觇神气
《厘正按摩要术》:觇神气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素问》)
形气相得者生。(《素问》)
小儿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稍费人雕琢者寿。(《千金方》)
凡人问寿在神,未有神不足而不夭者。神宜藏不宜露,神宜和不宜滞,神宜清不宜枯,神宜发扬不宜轻佻,神宜安静不宜浮动。(《达摩》)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朱文公)
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精光,面白颅解,此皆难育,虽育不寿。(《小儿直诀》)
凡小儿专爱一人怀抱,见他人则避之,此神怯弱也。(万密斋)
经曰∶气至色不至者生。又曰∶色至气不至者死。谓其有气无色,虽病不凶;有色无气,无病亦亡。(喻嘉言)
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居之耳。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喻嘉言)
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血以养气,气以养神。失睡之人,神有饥色;丧亡之子,神有呆色,气索则神失所养耳。(喻嘉言)
胃之支脉上络于心,才有壅闭,即堵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赵以德)
独语如见鬼状,则心主之神气虚,而病合于少阴也。少阴之神机枢转,时出时入,废则神气昏愦而不识人。(张隐庵)
凡病者,气急不续,则气已散;自汗如雨,气随汗散,大吐大利,气随吐利而散;遗尿、呕血、脱精,气亦随之而散。气者阳也,气散,则由阳而入阴,为将亡之候。(林佩琴)
凡人将死,喉间痰响有声,以为痰涎闭窒而致气尽者误,实则真气已离,痰随气浮而有声也。(林佩琴)
小儿病,神气清明,虽重可救;神气昏愦,病虽轻必有仓促之变。(许宣治)
人之五脏,内蕴精气,上华于面,色固由气而着者,然隐然含于皮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之外者为色,色外而气内,外有迹而内无迹也。(《心法》)注凡病至神明失守而声嘶者,为五脏已夺,主无治。(《大全》)
小儿五体以头为尊,一面惟神可恃。精神明快者吉,精神昏愦者凶。(陈飞霞)
神气为一身之主,神清气爽,神完气足,主清吉。神夺气移,神疲气浊,主夭亡。(惕厉子)
寒则神清,热则神昏。实则神有余,虚则神不足。(惕厉子)
寒盛者气必静,热盛者气必粗。虚则气歉,实则气壮。(惕厉子)
口鼻气粗,疾出疾入者,外感邪有余也。口鼻气微,徐出徐入者,内伤气不足也。(惕厉子)
按∶证有表、里、虚、实、寒、热,在大人且不易辨,小儿尤难。夏禹铸有审苗窍之法,陈飞霞因之。以为脏腑有疾,无可揣度,乃由内而达于外者为苗窍,苗窍者,脏腑之外着也,苗窍有迹可审,而神气乃无迹之迹,尤不可不审。所期思命者善觇神气,内伤外感从此辨,死生亦从此决,方足以称良工。(惕厉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