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米
《本草蒙筌》:小麦米
味甘。带皮气寒,去皮气热。诸处皆种,四气俱全。盖秋种冬长,春秀夏实故也。北地霜雪多而毒少,南方霜雪少而毒多。北麦面可以常餐,南麦面只堪暂用。(一说∶北地南方地卑,麦受湿重,作面多食则中其毒。)造饮馔者,通淋利小便,除热解烦渴。浮渍为 ,消宿食除膨。作面诚佳,充餐不厌。助五脏增益气力,浓肠胃滑白肌肤。性热未免动风,萝卜汁服可解。(善解面毒故也。)和山栀子醋捣,裹伤折处甚良。
寒食面灭瘢痕,飞罗面消涎沫。
麸皮醋炒, 汤火疮赤烂,散血止痛;蒸饼(即熟馒头去皮水渍。)打糊,调上焦药为丸,下咽即化。麦奴(系苗上黑霉先枯者,名小麦奴。)却天行热毒,麦稳(即茎叶。)去酒疸目黄。并用煎脓,滤汤频服。大麦米粒长又浓,因此得名;味甘咸气平微寒,故堪久食。仗蜜为使,入除热。实肠胃,补虚劣,壮血脉,悦颜容。合没食子针砂,染皓须发变黑。大麦面无燥热,(较小麦面尤胜。)平胃解渴殊功;大麦 味咸温,化食消痰尤效。(今医多用此。)孕妇勿食,恐堕胎元。虚者少煎,防消肾水。
(谟)按∶麦者,接绝续荒之谷也。方夏之初,旧谷已绝,新谷未登,民于斯时,正乃乏食,二麦先熟,接续无忧。故《春秋》于他谷不书,至无麦无禾则书之。可见圣人于五谷中,亦惟重麦与禾也。非因民命所系,安足以动笔耶?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