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环跳(见中风。)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 间。)


尺泽、风市(皆见中风。)


痹者,闭也。风寒湿外受,则经络闭塞,四末失其滋养,手足麻木缓纵,周身酸痛。有因劳伤筋骨而成者,有因坐卧湿地者,有因浸入凉水者,有因冲犯雨雪者,皆宜针灸多次,内常服祛风湿活血脉药酒,痛处常贴膏药。迁连之病,亦有治之不应成废疾者。痹脉沉缓或涩,先宜辨明。


二陈汤(见下痰饮


黄 五物汤 治血痹,并治一切痹症之属虚者。


黄 桂枝 白芍(各三钱) 大枣(四枚) 生姜(四两


水煎服。


外治法 (筋骨之病,总在躯壳,古人多用外治。


《灵枢》治之以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灵枢》用纯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后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并用滓,以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湿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归酒(《种福堂》) 治风寒湿痹。


羌活 桂枝 秦艽 防风 续断 附子(各一钱) 归身 金毛狗脊 虎骨(各一钱五分) 杜仲 晚蚕砂(各二钱) 川芎(八分) 桑枝 生姜(切片,一钱) 大枣(二枚


陈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宝疗痹膏(《种福堂》川乌 草乌 南星 半夏 当归 红花 独活 羌活 大黄 桃仁(各四钱) 山甲 肉桂(各二两) 白芷(五钱) 陀僧 硫黄 松香(一斤) 生姜汁(一碗) 麻油(一斤


上收煎好,加乳香、没药、血竭、胡椒、樟冰、细辛、牙皂末(各二钱)。若加商陆根、凤仙、闹杨花、鲜烟叶、鲜蒜、鲜希 等汁,更妙。


苍术黑豆饮(《种福堂》) 治痹方。


茅山苍术(五斤)


洗净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层,拌苍术一层,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炒锅内熬浓汁,去滓隔汤炖,滴水成珠为度,每膏(一斤)和炼蜜(一斤),白汤调服。


一老人专用此方,寿至八十余,身轻体健,甚于少年。


七制松香膏(《种福堂》) 治湿气第一神方。


松香(三斤)


第一次姜汁煮,第二次葱汁煮,第三次白凤仙汁煮,第四次烧酒煮,第五次闹杨花汁煮,第六次商陆根汁煮,第七次红醋煮。


桐油(三斤) 川乌 草乌 苍术 官桂 干姜 白芥子 蓖麻(以上各四两) 血余(八两


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药枯发消,滴水成珠,滤去滓,入牛皮膏四两烊化,用前制过松香渐渐收之,离火加樟脑一两,好麝香三钱,浓纸摊之,贴患处,神效。


虎骨木通汤(《种福堂》) 治一切麻木痹证,痛风历节。


虎骨 木通各等分煎汤,频频多吃,即愈。


红花白芷防风饮(《种福堂》) 治历节四肢疼痛。


红花 白芷 防风(各五钱) 威灵仙(三钱


酒煎服,取汁,三服全愈。


山甲白薇泽兰饮(《种福堂》) 治箭风(俗名鬼箭打),或头项、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钱,研炒) 白薇(二钱) 泽兰(三钱


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黄敷痛膏(《种福堂》) 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用醋磨硫黄敷之,或用葱白杵烂,炒热熨之。


大意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内经)行痹者.痛无定处.俗名流火.亦曰走注.今呼为鬼箭也.痛痹者.痛有定处.即今之痛风也.着痹者.即今之麻木不仁也.


闭塞不通谓之痹.或痛痒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但痿症不痛.痹症多痛.四肢肌肉不为我用.为异耳.(汇补)


内因


由元精内虚.而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久而成痹.(医鉴)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为脉痹.


以秋遇此为皮痹.以至阴六月遇此为肌痹.以冬遇此为骨痹.各因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也.(经文)


外候


大抵痹之为病.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四肢不仁.在皮则顽不自觉.遇寒则急.遇热则纵.烦满喘呕者.是痹客于肺.烦心上气.嗌干善噫.厥胀满者.是痹客于心.多饮数小便.小腹满如怀妊.夜卧则惊者.是痹客于肝.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是痹客于肾.四肢懈怠.发咳呕沫.上为大塞者.是痹客于脾.(入门)


脾分上下


风湿多侵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湿多侵于下.脚腿木重.足膝疼酸.上下俱得.身如板夹.脚如石坠.(汇补)


痹久成痿


虚之所在.邪必凑之.邪入皮肤血脉.轻者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汇补)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不仁.(内经)


总治


治当辨其所感.注于何部.分其表里.须从偏胜者为主.(大全)风宜疏散.寒宜温经.湿宜清燥.审虚实标本治之.有余则发散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若不痛.但麻痹不仁.与痿同治.(汇补)


分治


治行痹.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参以补血之剂.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散寒为主.


