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支气管扩张
常××,女,22岁。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学员。
【病史】患者五岁出麻疹时,曾合并肺炎。其后常吐浓痰,并转为咳血。1970年,经北京几家医院会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先后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治疗,咳血基本控制,但经常头痛,时发高烧。医院多次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属未接受。病情逐渐加重,终于不能坚持学习,从某军医学校休学。1978年5月2日来诊,按太阳证温病论治,两月余基本治愈。
【初诊】头昏头痛,身热而不恶寒;手心灼热,汗出,心烦,渴喜凉饮。咳嗽,频频吐大量浓黄稠痰,便秘,睡眠不安。面红亮,双颧有明显黑斑,唇绛红,舌质鲜红,苔黄厚腻而紧密,脉洪数。此系温病伏邪为外感所触发,并上犯肺经所致。法宜宣肺泄热,降逆止咳。以麻杏石甘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24克 石膏60克 甘草18克 葶苈子10克 川贝15克
【辨证】《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仲景在此提出不恶寒而渴,与恶寒而不渴,作为辨别温病与伤寒之标志。本例患者,虽身热头痛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而渴,故当属温病。因伤寒传变化热,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虽病在表而热邪伤津,故渴。同时伤寒为寒邪,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为阳邪,故发热而不恶寒。此例温病,邪热壅肺,病根已深,肺失宣降,故咳甚,吐浓痰;蕴热日久,必伤血络而致咳血。参之舌象,舌质鲜红,苔黄厚腻而紧密,亦与上述印证相符;而两颧属肺,湿积于肺,日久不得宣化,内聚成痰,外现于面,故形成两颧黑斑也。据此,立法处方,服药十剂,咳嗽与浓痰减,手心灼热,头痛心烦,睡眠不宁等均有好转,面红亮亦稍退。
【二诊】痰、咳、烦、热等虽有好转,但舌质仍鲜红,苔黄少津,便秘,时有发热,此郁热虽衰而津液未复。宜守原法,兼顾生津润燥以养阴。以麻杏石甘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8克 石膏60克 竹叶10克 麦冬12克 甘草3克 桑皮15克 川贝15克 黄芩10克 知母12克 荷叶12克 三剂
服三剂后,发热、便秘、头昏、咳吐浓痰等显著好转。原方损益又服十剂。
【三诊】舌质红、苔白润,偶尔尚吐稠痰。上述诸证悉减,两颧黑斑基本消退,病已显著好转。为祛多年余邪,宜养阴清肺,以善其后。自拟养阴清肺汤主之。
处方
桑皮12克 杏仁12克 川贝10克 橘红10克 麦冬12克 白芍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甘草3克
1979年2月25日追访患者,其家长告之,患者已于1978年秋复学,情况一直很好。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支气管扩张
付某某,女,43岁
【初诊】
喘咳经常发作,晨起咯痰甚多,痰中带血。病已10年。经某医院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近一月来咳嗽不止,动即作喘,咳吐大量白痰,痰中带血,有时吐出鲜血盈口。脉象弦滑数,右寸脉大,接之空豁,舌红苔白浮黄。热郁在肺,络脉受伤,肃降肺气以止其咳,凉血清营以止其血。
旋复花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川贝母10克,前胡6克,百部6克,茜草10克孙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黛蛤散6克(包煎),七剂
【二诊】
药后咳嗽渐减,吐血未止,咯痰仍多,再以肃降化痰方法,兼以止血。
旋复花10克,批杷叶10克,杏仁10克,浙川贝母各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茜草10克,生地榆10克,小蓟10克,黛蛤散6克(包煎),茅芦根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七付
【三诊】
咯血渐减而未全止,咳嗽时作,吐痰色白,舌红苔白,脉数而虚,气火上炎之势渐平,仍以再法进退。
旋复花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川浙贝母各10克,桑自皮10克,地骨皮10克,茜草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
【四诊】
咳血已止。再以肃肺方法。
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川浙贝母各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百部10克,焦三仙各10克,山药10克,香稻芽10克,七付
药后诸症已愈,纳食增加,嘱其慎起居,多锻炼,增强体质,以防复发。
【按】: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云:“宜降气不且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赵师此案治法即以宣肺降气止咳化痰为主,兼以凉血化瘀止血。用药看似平淡,实际效果甚好。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