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 《本草纲目》:香薷
- 《本草备要》:香薷
- 《本草便读》:香薷
- 《本草乘雅半偈》:香薷
- 《本草从新》:香薷
- 《本草撮要》:香薷
- 《本草经解》:香薷
- 《本草蒙筌》:香薷
- 《本草求真》:香薷
- 《本草衍义》:香薷
- 《本草择要纲目》:香薷
- 《本经逢原》:香薷
- 《得配本草》:香薷
- 《滇南本草》:香薷
- 《顾松园医镜》:香薷
- 《冯氏锦囊秘录》:香薷
- 《雷公炮制药性解》:香薷
- 《雷公炮炙论》:香薷
- 《名医别录》:香薷
- 《千金翼方》:香薷
- 《轩岐救正论》:香薷
- 《医学入门》:香薷
- 《新修本草》:香薷
- 《药鉴》:香薷
- 《药笼小品》:香薷
- 《医方考》:香薷
- 《玉楸药解》:香薷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香薷
《本草纲目》:香薷
「释名」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
1、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2、水肿。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3、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4、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本草备要》:香薷
宣,通,利湿,清暑
辛散皮肤之蒸,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肺气清,则小便行而热降(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
治呕逆水肿(熬膏服,小便利则消)、香港脚口气(煎汤含敷)。单服治霍乱转筋(时珍曰∶暑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暑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伤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出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内伤之证。宜用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济之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宜多服,今人谓能解暑,概用代茶,误矣!李士材曰∶香薷为夏月发汗之药,其性温热,只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热者误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按洁古云∶中暑为阴证、为不足,中热为阳证、为有余。经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故中暑宜温散,中热宜清凉。身寒“寒”字,当“热”字看,伤寒必病热)。陈者胜(宜冷冻饮料,热服令人泻)。
《本草便读》:香薷
香薷(图缺)
解夏月之表邪.入肺疏寒能达外.味辛温而无毒.和脾利水可行经.(香薷辛温气香.轻浮入肺.发表利水.辟口气.和中焦.为夏月解表之药.以长夏湿气蒸腾.用此芳香宣上彻下.开鬼门.洁净府.两得其宜.若阴虚而感受暑热者.不宜服之.其形似茵陈.功用亦相似.但性味各异.香薷长于解表.利水次之.茵陈反是.香薷温而茵陈寒耳.)
《本草乘雅半偈》:香薷
(别录中品)
玄府毛孔,幽门浊道也。
泣则势乱难支,弛则斫废无度。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肺者朝使之官,治节出焉。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核】曰∶生山野间,荆湖南北、二川皆有,中州人作圃种之,呼为香菜,用充蔬品。
四月生苗,叶似茵陈,穗似荆芥,花似水苏,气味则迥别也。一种叶大茎方,似牡荆叶而尖小;一种叶最细,仅高数寸,叶似落帚,芬芳转胜,乃石香薷也。九月开花着穗时,采之弥佳。去根,取茎叶曝干。修事各随方制,勿令犯火,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仙桃矣。
