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
《本草经解》:小便
气寒.味咸.无毒.疗寒热头痛温气.童男者尤良.小便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咸无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降.阴也.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行身之表.而为外藩者也.感天燥火之温气.入寒水之经.则寒热头痛矣.小便咸寒下降.所以可清燥火之邪也.童男者秽气少.故尤良也.
【制方】
小便同白芍、甘草、丹皮、白茯、山茱萸、北味.治吐血不止. 同人参、附子、肉桂.治阴盛格阳. 同豆豉.治头痛至极.
《全生指迷方》:小便
附大便
论曰∶小肠为受盛之腑,传导水液,若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 ,由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小肠热,则渗于脬中,脬辟而系转,诊心脉大而牢,用 叶散,或石苇汤主之。
叶散
裹茶 叶(一两,烧灰) 滑石(半两,研)
上为细末,沸汤浸服。或小便暴不通,点好茶一杯,入生油三两,点饮之。
石苇汤
石苇(去毛,锉) 车前子(锉,车前叶亦可,等分)
上浓煮汁饮之。若腹胀,溺溲不得,好卧屈膝,阴缩肿,此厥阴之厥,加赤茯苓、黄芩分两如前。
若卒暴小便不通,脐腹膨急,气上冲心,闷绝欲死,由忍尿劳役,或从惊恐,气无所伸乘并膀胱,气冲脬系不正。诊其脉,右手急大,葱白汤
葱白汤
橘皮(洗,三两,切) 葵子(一两) 葱白(三茎,切)
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固脬丸
茴香(炒,一两) 桑螵蛸(炒,半两) 菟丝子(拣净,酒浸一宿,乘润捣烂,焙干,二两) 戎盐(炒一分)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若小便纯血,血下则凝,亦无痛处, 短气,由阳气不固,阴无所守,五液注下脉散涩欲绝而身冷者死,苁蓉丸主之。
苁蓉丸 史载之《指南方》∶治虚劳溺血,加桑螵蛸半两,炙焦,酒糊为丸,盐汤下。
菟丝子(拣净,酒浸一宿,乘润捣烂,再焙) 肉苁蓉(洗,切,焙) 鹿茸(去毛,截片酥炙) 干地黄(等分)
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若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如大便不通者,津液燥也。慎无以烈药,宜紫苏丸主之
紫苏丸
紫苏子(去皮,研) 橘皮(洗,各二两) 知母(一两)
上为末,用生姜汁调成稀膏,于重汤上煮,不住手搅,候可,丸如梧桐子大。蜜汤下三十粒。
《医述》:小便
凡泻痢之证,小水必多不利,或多黄赤,此其寒热虚实,不可不察。凡因于热者,必其热赤之甚,或多涩痛,或见鲜血;然必上下皆有热证,方是真热,此宜清凉治之。若非真热,则或以中寒而逼阳于下者有之;或以亡阳而水亏色变者有之;或以下焦阳气不暖而水无以化者有之;或以妄用渗利而逼干汁者亦有之。但察其三焦无火,则虽黄虽涩,总皆亡阴亡液,不得通以热论,速当培补真阴,乃为良法。(张景岳)
《医述》:小便
经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督脉起于小腹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生病癃、痔、遗溺。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
○脾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素问》)
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灵枢》)
哲言
小便秘∶小水全不出,少腹满,膀胱燥也。小便少∶小水出而不多,津液少也。小便难∶小水点滴难出,茎中不痛。小便淋沥∶小水点滴而淋沥,或痛。(《医阶辨证》)
闭者,小便不出,塞而不通是也;癃者,罢弱而气不充,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是也。闭是急病,癃是缓病。遗溺者,睡梦中溺出,醒后方知是也;不禁者,日夜无度,频频而溺是也。(《赤水玄珠》)
小便热则不通,冷则不禁。热甚者闭而绝无,热微者难而仅有。(《仁斋直指》)
有心肾不交,阴阳不通而内关外格者;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脾经湿热,清气郁滞而浊气不降者;有痰涎阻结,气道不通者;有久病汗多,津液枯耗者;有肝经恚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证治汇补》)
不能小便一证,非寒结膀胱,即热逼膀胱,辨证全在少腹;如不能便而痛者为热,不痛者为寒。(《己任编》)
小肠有气,小便胀;小肠有血,小便涩;小肠有热,小便痛。俱禁用补药,盖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医统》)