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参以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必读)


治分始末


初起强硬作痛.宜祛风化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则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汇补)


脉法


脉涩而紧为痹.脉大而涩为痹.脉来急为痹.(严氏)


用药


主以四物汤.加羌活、防风、秦艽、红花、姜黄等.风胜.加白芷.湿胜.加苍术、南星.热胜.加黄柏.寒胜.


加独活、肉桂.上体.加桂枝、威灵仙.下体.加牛膝、防己、萆 、木通、黄柏.初起发表.用升阳散湿汤.调理.


用当归拈痛汤.久而元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


按湿热痰火.郁气死血.留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痹.或痛或痒.轻而新者.可以缓治.久而重者.必加川乌、附子.祛逐痰湿.壮气行经.断不可少.大便阻滞.必用大黄.昧者畏其峻利.多致狐疑.不知邪毒流满经络.


非川乌、附子.岂能散结燥热.结滞肠胃.非大黄岂能润燥.要在合宜耳.故筋痹.即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者.防风汤.脉痹.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


客于经络.留而不行.故为 痹.肌肉热极.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升麻汤.肌痹.即湿痹着痹也.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俗名麻木.宜茯苓川芎汤.皮痹者.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宜疏风养血.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宜加减五积散.周痹者.周身俱痛.宜蠲痹汤.


血痹者.邪入阴分.若被风吹.骨弱劳疲汗出.卧则摇动.宜当归汤.支饮者.手足麻痹.臂痛不举.多睡眩冒.


忍尿不便.膝冷成痹.茯苓汤.(汇补)


痹症选方


防风汤(河间) 治风胜为行痹.上下行走掣痛.


防风 当归 赤苓 杏仁(各一钱) 黄芩 秦艽 葛根(各二钱) 羌活(八分) 桂枝 甘草(各五分)


加姜.水煎.入酒半杯服.


茯苓汤 治寒胜为痛痹.肿痛拘挛.无汗.


赤苓(一钱半) 桑皮 防风(各一钱) 官桂(五分) 川芎(一钱二分) 芍药 麻黄(各一钱) 姜 枣茯苓川芎汤 治着痹.四肢重着.流注于经.拘挛浮肿.


即上茯苓汤.加苍术、炙草、大枣.温服.欲出汗.以温粥投之.


升麻汤(河间) 治湿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肤色变.兼治诸风热.


升麻 茯苓 人参 防风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羌活(各一钱) 官桂(三分) 生姜 竹沥五痹汤 治三气客于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


片姜黄 羌活 白术 防己(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症在上下.分食前食后.热服.


茯苓汤 治多饮停蓄.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即二陈汤加枳实、桔梗.


蠲痹汤 治周痹.及手足冷痹.脚腿沉重.背项拘急.


赤芍 当归 黄 姜黄 羌活(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姜枣煎.


当归汤当归(二钱) 赤芍(一钱五分) 独活 防风 赤苓 黄芩 秦艽(各一钱) 甘草(六分) 桂心(三分) 生姜羌活汤 治白虎历节风毒.攻注骨节疼痛.发作不定.


羌活 附子 秦艽 桂心 木香 川芎 当归 牛膝 桃仁 骨碎补 生姜虎骨散 治白虎肢节痛.发则痛不可忍.


虎骨 甘草 全蝎(去毒各五钱) 麝香(一分) 天麻 防风 牛膝 僵蚕 当归 乳香 桂心 白花蛇(酒浸取肉各二两)


每服三钱.豆淋酒下.


续断丸 治风湿流注.四肢浮肿.肌肉麻痹.


当归 续断 萆 (各一两) 川芎(七钱半) 乳香(五钱) 天麻 防风 附子(各一两) 没药(五钱)


蜜丸.温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