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宾谷中丞痢疾
《程杏轩医案》:曾宾谷中丞痢疾
痢疾古名滞下,然此滞字,非单指饮食停滞之谓,言其暑湿内侵,腑气阻遏而为滞耳。
长夏感受暑邪,伏于肠胃,新秋患痢,腹痛后重,赤白稠粘,日夜频次。考古贤治痢,不外通涩两法。大都初痢宜通,久痢宜涩。夫暑湿邪热,客于营卫则生疮疖,入于肠胃则为泻痢。痢之红白,如疖之脓血,脓血不净疖不收,红白不净痢不止。证在初起,治贵乎通。经曰∶通因通用。然此通字,亦非专指攻下之谓,言其气机流行而无壅滞,乃为通耳。丹溪以河间发明滞下证治,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实盲者之日月,聋者之雷霆。特其方法,每用芩连槟枳,苦寒攻伐,藜藿洵属合宜,膏粱恐难胜任。敝郡汪氏蕴谷书称,痢疾即时疫,浊邪中下,名曰滞。亦杂气之所乘,故多传染于人。其自定黄金汤一方,药虽平淡无奇,然于逐邪解毒之义,颇为切当。谷食不减,胃气尚强,约期二候,可以奏功。
安波按∶黄金汤者,用黄土、金银花、扁豆肉、扁豆花、茯苓、谷芽、黑豆、甘草、生白芍、五谷虫、生姜也。余治噤口痢甚效,已验之数人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