【 】曰∶香臭也,薷柔也。亦工于区别解释也。以言其臭香,其质柔,其功力工于区别解释也。世固熟知其功力工于治暑,第未暇诘其能治之因,所治之证,谨守水中顿冷冻饮料法,亦未暇诘其饮法之宜忌,失却香薷几多功绩矣。盖暑气流行曰暑淫,肺金受邪曰金郁;暑淫则胜己所胜之金,金郁则必待己所生之水,为母复所不胜之暑,暑自降心而退舍焉。然则香薷功力,既属解释肺金之助品,宜乎全具区别水大之体用者也。是故别水之体,区水之用,其功独着。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顾精气之不游不溢,水道之不通不调,亦令金受其郁,则郁金之因,不独暑气而已。香薷功力,亦不独仅逆暑气而已。即游溢精气,通调水道,亦即所以稣金之郁,设舍游溢其精气,上输于肺,亦无繇通调其水道,下输于膀胱。香薷功力,又属精气之助品矣。经云∶金郁则泄之。疏云∶解表利小水也。顾玄府闭,则表气拒,幽门阖,则膀胱癃。亦令金受其郁,即开提玄府,启辟幽门,亦即所以稣金之郁。设舍开提其玄府,亦无繇启辟其幽门。香薷功力,又属玄府之助品矣。经云∶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顾营泣脉中,卫弛脉外,阳失卫固,阴亡起亟,亦令金受其郁。即整营于脉中,肃卫于脉外,固阳之守,起阴之使,亦即所以稣金之郁。设舍高源之藏真,营卫阴阳,亦无繇将行其形脏。香薷功力,又属藏真之助品矣。至于肺主气,气壅亦令金郁;肺窍鼻,鼻窒亦令金郁;肺为开,开折亦令金郁;肺司声,声嘶声喑,亦令金郁;肺通朝使,朝使废,亦令金郁;肺行呼吸,呼吸贲,呼吸弛,亦令金郁;肺华皮毛,毛落皮聚,亦令金郁。乃若悲伤肺,忧愁亦伤肺;魄失奠安亦伤肺,形寒饮冷亦伤肺,治节不出亦伤肺,与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均名之曰金郁。以及种种郁金之因,变生种种金郁之证。咸可稣之,稣之即所以泄之。经言金郁则泄之,泄之之义,又不独疏言解表利小水而已矣。别录主治霍乱。霍乱者,阴阳舛错,固属藏真失于将行,第水谷不泌,亦失于区别。率尔吐下,宁非土郁乎;土郁则夺之,香薷功力,又工于夺土之郁矣。即治五水暴聚成肿,固属精气失于游溢转输,第水以润为体,溉为用,聚则具体无用,宁非水郁乎。水郁则折之,香薷功力,原工于折水之郁。今更昭然显著矣。谛观致病霍乱五水之因,又宁独暑气为本,本风亦可,本寒亦可,本湿亦可,本虚亦可,本实亦可,本营卫不调亦可,本饮食失节亦可。香薷功力,不独仅逆暑气,亦昭然显著矣。简易方主四时伤寒不正之气,斯足征矣。即局方香薷饮,陈列因证,治暑月卧湿当风,生冷不禁,以致真邪相干,遂成吐逆,或发热头痛体痛,或心腹痛,或转筋干呕,或四肢逆冷,烦闷欲死者,佐以扁豆、浓朴,锉末作散,以酒以水,煮之成饮,更足征矣。设仅逆暑气,大明亦胡以主疗呕逆冷气,而反从治其本寒,与标阴之因证者乎。濒湖有云∶夏月之用香薷,犹若冬月之用麻黄,又足征矣。
肘后方治舌上出血如钻孔。圣惠方治鼻中衄血不止。外台秘要方治吐血如涌泉。永类钤方治小儿发迟,发即血之余也。诵此四方,则知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之机彀矣。局方煎之以酒以水,水中顿冷冻饮料,胡洽居土水熬作圆,深师方取汁炼膏,简易方捣筛成末,酒调热服取汗,此各因其势而利导之。又宁独水中顿冷冻饮料,反佐以取之之一法乎。更观古人称香薷曰膳膏,则得之矣。赜偶有所得,不避讥嫌,推展如此。或借此寻求五郁之因证,比量药石之功力,不致为耳食所束缚,则草木疾疚之幸大矣。
《本草从新》:香薷
宣通利湿、消暑退热.
辛散皮肤之蒸热.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肺气清.则小便行而热降.(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治呕逆水肿.(熬膏服、小便利则消.)香港脚口气.(煎汤含漱.)单服治霍乱转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品.
无表邪者戒之.(其性温热、阴暑宜用以温散、若阳暑、则宜清凉、误服之、反成大害、时珍曰∶有处高堂大厦、纳凉太过、饮冷太多、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恶寒、烦躁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邪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汗出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内伤之证、宜用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益之热矣.今人谓能解暑、概用代茶、是开门揖盗也.)陈者良.宜冷服.(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也、热服作泻.小儿发迟、陈者二两、水一盏、煎汁三分、入猪脂半两和涂、白秃惨痛、加胡粉和涂.)
《本草撮要》:香薷
味辛温.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功专散暑利湿.得浓朴治伤暑寒证.得白术治暑湿水肿.单服治霍乱转筋.宜冷冻饮料.热则泻.
《本草经解》:香薷
气微温.味辛.无毒.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香薷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夏月湿热之气.郁于太阴阳明.则挥霍扰乱而腹痛吐泻矣.其主之者.温能行气.辛可解湿热也.肺者相传之官.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香薷味辛润肺.所以主散水肿也.
【制方】
香薷同人参、白术、木瓜、白茯、白芍、陈皮、车前.治水肿.同白术丸.治水肿.以小便利为效.