膀胱虽曰津液之腑,至于受盛津液,则又有脬而居膀胱之中焉。故《内经》曰∶脬移热于膀胱。(《灵枢》)
曰∶膀胱之脬薄以濡。《类纂》曰∶膀胱者,脬之室也。夫脬之居于膀胱,有上口无下口,津液既盛于脬,无由自出,必因气化而后渐渍浸润于脬外,积于脬下之空处,遂为尿,以出于前阴也。若曰脬下无空处,则人尿急时,至厕安能即出?惟积滞脬下之空处,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则至厕即出矣。(李东垣)
气为水母,必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溺始出,是水道固藉无形之气化,不专责有形之州都矣。然水者阴也,气者阳也,气为阳之根源,而火为阳之征兆,所以气有余便成壮火而为邪热。壮火上行三焦,则伤太阳之气;邪热下入膀胱,则涸州都之津。火胜则水亏,理固然也。夫五脏之水火皆生于气,故少火生气,而气即为水,水精四布,下输膀胱,源清则流洁矣。如壮火食气,则化源无藉,乃成癃闭、淋涩、膏淋、豆汁、砂石、脓血,而水道为之不利矣。总由化源之不清,非关决渎之失职,若以八正、舟车、禹功、浚川等剂治之,五脏之阴虚,太阳之气化绝矣。(柯韵伯)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出焉。又曰∶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盖人身所化之物,惟溺为多,以其为湿蒸之气酝酿而成。若大肠所出,则物之渣滓耳,非所化也。若肾之精,肝之泪,肺之涕,心之汗,则又各乘所感而出,非气化所出者也。是以化物独属膀胱之溺。余常深察之,膀胱一脏,不独化和气为物而溺出,亦化病气为物而溺出之。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人之一身,能泄病气,无如膀胱也。
膀胱之水泄,则脾土实,脾土实,则肺金清而心火降,百骸自理矣。是故养生则以实脾为枢,治病则疏膀胱为枢。
《医学见能》:小便
[总诀]三焦决渎为出路,肺主通调脾转布。但治小肠与膀胱,世人那得知其故。
小便赤短,别无外证内伤者,小肠经火气也。宜加味导赤散。
生地(三钱) 木通(二钱) 草梢(一钱) 竹叶(一钱) 滑石(二钱) 山栀(三钱) 黄芩(三钱)
歌曰∶小便缘何见赤黄,木通甘草地芩详。
山栀竹叶同锅煮,滑石煎汤病即康。
(伯未按∶以银花、生地及通天草代饮,轻者亦能已。)
小便白浊,甚则尽如米饮者∶脾经之湿气也。宜萆 厘清饮。
萆 (一钱) 菖蒲(二钱) 甘草(一钱) 益智(二钱) 乌药(三钱) 神曲(一钱) 青盐(五分)
歌曰∶脾经湿气犯膀胱,小便虽通浊似浆。
萆 菖蒲盐曲共,草梢乌药智仁匡。
(伯未按∶宜少食油类。)
小便短涩,每溺则涩而痛者,膀胱之热淋也。宜车前五淋散。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赤苓(三钱) 栀仁(三钱) 甘草(一钱) 灯心(三分) 车前子(二钱)
歌曰∶热结膀胱用五淋,茎中痛涩芍归寻。
车前甘草山栀共,赤茯苓加灯草心。
小便不通,点滴俱不能出者,膀胱之热结也。宜滋肾通关丸。
黄柏(三钱) 知母(三钱) 安桂(三分)
歌曰∶膀胱热结便殊艰,知柏滋阴岂等闲。
安桂少加为反佐,蜜丸汤下号通关。
小便带血,或兼茎中割痛者,热动胞中血也。宜加味五苓散。
当归(三钱) 赤芍(二钱) 甘草(一钱) 牛膝(一钱) 郁金(一钱) 生地(三钱) 胆草(一钱) 白芍(三钱) 栀仁(二钱) 灯心(五分) 桃仁(三钱) 木通(一钱) 车前子(一钱) 麝香(三厘)
歌曰∶小便缘何带血丝,桃归二芍郁金施。
地前通胆栀和麝,牛膝灯心甘草随。
(伯未按∶生地汁、茅根汁和服,亦有效。)
小便不通,诸药俱不效验者,气道迫塞故也。宜通气麻杏汤。
麻黄(七分)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
歌曰∶小便难通治法穷,麻黄甘杏奏奇功。
只缘气道多坚阻,透达元阳水自融。
(伯未按∶当予导尿。)
小便过多,以及遗溺不禁者,膀胱与肾寒也。宜附子温肾丸。
附子(二钱) 安桂(一钱) 熟地(三钱) 山萸(三钱) 白术(三钱) 青盐(五分)
歌曰∶小便嫌多肾要温,山萸桂附术盐吞。
加来熟地兼滋补,遗溺方须究本原。
(伯未按∶初期可买缩泉丸,吞服三钱。)
《温疫论》:小便
热到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于气分,小便胶浊;干于血分,溺血蓄血;留邪欲出,小便数急;膀胱不约,小便自遗;膀胱热结,小便闭塞。
热到膀胱者,其邪在胃,胃热灼于下焦,在膀胱但有热而无邪,惟令小便赤色而已,其治在胃。
邪到膀胱者,乃疫邪分布下焦,膀胱实有之邪,不一于热也,从胃家来,治在胃,兼治膀胱。若纯治膀胱,胃气乘势捅入膀胱,非其治也。若肠胃无邪,独小便急数,或白膏如马遗,其治在膀胱,宜猪苓汤。
猪苓汤 邪干气分者宜之。
猪苓(二钱) 泽泻(一钱) 滑石(五分) 甘草(八分) 木通(一钱) 车前(二钱)
灯心煎服。
桃仁汤 邪干血分者宜之。
桃仁(三钱,研如泥) 丹皮(一钱) 当归(一钱) 赤芍(一钱) 阿胶(二钱) 滑石(二钱)
照常煎服。小腹痛,按之硬痛,小便自调,有蓄血也,加大黄三钱,甚则抵当汤。药分三等,随其病之轻重而施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