捣敷金疮,止血生肉止痛。烧灰淋汁,和锻石煎膏,去恶肉。根茎子叶并入药,四者慎勿同用,若同用成痼疾。春夏采苗,秋冬采子,以童便浸七日夜,取出晒干用。
《神农本草经》:草蒿
味苦寒。
主疥搔,痂痒,恶创,杀虫,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
《名医》曰:生华阴。
案《说文》云:蒿,菣也,菣,香蒿也,或作(上艹下坚)。《尔雅》云:蒿菣。郭璞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史记·司马相如传》,庵(上艹下闾)。注《汉书音义》曰:庵(上艹下闾),蒿也。陶宏景云:即今青蒿。
《新修本草》:草蒿
味苦,寒,无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
生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谨案〕此蒿,生挪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草蒿
味苦,寒,无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唐本》注∶生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陈脏器∶主鬼气尸疰伏连,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为驻颜亦用。
癣、风疹,杀虱,煎洗。又云∶臭蒿子,凉,无毒。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
又名治之。
《证类本草》:草蒿
(蒿_图缺)
味苦,寒,无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华阴川泽。
陶隐居云∶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唐本注云∶此蒿生挪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今按陈藏器本草∶蒿主鬼气尸疰伏连,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
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亦曝干为末,小便中服。如觉冷,用酒煮。又烧为灰,纸八、九重淋取汁,和锻石去息肉、 子。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东人呼为 蒿,为其臭似 ,北人呼为青蒿。尔雅云∶蒿, 。释曰∶蒿一名 。《诗·小雅》云∶食野之蒿。陆机云∶青蒿也。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 。孙炎云∶荆楚之间谓蒿为 。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 ,是也。日华子云∶青蒿,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烧灰和锻石煎,治恶毒疮并茎亦用。又云子味甘,冷,无毒。明目,开胃。炒用治劳,壮健人。小便浸用治恶疥癣风疹,杀虱煎洗。又云臭蒿子,凉,无毒。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又名草蒿。
图经曰∶草蒿,即青蒿也。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香菜食之。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青蒿亦名方溃。凡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者若同,反以成疾。得童子小便浸之,良。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多单用者。葛氏治金刃初伤。取生青蒿捣敷上,以帛裹创血止即愈。崔元亮《海上方》∶疗骨蒸鬼气。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过,青蒿五斗,八、九月拣带子者最好,细锉,二物相和,纳好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净洗釜令干,再泻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即取猪胆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熟炙,捣末,以煎和捣一千杵为丸,空腹粥饮下二十丸,渐增至三十丸止。
雷公云∶凡使,唯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不计多少,用七岁儿童七个溺浸七日七夜后,漉出,晒干用之。食疗云∶青蒿,寒。益气长发,能轻身补中,不老明目,煞风毒。捣敷疮上,止血生肉。最早,春便生,色白者是。自然香醋淹为菹,益人。治骨蒸,以小便渍一、两宿,干,末为丸,甚去热劳。
又,鬼气,取子为末,酒服之方寸匕。瘥。烧灰淋汁,和锻石煎,治恶疮瘢靥。百一方∶治蜂螫人。嚼青蒿敷疮上,即瘥。斗门方治丈夫、妇人劳瘦。青蒿细锉,水三斗,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临卧以温酒吞下二十丸。
衍义曰∶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但一类之中,又取其青色者。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棵,迥然青色,土人谓之为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犹青,故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