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
- 《本草备要》:柏子仁
- 《本草便读》:柏子仁
- 《本草崇原》:柏子仁
- 《本草分经》:柏子仁
- 《本草分经》:柏子仁
- 《本草分经》:柏子仁
- 《本草分经》:柏子仁
- 《本草撮要》:柏子仁
- 《本草经解》:柏子仁
- 《本草求真》:柏子仁
- 《本草择要纲目》:柏子仁
- 《本经逢原》:柏子仁
- 《顾松园医镜》:柏子仁
- 《雷公炮制药性解》:柏子仁
- 《雷公炮炙论》:柏子仁
- 《外科全生集》:柏子仁
- 《药笼小品》:柏子仁
- 《药性切用》:柏子仁
- 《玉楸药解》:柏子仁
《本草备要》:柏子仁
补心脾,润肝肾
辛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昂按∶凡补脾药多燥,此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养心气,润肾燥,助脾滋肝(王好古曰∶肝经气分药),益智宁神(养心)
,聪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窍),益血止汗(心生血,汗为心液),除风湿。愈惊痫,泽皮肤,辟鬼魅。
炒研去油,油透者勿用。畏菊花。
《本草便读》:柏子仁
柏子仁(图缺)
补心脾而畅中快膈.味贵甘辛.定惊悸以益智安神.性平香润.(柏子仁味甘辛平.芳香而润.入心脾气分.以其入心.故能益智安神.疗惊悸.治健忘.以其入脾.故又能快膈调中.美颜色.泽肌肤.盖柏禀坚贞之气.而子乃柏之精英也.)
《本草崇原》:柏子仁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柏木处处有之,其实先以太山者为良,今以陕州、宜州、干州为胜。柏有数种,叶扁而侧生者,名侧柏叶,可以入药。其实皆圆柏所生,若侧柏之实,尤为佳妙,但不可多得尔,仁色黄白,其气芬香,最多脂液。万木皆向阳,柏独西顾,故字从白,白者西方也。《埤雅》云∶柏之指西,犹针之指南也。寇宗 曰∶予官陕西登高望柏,千万株皆一一西指。)
柏叶经冬不凋,禀太阳之水气也。仁黄臭香,禀太阴之土气也。水精上资,故治心肾不交之惊悸。土气内充,故益气,除风湿。夫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则五脏皆和,故安五脏也。
仁多脂液,久服则令人润泽而美色,且耳目聪明,五脏安和,津液濡灌,故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本草分经》:柏子仁
见心和。
《本草分经》:柏子仁
见心和。
《本草分经》:柏子仁
辛甘平,气香性润,透心脾滋肝肾,养血止汗除风湿,助脾药中惟此不燥。
《本草分经》:柏子仁
见心和。
《本草撮要》:柏子仁
味甘.入足厥阴经.功专养心平肝润肾.得远志能交通心肾.得松子、麻仁治老人虚秘.炒研去油用.捣涂黄水疮甚效.畏菊花.
《本草经解》:柏子仁
气平.味甘.无毒.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柏仁 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和.阳也.心者神之舍也.心神不宁.则病惊悸.柏仁入心.惊者平之.气平.平惊悸也.益气者.气平益肺气.味甘益脾气.滋润益心气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柏仁味甘益脾血.血行风息而脾健运.湿亦下逐矣.盖太阴乃湿土之经也.五脏藏阴者也.脾为阴气之原.心为生血之脏.肺为津液之腑.柏仁平甘益阴.阴足则五脏皆安矣.久服甘平益血.令面光华.心为君主.主明则十二官皆安.耳目聪明矣.味甘益脾.不饥不老.气平益肺.轻身延年也.
【制方】
柏仁同松仁、麻仁.治老人虚闭.同白术、生地、枣肉丸.治心脾虚.
