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
- 《本草纲目》:仙茅
- 《本草备要》:仙茅
- 《本草便读》:仙茅
- 《本草乘雅半偈》:仙茅
- 《本草从新》:仙茅
- 《本草分经》:仙茅
- 《本草撮要》:仙茅
- 《本草蒙筌》:仙茅
- 《本草求真》:仙茅
- 《本草图经》:仙茅
- 《本草择要纲目》:仙茅
- 《本经逢原》:仙茅
- 《得配本草》:仙茅
- 《滇南本草》:仙茅
- 《冯氏锦囊秘录》:仙茅
- 《海药本草》:仙茅
- 《雷公炮制药性解》:仙茅
- 《雷公炮炙论》:仙茅
- 《医学入门》:仙茅
- 《药鉴》:仙茅
- 《药笼小品》:仙茅
- 《药性切用》:仙茅
- 《玉楸药解》:仙茅
- 《证类本草》:仙茅
《本草纲目》:仙茅
「释名」亦名独茅、茅爪子、婆罗门参。
「气味」(根)辛、温、有毒。
「主治」
阳痿精寒,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古方中有“仙茅丸”,能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须发。其配方及服法如下: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锉,阴干。另用苍术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干。取这样制过的仙茅、苍术各一斤,与枸杞子一斤,车前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一起研细,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本草备要》:仙茅
燥,补肾命
辛热有小毒。助命火,益阳道,明耳目,补虚劳。
治失溺无子,心腹冷气不能食(温胃),腰脚冷痹不能行(暧筋骨)。相火盛者忌服。
叶如茅而略阔,根如小指,黄白多涎。竹刀去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用。忌铁(唐,婆罗门始进此方,当时盛传,服之多效。照前制,阴干,蜜丸,酒服。禁牛乳、牛肉。许真君书曰∶甘能养肉,苦能养气,咸能养骨,酸能养筋,滑能养肤,和苦酒服之必效)。
《本草便读》:仙茅
仙茅(图缺)
补肾壮阳除痼冷.味辛蠲痹理风邪.(仙茅其叶如茅.羊食之遍体化筋.人食此羊.大能温补精血.可见仙茅之功.补命门.助阳道.其力颇雄.然毕竟辛温有毒之品.用以搜除下焦风痹痼冷则可.欲服之补阳添精则不可也.仙茅之热毒.能助下焦淫火.伤阴涸液.致发痈疽消渴强中之患.与桂附之补火益下.其性虽同.但一得其正.一得其偏耳.)
《本草乘雅半偈》:仙茅
(宋开宝)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主心腹冷气,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耳目聪明。
【核】曰∶生西域,及大庾岭、川蜀、两浙亦有。叶青如茅而软,略阔于茅,面有纵纹,似初生棕榈状。夏抽劲茎,秋高尺许,冬至尽枯,春初乃生也。三四月开花深黄色,似卮子瓣,不结实。根独竖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细肉 相附,外皮稍粗褐,内肉只黄白。二八月采根,曝干。衡山者花翠碧,结黑子;亦有白花似卮子者。修事,东流水洗刮去皮,槐砧上以铜刀切作豆粒大,乌大豆水中浸一宿,醇酒拌挹,蒸之,从巳至亥,曝晒用。勿犯铁,及牛乳,恐班人发也。
【 】曰∶仙茅阳草,足厥阴中治,足阳明气化药也。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厥阴之中,相火治之。设阳明标虚,厥阴中失者,则宗筋纵,挛痹不能行,及心腹冷气,腰脚风冷,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矣。仙茅主益阳道,润宗筋、刺骨而利关机,为力甚易。阴平阳秘人,久服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耳目聪明,通神强记,诚驻形久视所必需物耳。倘壮火炽然,少火食气者,不堪 服。以功齐雄附,而雄附但起贞下之元,此更长淫业之
《本草从新》:仙茅
燥、补肾命.
辛热.助命火.益阳道.明耳目.补虚劳.治失溺无子.心腹冷气不能食.(温胃.)腰脚冷痹不能行.(暖筋骨.)专于补火.唯精寒者宜之.(唐婆罗门始进此方、当时盛传服之多效、如法制、阴干蜜丸、酒服、禁食牛乳牛肉、许真君书云∶甘能养肉、辛能养节、苦能养气、咸能养骨、酸能养筋、滑能养肤、和苦酒服之、必效也.)火炽者.有偏绝之虞.叶如茅而略阔.根如小指.黄白多涎.竹刀去皮切.糯米泔浸一宿.去赤汁.则毒出.忌铁.