《本草蒙筌》:香薷
(音柔) 味辛,气微温,无毒。三伏堪为菜蔬,两京亦每栽种。入药拯病,随处可收。
大叶者种优,陈年者效捷。主霍乱中脘绞痛,治伤暑小便涩难。散水肿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清化行热自下也。去口臭有拨浊回清之妙,脾得之郁火降气不上焉。解热除烦,调中温胃。 又有一种名石香薷,延生临水附崖,叶细辛香弥甚。今多采此,拯治亦佳。
《本草求真》:香薷
(芳草)宣散三伏湿热
香薷(专入脾胃心)。气味香窜。似属性温。并非沉寒。然香气既除。凉气即生。所以菀蒸湿热。得此则上下通达。而无郁滞之患。搏结之阳邪。得此则烦热顿解。而无固结之弊矣。是以用为清热利水要剂。然必审属阳脏。其症果属阳结。而无亏弱之症者。(气亏血弱。)用此差为得宜。若使禀赋素亏。饮食不节。其症有似燥渴而见吐泻不止者。用此等于代茶。宁无误乎?(时珍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散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燥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症。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今人但知暑即是热。热即是暑。(暑为阴症。热为阳症。经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故中暑宜温散。中热宜清凉。)暑热混为一气。而不知暑属何形。热属何象。(暑阴热阳。)暑何因是而名。热何因是而号。暑何因何体气而至。(体阴召暑。)热何因何体气而召。(体阳召热。)暑何用于香薷不宜。(气虚伤暑。再加香薷散气。是益虚矣。)热何用于香薷则效。(热因邪郁。散邪而热自除。)其中旨趣。在人领会。未可为粗心人道也。陈者良。宜冷服。(时珍曰。热服令人泻。)
《本草衍义》:香薷
生山野,荆、湖南北、二川皆有。两京作圃种,暑月亦作菜蔬,治霍乱不可阙也,用之无不效。叶如茵陈,花茸紫,在一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香。
余如经。
《本草择要纲目》:香薷
【气味】
辛微温无毒.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之功.
【主治】
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肺得之而清化行也.但饮食不节.劳役作苦之人.倘患伤暑.而致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须益元气以降火.不可概用以重虚其表.唯夏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患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俗人用代茶汤.谓能解暑.误之甚也.又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
《本经逢原》:香薷
辛微温,无毒。江西白花者良。
发明 香薷辛温,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冻饮料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发热恶寒,头痛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力作之人,伤暑发热,大渴烦渴,喘促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清暑益气。如大热大渴,又宜人参白虎之类,以泻火益元。更有汗出如雨,吐泻脱元,四肢清冷,脉微欲脱者,又须大顺浆水散等方救之。若用香薷饮,是重虚其表,顷刻脱亡矣。今人不知,概用沉冷代茶,若元气虚人服之,往往致病。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岂可漫用。《深师》香薷丸治通身水肿,以香薷熬膏,丸白术末,日三夜一服,米饮下之,效。
《得配本草》:香薷
音柔
忌山白桃,并忌见火。
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发散暑邪,通利小便。治霍乱转筋,胸腹绞痛,呕逆泄泻,遍身水肿,香港脚寒热,口中臭气。配浓朴,治阴暑。配白术,治水肿。
陈者良。宜冷冻饮料,若热服令人吐泻。火盛气虚,寒中阴脏,阴虚有热者,禁用。
夏日之香薷,如冬月之麻黄,散寒邪使阳气得升也。阳气为阴寒所遏,一切吐泻等症,从此蜂起,所谓阴暑也,香薷为宜。若暑热淫于五内,症必大热大渴,气喘汗泄,吐泻不止,元气消耗,所谓阳暑也,非白虎、清暑益气等汤不可。倘用香薷散其真气,助其燥热,未有不误者矣。
《滇南本草》:香薷
香薷(图缺),味苦、辛,性温。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香薷(二钱) 扁豆(二钱炒) 神曲(二钱) 栀子(二钱炒) 赤茯苓(三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引用灯芯草煎服。
《顾松园医镜》:香薷
〔辛微温,入心、脾、胃三经。忌见火。〕解寒郁之暑气,理霍乱之吐泻。〔夏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霍乱吐泻,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辛散温通,为夏月解表而带和中之药。又能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若劳役受热,反用香薷,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温,大误。故无表邪者不可用。今人谓能避暑,概用代茶,真痴人说梦也。。
