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 《本草纲目》:夏枯草
- 《本草备要》:夏枯草
- 《本草便读》:夏枯草
- 《本草乘雅半偈》:夏枯草
- 《本草崇原》:夏枯草
- 《本草从新》:夏枯草
- 《本草分经》:夏枯草
- 《本草撮要》:夏枯草
- 《本草经集注》:夏枯草
- 《本草经解》:夏枯草
- 《本草蒙筌》:夏枯草
- 《本草求真》:夏枯草
- 《本草思辨录》:夏枯草
- 《本草图经》:夏枯草
- 《本草衍义》:夏枯草
- 《本草择要纲目》:夏枯草
- 《本经逢原》:夏枯草
- 《得配本草》:夏枯草
- 《顾松园医镜》:夏枯草
- 《冯氏锦囊秘录》:夏枯草
- 《雷公炮制药性解》:夏枯草
- 《名医别录》:夏枯草
- 《千金翼方》:夏枯草
- 《外科全生集》:夏枯草
- 《医学入门》:夏枯草
- 《神农本草经》:夏枯草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夏枯草
- 《新修本草》:夏枯草
- 《药笼小品》:夏枯草
- 《药性切用》:夏枯草
- 《玉楸药解》:夏枯草
- 《证类本草》:夏枯草
《本草纲目》:夏枯草
「释名」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本草备要》:夏枯草
补阳,散结,消瘿
辛苦微寒,气禀纯阳。补肝血,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
治瘿 湿痹,目珠夜痛(楼全善曰∶目珠连目本,即目系也。夜痛及点苦寒药更甚者,夜与寒皆阴也,夏枯气禀纯阳;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和阴也。按目白珠属阳,故昼痛,点苦寒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反剧)。
冬至生,夏至枯,故名,用茎叶。
《本草便读》:夏枯草
夏枯草(图缺)
虽禀纯阳之气.味仍辛苦而寒.独走厥阴.能解肝家郁火.功专散结.堪医瘰 疮疡.(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然各家皆言其苦寒.散结气.治瘰.惟朱丹溪言其能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想此草得春气最多.或可为助耳.观此草得阳气而生.得阴气而死.似乎禀纯阳之性.故虽属阴寒.而阴中仍含阳气.且皆取用其花.有春木发陈条达之意.虽苦寒而不遏耳.)
《本草乘雅半偈》:夏枯草
(本经下品)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核】曰∶出蜀郡川谷,所在亦有,生平泽原野间。冬至后生苗,渐高至一二尺许,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边有细齿而背白。三、四月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碎花,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一穗四子。五月便枯,宜四月收采。土瓜为之使。
伏汞砂。
【 】曰∶冬至生,夏至枯,具三阳之正体,寒水之正化,故从内达外,自下彻上,以去寒热气结,及合湿成痹也。瘰 曰寒热病。经云∶瘰 者,皆鼠 寒热毒瓦斯,留于脉而不去也。其本在于脏,其末出于颈腋之间,浮于脉中而未内,与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治之奈何?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决其死生,反其目视之,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者,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若瘿则但浮于脉,症则但着于脏,脚肿唯下,头疮唯上,虽非本末,统名寒热病也。
楼全善用治目珠疼,简要济众方用治目睛痛,此得灵枢意旨。有赤脉贯瞳子者相宜,否则涉寒,非对待法也。
(具寒水之正化,可从在内之脏本;具三阳之正体,可从在外脉中之支末。瘰 曰寒热病者,以本于脏,其末出于颈腋之间,内外相从,故名寒热,言针法也。)
(浮脉着脏,唯上唯下,尽寒热之变。)
《本草崇原》:夏枯草
气味苦辛寒,无毒。主治寒热,瘰 鼠 ,颈疮,破症瘕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颈,旧作头,讹,今改正。)
(夏枯草《本经》名夕句,又名乃东,处处原野平泽间甚多,冬至后生苗,叶对节生,似旋复花叶,而有细齿,背白,苗高一二尺许,其茎微方,三四月茎端作穗,长一二寸,开花淡紫色,似丹参花,结子每一萼中有细子四粒,夏至后即枯。)
夏枯草禀金水之气,故气味苦辛寒,无毒。主治寒热,瘰 鼠 ,颈疮者,禀水气而上清其火热也。破症瘕瘿结气者,禀金气而内削其坚积也。脚肿乃水气不行于上,湿痹乃水气不布于外。夏枯草感一阳而生,能使水气上行环转,故治香港脚湿痹,而且轻身。
《本草从新》:夏枯草
散结、消瘿、明目.
辛苦微寒.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治瘰 鼠 .瘿瘤症坚.乳痈乳岩.目珠夜痛.(
《本草分经》:夏枯草
辛苦微寒,散肝经之郁火,解内热散结气消瘿,治目珠夜痛,久服伤胃。
《本草撮要》:夏枯草
味苦辛.入足厥阴经.功专治头疮瘰 .得香附、甘草治目珠疼痛.得香附、贝母治马刀.独用治目珠夜痛.
