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百春兄令婶半产崩晕寒热似疟
《程杏轩医案》:朱百春兄令婶半产崩晕寒热似疟
质亏,生育多胎,此番重身三月,又复半产,气随血脱,昏晕频发,幸赖独参汤挽回。
日来热发不退,时时怯寒,舌白,喜饮热汤,头痛形倦,脉急无力,合参脉证,明是气血两虚,即有外邪,投鼠忌器。丹溪云∶产后当以大补气血为主,他证从末治之。仿甘温除大热之旨。下午复诊,脉象仿佛,早间服药,安眠片时,顷复寒热交作,此属阴阳两虚,正气不胜,非疟证也。原方更进一渣,明日再议。两进甘温,昨午寒后热甚,扶掖下床,小溲遗出,直至半夜,热始渐缓。切恐今午寒热复来,撑持不住,揣其寒热之故,非阴阳两亏,即正虚邪陷,当此危迫,不问有邪无邪,一意扶元固本。盖辅正即所以祛邪也。本草谓人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古人治气随血脱之候,悉仗参力斡旋,昨药分两固虽加重,惜乏参力,故难奏效耳。昨午寒热仍来,神形益倦,二更后热势渐平,然起床劳顿,即作昏晕,顷进诊间,晕又复发,连服温补大剂,尚未见功,即云寒热由于外因,睹此野狼狈情形,焉可再从标治。
仍守原制,佐以河车,亟挽真元。医当医人,不当医病。昨夕昏晕频作,顷诊右脉虚要,左犹带数,体倦无力,气怯懒言,虚象无疑。病缘质亏半产,加之寒热纠缠,波涛汹涌。现下热退神清,固见小效,奈病来势暴,大厦摇摇,前议补元归脾,更从养营进步。两日未诊,脉象依然,在前发热之际,脉由热搏而数,今外热既退,理当和缓,何至数犹未平。口不干渴,并无火象。无非产时血去过多,营阴受亏,脉乃血派,是以急数不平耳,但诸药皆是草木根 ,人身真元耗伤,仓卒焉能挽转。参力既艰,他策又无可画,前方减去辛温,稍佐柔和之品。产后崩晕,血气大亏,阴阳枢纽不固,见出种种疲惫之候,赖诸温补药饵,竭力挽回。寒热已除,胃安谷纳,无如事多磨折,臀生疡毒。痛楚不安,疡甫溃脓,痛势稍定,又加时感湿邪,腹痛便泻,节外生枝。暂与香砂六君,俟其痛泻愈后,仍须峻补真元,冀图恢复。
安波按∶先生方必中肯,剂不虚投。但此妇真元已败,冥游已近,不过聊尽人事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