《冯氏锦囊秘录》:香薷
感夏秋之气以生,味辛气微温无毒。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犹内伤生冷,外受暑邪,外邪内伤相并,而作霍乱吐泻诸症,用此辛温通气和中解表乃愈者。劳役斫丧,内伤元气,及受暑热而大寒大渴短气少气者并宜忌。此辛温走泄,以蹈虚虚之戒。
香薷,主霍乱中脘绞痛,伤暑小便涩难,散水肿,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清化行热自下也。去口臭,有拨浊回清之妙。脾得之,郁火降气不上焉。解热除烦,调中温胃。然辛温走散,元气虚者,不可过投。中热者,尤所禁用。且因味辛性温,宜凉饮,不宜热服。
主治(痘疹合参)夏月痘疹暂用,以清暑气,宜陈久者良。
按∶香薷,味辛气温,为夏月发散阴寒之剂。如纳凉饮冷过度,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痛发热,烦躁口干,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若劳役受热用之,是重虚其表,反助其热,益耗真阴,害人不浅。
《雷公炮制药性解》:香薷
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除烦热,定霍乱,止呕吐,疗腹痛,散水肿,调中温胃,最解暑气。
按∶香薷性温,其除热解暑之功,何若是其着也!不知炎威酷暑,则脏腑伏阴,胸腹有凝结之忧,而皮肤多蒸热之气,得香薷之辛以散之,温以解之,而伤暑之证,从兹远矣。热服令人泄泻,久服耗人真气。江右硬梗石生者良,土香薷苗软,但能解暑,其他无效。
《雷公炮炙论》:香薷
雷公云∶凡采得,去根,留叶,细锉,曝干。
勿令犯火。
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名医别录》:香薷
味辛,微温.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千金翼方》:香薷
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轩岐救正论》:香薷
香薷气香味辛.诸家咸称为治暑要药.但暑有不同.而方法亦随异设.若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寒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口燥.或霍乱而成吐泻固宜用此以升散风寒消水和脾古方亦有用大顺散者.盖暑月之用香薷.亦犹三冬之用麻黄.若气虚则不宜轻用也.其有起居失宜.
饮食失节.劳役斫丧之人.中暑大汗.燥渴喘促.脉见芤虚.或迟细.或吐或泻乃劳倦内伤不足之症.须清暑益气汤.或人参白虎汤.去石膏及苦寒之味.而主以益气清火之品.则善矣.又有伤暑而兼夹阴尤须舍时从症倘此而概投香薷耗泄真阳.必变而为惕 亡阳之祸.殊犯虚虚之戒.若形气俱实而伤暑者.投以HT 水之属.无不愈也.今人暑月不拘有无伤暑煎此代茶.岂知气香主窜.味辛主散.元气虚者反以招暑取中.亦如久饮川芎而得暴亡之害者也.又有谓香薷善治诸水.盖水多主藏虚.惟形气未羸.病在经腑者深师薷术丸用之可效.但不得一例视也唯能明于气化之义者斯可与语治水之方矣试思气化之义云何.
《医学入门》:香薷
香薷味辛性微温,清肺火邪解暑烦,消肿下气兼止血,霍乱调中第一论。
薷,音柔;香辛而柔细也。俗名香茹,言可作莱茹也。无毒。丹溪曰∶属金与水,而有彻上彻下之功。
上清肺气,治暑除烦热,使火不得烁金也。又治肺郁,浊气上升于胃而作口臭,止鼻衄。舌上忽出血者,单服之亦可。下利小便,消水肿,宽肠消食下气。霍乱腹痛转筋要药。去梗,姜汁炒。又有一种石香柔,生石上,香甚,治霍乱尤捷。
《新修本草》:香薷
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处处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干之,霍乱煮饮,无不瘥。作煎,除水肿尤良之也。
《药鉴》:香薷
气微温,味辛,无毒。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肿,利小便甚捷,肺得之则化源清,何也?行热自下也。有拨浊回清之妙,去口臭,解烦热最佳,脾得之则郁火散,何也?
降气不上也。惟其温也,似助火烁金,然辛重于温,故能益精治水,使火不得以烁金也。
《药笼小品》:香薷
辛。
散皮肤之蒸热,温解心腹之凝结。
治呕逆水肿,霍乱转筋。香薷为夏月解表之品,其性温热,感寒宜之。
若阳暑,宜清凉,误服之反成大害。
香薷饮宜冷服。
《医方考》:香薷
夏月消渴者,多是暑邪入于心包络,宜以香薷君之。
《玉楸药解》:香薷
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止呕断痢,温胃调中,治霍乱、腹痛、吐利之症,利小便,消水肿,止鼻衄,疗脚气。庸工用之治暑病。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香薷
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孟诜云∶去热风,猝转筋。又干末止鼻衄。
水服之。日华子云∶无毒。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一云∶苗、茎、花、实俱亦主调温胃,霍乱吐泻。《肘后方》∶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香薷汁服之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