《本草经集注》:夏枯草
味苦、辛,寒,无毒。主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一名燕面。生蜀郡川谷,四月采。(土瓜为之使。)(《大观》卷十一,《政和》二八三页)
《本草经解》:夏枯草
气寒.味苦辛.无毒.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夏枯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膀胱寒水经.味苦辛无毒.得地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遇火令而枯.禀金水之气独全.水制火.金平木.故专主少阳相火.风木胆经之症.气味轻清.少阳也.太阳主表.表邪外入.则太阳有病.而恶寒发热矣.其主之者.味辛可以散表寒.味苦可以清热也.瘰 鼠 .皆少阳胆经风热之毒.夏枯草禀金水之气味.所以专入少阳.解风热之毒也.头乃太阳行经之地.膀胱湿热则生头疮.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积聚而有形可征谓之症.乃湿热结气也.味辛可以散结.味苦可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瘿亦少阳之症.其主之者.以夏枯草专治少阳之症.而辛散之功也.湿邪伤下.脚肿湿痹.无非湿也.苦能燥湿.所以主之.且入肺与膀胱.而有祛湿之力.湿胜则身重.既有祛湿之功.所以能轻身也.
【制方】
夏枯草末.治血崩不止.及赤白带下.夏枯草可代柴胡升发.可代甘菊清肝.同白茯、白术、黄柏.治湿热.同连翘、金银花、贝母、元参、薄荷、花粉、紫背天葵、甘草.治瘰 有功效.用数两煎汤.煮甘菊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白芨、白蔹、甘草、生地、白芷、半枝莲.消一切肿毒甚神.
《本草蒙筌》:夏枯草
味苦、辛,气寒。无毒。旷野平原,随处俱有。叶类旋覆,花似丹参。冬至后发生,夏至时枯瘁,故谓夏枯草也。四月收采,洗净阴干。凡用拯 ,王瓜为使。破症坚 瘤结气,散瘰 鼠 头疮。寒热堪驱,湿痹兼却。
(谟)按∶夏枯草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枯,故逢夏至梗枯也。丹溪有言∶善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能治肝虚目疼、冷泪不止、羞明怕日、久视昏花。用夏枯草五钱、香附子一两,研细为散,茶调下咽,服之诚有神功。惜乎!《本经》未之及也。
《本草求真》:夏枯草
(隰草)散阴中结热
夏枯草(专入肝)。辛苦微寒。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治一切瘿 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汪昂曰。按目珠属阳。故书痛点苦寒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反剧。时珍曰。一男子至夜。目珠疼连眉棱骨痛及头半边肿痛。用黄连膏点之反甚。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月余。以夏枯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清调服。下咽则疼减半。至四五服。良愈矣!)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乎?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症。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力耳。若属内火。治不宜用。又药何以枯名。以其冬生而夏枯也。茎叶同用。
《本草思辨录》:夏枯草
夏枯草或谓禀纯阳之气,或谓禀纯阴之性。以刘潜江阴在下能生阳,阳在上能化阴之说衡之,似乎刘说为长。但人身之阴阳,犹天地之阴阳,刘所谓阴在下阳在上者,自指阴始生阳极盛而言,阳之生阴之化,亦必指夏枯草而言。不知一阴生于下而草枯矣,何阳生之有。
一阴生于下而草枯,其所感者在下之阴,非在上之阳,又何得谓阳在上而化阴。其理似精非精,仍不得据此为准。窃谓夏枯草生于一阳始生之时,当为阴退阳进、阴中透阳之物。迨交夏至,阴进而上,则阳退而下,此草透阳之生意亦即至此而尽,恶得不枯。娄全善因其治目珠夜痛,点苦寒药不效之证,遂反揣之以为禀纯阳之气。夫目珠夜痛,为阴中阳结之证。夏枯草若气禀纯阳,其于阴中之阳,必锄 而难入;惟其为阴中透阳之物,以治阴中阳结之证,乃得如饥食渴饮,适偿其欲。就是思之,尚有毫厘未合否耶。至洄溪谓性禀纯阴,故一交盛阳,阴气将尽,即成熟枯槁。竟以夏至阴生之时,为阴气之将尽,疏失至此,尤令人不解矣。
《本草图经》:夏枯草
夏枯草(图缺),生蜀郡川谷,今河东、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后生,叶似旋复;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采。
《本草衍义》:夏枯草
今又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瘁。春开白花,中夏结子,遂枯。古方九烧灰,合紧面药。初生嫩时作菜食之,须浸洗,淘去苦水,治瘰 鼠漏。
《本草择要纲目》:夏枯草
【气味】
苦辛寒无毒.补养厥阴血脉之药.