《本草求真》:柏子仁
(香木)养心血
柏子仁(专入心)。辛甘平润。考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而实可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宁神而定智。甘虽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实足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风湿可除。惊痫可疗。邪魅可辟。皮肤可泽。惟见神恬气适。耳聪目明。而无枯槁燥涩之患矣。然性多润滑。(凡仁皆润。)阴寒泄泻者切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者亦忌。若云不饥不老。延年轻身。虽出经典。仍当活视。毋为书执。蒸熟曝干自裂。入药炒研去油用。畏菊花。
《本草择要纲目》:柏子仁
(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之.缓火煮成膏为度.每煎柏子仁三两.用酒五两浸.此法是服食家用者.寻常用只蒸熟曝烈.舂簸取仁.炒研入药.)
【气味】
甘平无毒.乃肝经气分药.
【主治】
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治头风腰肾中冷.膀胱冷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百邪鬼魅.小儿惊痫.润肝.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烧沥泽头发.治疥癣.又润肾.古方十精丸用之.其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仙家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列仙传云.赤松子食柏实齿落更生.行及奔马.谅非虚语也.
《本经逢原》:柏子仁
甘平无毒。蒸熟曝干自裂,入药炒研用。色黄油透者勿用。
《本经》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发明 柏子仁性平而补,味甘而辛。其气清香,能通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本经》言除风湿者,以其性燥也。《别录》疗恍惚及历节腰中重痛,即《本经》主惊悸除风湿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好古以为肝经气分药。时珍言,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即《本经》之安五脏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顾松园医镜》:柏子仁
〔甘平,入心、肝、肾三经。蒸晒或炒研。〕安神定悸,〔心藏神,肾藏志,入心养神,入肾定志,则神安而惊悸自除。〕壮水强阳。〔肾藏精,肾恶燥,润肾补肾。则精足而阳强。〕益血而容颜美少,补虚而耳目聪明。〔悦颜聪明,皆心血与肾水互相灌溉耳。又心主五色,耳为肾窍,目为肝窍,三脏得补之功也。〕养心气,润肝肾,芳香能益脾胃,滋养之上品药也。
多油而滑,作泻者勿服,多痰者亦忌。有油透者勿入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柏子仁
味甘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肾三经。主安五脏,定惊悸,补中气,除风湿,兴阳道,暖腰膝,去头风,辟百邪,润皮肤,明耳目。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止吐衄崩痢,除风冷湿痹,乌须黑发,灸?冻疮,久服延年。牡蛎、桂、瓜子为使。畏菊花、羊蹄草、诸石及面曲。
按∶柏子仁辛归肺,甘归脾,浊阴归肾,故均入之。柏叶之苦涩,属金而善守,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须用嫩叶,春采东,夏采南,秋采西,冬采北,才得节候生气。
雷公云∶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晒干,用黄精自然汁,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夫天阴,即于当中着火,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膏为度,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雷公炮炙论》:柏子仁
雷公云∶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铛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
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外科全生集》:柏子仁
甘平无毒,兴阳道,益寿元,润肠安神。
《药笼小品》:柏子仁
色赤入心。
补心益智。
凡健忘多汗惊痫,皆心气不足,柏子仁汤主之。
炒研。
《药性切用》:柏子仁
辛甘性平,其气芳香,入心脾而安神益智,润燥舒脾。多服反能致燥。炒研去油,勿用。
《玉楸药解》:柏子仁
味甘、辛,气平,入足少阴脾、手阳明大肠、手少阴心、足厥阴肝经。润燥除湿,
敛气宁神。
柏子仁辛香甘涩,秉燥金敛肃之气,而体质则极滋润,能收摄神魂,宁安惊悸,滑肠开秘,荣肝起痿,明目聪耳,健膝强腰,泽润舒筋,敛血止汗。燥可泻湿,润亦清风,至善之品。
蒸晒舂簸,取仁,炒研。烧沥取油,光泽须发。涂抹癣疥,搽黄水疮湿,最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