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法
《厘正按摩要术》:掐法
掐,《说文》∶爪刺也。《玉篇》∶爪按曰掐。周于蕃曰∶掐,由甲入也。夏禹铸曰∶以掐代针也。小儿久病且重者,先将人中一掐以试之,当即有哭声,或连哭数声者生,否则,哭如鸦声,或绝无声者,难治。但医者仍勿轻弃,以期生机于万一,是一好生之德也。
掐法,以大指甲按主治之穴,或轻或重,相机行之。
一、掐大横纹。大横纹,即总心经,小天心,在掌根处,为诸经之祖。以指甲掐之,众经皆动,百病皆效。其嗽甚,再掐中指一节,痰多再掐手背一节。指甲。为筋之余,掐内止吐,掐外止泻。(《按摩经》)
一、掐大指端。大指端即肝记穴,又名皮罢。掐之治吼喘,并治昏迷不醒者。(周于蕃)
一、掐心经。心经在中指第一节,掐之,治咳嗽,发热出汗。(《按摩经》)
一、掐内劳宫。内劳宫即掌心,掐之,亦治发热出汗。(《按摩经》)
一、掐脾土。脾土在大指第一节。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为泻。治饮食不进,瘦弱面黄,四肢无力,肚起青筋(《按摩经》)
一、掐大肠侧。大肠侧在食指二节侧。倒推入虎口,治水泻痢疾,肚腹膨胀。红痢补肾水,白痢推三关。(《按摩经》)
一、掐肺经。肺经在无名指第一节。又掐离宫起至干宫止。当中轻,两头重,治咳嗽化痰,昏迷呕吐。(《按摩经》)
一、掐肾经。肾经在小指第一节。又掐小横纹,退六腑,治大便不通,小便赤色涩滞不利,腹胀气急,人事昏迷。(《按摩经》)
一、掐总筋。总筋在掌后,由总筋掐过天河水,能清心火,治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抽掣。(《按摩经》)
一、掐二扇门。二扇门在中指骨两边空处,掐后以揉法继之。治壮热多汗,并治急惊,口眼歪斜。偏左则右掐揉,偏右则左掐揉,均宜重。(《按摩经》)
一、掐二人上马。穴注上。主和温之性,能补肾,清神, 顺气,苏醒沉 。《按摩经》掐后以揉法继之。(周于蕃)
一、掐外劳宫。外劳宫在掌背中间,与内劳宫相对。能清脏腑热,以及午后潮热,腹见青筋,皆可用。(《按摩经》)掐后以揉法继之。(周于蕃)
一、掐一窝风。一窝风在掌背尽根处。治肚痛,唇白,眼翻白、一哭一死,并除风去热。(《按摩经》)掐后以揉法继之。(周于蕃)
一、掐外间使。外间使,在掌背一窝风、阳池、外关之后,与内间使相对。掐主温和,治吐泻转筋。(周于蕃)
一、掐五指节。五指节在手背指节高纹处。治伤风,被水惊吓,四肢抽掣,面青,并一切惊证。(《按摩经》)掐后以揉法继之,治口眼歪斜,咳嗽风痰。(周于蕃)
一、掐精宁。精宁在手背合谷后,一窝风之上。治痰喘气吼 ,干呕痞积。(《按摩经》)掐后以揉法继之。(周于蕃)
一、掐威灵。威灵在手背二人上马后,一窝风之下。治急惊暴死。掐此处,有声可治,无声难治。(《按摩经》)揉后以揉法继之,并按合谷穴。(周于蕃)
一、掐阳池。阳池在手背一窝风之后。清补肾水,治大小便闭,眼翻白。(《按摩经》)
掐后以揉法继之。治头痛风寒无汗,为表散之法。(周于蕃)
一、掐四横纹。四横纹在阳掌面,二节横纹处。治口眼歪斜,止腹痛,退脏腑热。(《广意》)
一、掐小横纹。小横纹,在四横纹之上,指节横纹处。治口唇破烂,能退热除烦。(《广意》)掐十王。十王在五指甲侧,能退热。(《广意》)
一、掐端正,端正在左者,中指端左侧,掐之止泻。端正在右者,中指端右侧,掐之止吐。《广意》一、掐委中。委中在膝后弯中有纹处,治往前跌闷。(《广意》)
一、掐内庭。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治往后跌闷。(《广意》)
一、掐太冲。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动脉中。治危急之证,舌吐者不治。(《广意》)
一、掐甘载。甘载在掌背合谷后。能救危险,能祛鬼祟。(《广意》)
一、掐大敦。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韭叶许,毛中。屈大指掐之,治鹰爪惊握拳切牙者。(《广意》)
一、掐前承山。前承山在足三里下,与后承山相对。掐之,治惊来急速者(《广意》)
一、掐后承山。后承山在足后跟去地一尺。掐之治气吼,发汗,消痰食痞积。(《广意》)
一、凡掐筋之法,何证何穴,先将主病穴,起手掐三遍,后将诸穴掐三遍,掐后揉之,每日掐三四次,其病自退,不可忽视。(《按摩经》)
一、掐老龙。老龙在男左女右无名指巅。掐之治急惊风,无声者方可治。(《广意》)
一、掐中指甲。医者,以大指入儿中指甲内,着力掐之,治急慢惊。(周于蕃)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