【主治】
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瘕.散瘿结气.脚肿湿痹.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
《本经逢原》:夏枯草
苦辛温,无毒。
《本经》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发明 夏枯草,《本经》专治寒热瘰 ,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以辛能散结,苦能除热,而症结瘿气散矣。言轻身者,脚肿湿痹愈,而无重着之患也。佐以香附、甘草,治目珠疼夜甚者,以其禀纯阳之气,而散阴中结滞之热也。又能解内热,缓肝火,从治之法,并治痘后余毒,及肝热目赤者效。久服亦防伤胃,以善走厥阴助肝木之气耳。
《得配本草》:夏枯草
土瓜为之使。伏汞砂。
微辛、微苦,气寒。入足厥阴经气分。解阴中郁结之热,通血脉凝滞之气。合香附、贝母,治头疮瘰 。调茶清、香附、甘草,治目珠热痛。
土瓜水浸,焙燥用。治目痛,沙糖水浸,焙干用。气虚者禁用。
《顾松园医镜》:夏枯草
〔辛苦寒,入肝经。〕治目痛羞明,〔有补养肝血除热之功。〕消瘰 痈毒。〔辛能散结,苦寒能下泄除热。〕久用亦伤胃气。。
《冯氏锦囊秘录》:夏枯草
禀纯阳之气,故冬至生,夏至枯也。且得金水之气,故味苦辛,性微寒,无毒。入足厥阴、少阳经。辛能散结,苦能泄热。故治一切寒热瘰 ,破 坚瘿乳痈乳岩及火郁目珠痈极怕日羞明之要药。茎端作穗,开淡紫花,采阴干用之。
夏枯草,味辛苦而性微寒,散结气而解内热,补肝血缓肝火,破 坚瘿瘤,散瘰鼠,寒热并治,湿痹兼却,更治目珠疼痛,至夜则甚者如神,此草禀纯阳之性,夏至后得阴气即枯,所以治厥阴火郁之目疾,及郁怒所成乳岩乳痈,并一切痈肿也。(目白珠属阳,故昼痛,点苦寒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反剧。夏枯草,气禀纯阳,补厥阴血脉,故治夜痛如神,以纯汤之气,而胜浊阴,且散厥阴郁火耳。
《雷公炮制药性解》:夏枯草
味苦辛,性寒无毒,入肝经。主瘰?瘿瘤,湿脾脚肿,肝虚目痛,冷泪羞明,散血破症,生肌解毒,土瓜为使。
按∶夏枯草三四月开花,是时正厥阴风木主令,其为肝经之药明矣。丹溪曰∶夏至即枯者,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也。
《名医别录》:夏枯草
无毒.一名燕面.生蜀郡.四月采.(土瓜为之使.)
《本经》原文∶夏枯草,味苦、辛,寒.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
《千金翼方》:夏枯草
味苦辛,寒,无毒。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一名燕面。生蜀郡川谷,四月采。
《外科全生集》:夏枯草
性寒,以治瘰 ,从无一效,久服则成 痨。
《医学入门》:夏枯草
夏枯草味苦辛寒,鼠 头疮瘿结团,明目破 除香港脚,能消湿痹又滋肝。
月令云∶靡草死,得金气而生,至夏火盛而死,火克金之义也。无毒,主寒热鼠 、瘰 、头疮,散瘿结气,破 瘕,除香港脚湿痹。兼治肝虚睛疼、冷泪羞明,入香附子一倍为末,茶清下一钱,效。丹溪云∶有补养血脉之功,久服轻身长年。四月采,阴干。王瓜为使。
《神农本草经》:夏枯草
味苦辛、寒。
热瘰疬,鼠瘘,头创,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燕面,生蜀郡,四月采。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夏枯草
味苦辛寒。主寒热,瘰 ,鼠 头疮,火气所发。破症散瘿结气,火气所结。嘴肿湿痹,湿热之在下者。轻身。湿火退则身健也。
此以物禀之气候为治,又一义也。凡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惟此草至夏而枯。盖其性禀纯阴,得少阳之气勃然兴发,一交盛阳,阴气将尽,即成熟枯槁。故凡盛阳留结之病,用此为治,亦即枯灭,此天地感应之妙理也。凡药之以时候荣枯为治者,俱可类推。
《新修本草》:夏枯草
味苦、辛,寒,无毒。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一名夕句,一名乃东,一名燕面。生蜀郡川谷,四月采。
土瓜为之使,〔谨案〕此草,生平泽,叶似旋复,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处处有之。
《药笼小品》:夏枯草
苦寒。
散肝经郁火。
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目珠夜痛,此皆肝火为患也。
久服亦伤胃。
《药性切用》:夏枯草
辛苦微寒,入厥阴而缓肝解热,散结消瘿。久服,亦能伤胃。
《玉楸药解》:夏枯草
味苦,辛,气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凉营泻热,散肿消坚,治瘰疬瘿瘤、扑伤、血崩带下、白点汗斑诸证。
鲜者熬膏佳。
《证类本草》:夏枯草
(夏枯草_图缺)
味苦、辛,寒、无毒。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一名燕面。生蜀郡川谷。四月采。(土瓜为之使。)
唐本注云∶此草生平泽。叶似旋复,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
图经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今河东、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后生,叶似旋复。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采。
简要济众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补肝散∶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候服。
衍义曰∶夏枯草,今又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瘁。春开白花,中夏结子,遂枯。
古方九烧灰,合紧面药。初生嫩时,作菜食之,须浸洗,淘去苦水,治瘰 鼠漏。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