《本草分经》:仙茅
辛热,助命火益阳道,明耳目补虚劳,暖筋骨,治失溺心腹冷,气精寒者宜之,制用。
《本草撮要》:仙茅
味辛温.入足少阴厥阴经.功专治风冷虚劳.得生地、枸杞、茴香、柏仁治腰脚挛痹.相火盛者忌.去皮切.糯米泔浸去汁出毒用.忌铁.
《本草蒙筌》:仙茅
味辛,气温。有毒。西域多有,蜀浙亦生。叶青似茅,故此为誉。其根独茎而直,旁附细根;内肉黄白多涎,外皮粗褐。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梵语呼阿轮干陀,南人呼婆罗门蜜。咀禁铁器,制浸米泔。去赤汁毒出无防,忌两般牛肉牛乳。主心腹冷气不能食,疗腰足挛痹不能行。丈夫虚损劳伤,老人失溺无子。益肌肤,明耳目。助阳道,长精神。久久服之,通神强记。传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亦表其功力尔。误服中毒舌胀者,急饮大黄朴硝数杯,仍以末掺舌间,遂旋愈也。
《本草求真》:仙茅
(山草)散寒除痹暖精
仙茅(专入命门)。辛热微毒。据书皆载功专助阳暖精。凡下元虚弱。阳衰精冷失溺无子。并腹冷不食冷痹不行。靡不服之有效。以其精为火宅。火衰则精与血皆衰。而精自尔厥逆不温。溺亦自尔失候不禁矣!此与附桂硫黄胡巴破故纸淫羊藿蛇床子远志同为一例。但附子则能以除火衰寒厥。肉桂则能以通血分寒滞。胡巴则能以除火衰寒疝。淫羊藿则能以除火衰风冷。蛇床子则能以祛火衰寒湿。硫黄则能以除火衰寒结。破故纸则能以理火衰肾泻。远志则能以除火衰怔忡。虽其所补则同。而效各有攸建。未可云其。而不分其主治于其中也。故凡火衰病见。用之不离附桂。余则视症酌增。然亦须视禀赋素怯则宜。(沈括笔谈云。夏文庄公禀赋异于人。但睡则身冷如逝者。既觉。须令人温之良久。乃能动。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此禀赋素怯则宜。)若相火炽盛。服之反能动火。为害叵测。(张果老说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胀退场门。渐大与肩齐。因以小刀 之。随破随合。 至百数。始有血一点出。曰可救矣!煮大黄朴硝服之。无害也。)然川产者少。伪充者多不可不辨。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酒拌湿蒸。勿犯铁器。
《本草图经》:仙茅
仙茅(图缺),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复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旁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谨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李勉、司徒路嗣恭尚书、齐杭给事、张建封仆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及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日少气力,风疹继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时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干捣筛,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饮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也。《续传信方》伪唐筠州刺史王颜所着,皆因国书编录其方,当时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药为婆罗门参。
《本草择要纲目》:仙茅
【气味】
辛温有毒.(采得以新水洗刮去皮毛.用铜刀切如豆许大.稀布袋盛贮.投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湿蒸之.从巳至亥.曝干出毒.庶无妨损.忌铁器及牛乳.)
【主治】
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补三焦命门之火.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
《本经逢原》:仙茅
辛温,有毒。忌犯铁器,酒浸,焙干用。
发明 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惟阳衰精冷、下元痿弱,老人失溺,无子,男子禀赋素虚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为害叵测。按《医说》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胀退场门渐大与肩齐,以小刀 之,随破随合, 至百数始有血一点出,曰可救矣。煮大黄、芒硝与服,以药掺之,应手消缩。此皆火盛性淫之人过服之害也。然川产者少,伪充者多,不可不辨。
《得配本草》:仙茅
忌牛肉、牛乳,并忌铁器。
辛,温。有毒。入足少阴,兼足厥阴经血分。助相火,除风冷,强筋骨,益肌肤。得杞子、茴香,治腰脚挛痹。配焦术、甘草,治冷气不食。
清水洗净,竹刀刮去皮,以乌豆汁浸,或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酒蒸极熟用。阴虚相火动者禁用。中其毒,则舌胀退场门,急煎大黄、芒硝饮之。复出,芒硝、大黄末敷舌即解。
《滇南本草》:仙茅
仙茅(图缺),味辛、微咸,性温。入肾肝二经。治老人失溺,补肾,兴阳道,暖腰膝;又治妇人红崩下血,攻痈疽,排脓。
(附方) 治妇人红崩下血,以成漏症。
仙茅(三钱为末) 全秦归 蛇果草 各等份,以后二味煎汤点水酒,将仙茅末送下。
(补注) 崩症日久,任督二脉亏损,脾气虚而中气下陷,肾气虚而不能纳血,犹已损之瓶,盛水必浸,故有漏症之说。此方秦归养阴血,仙茅补任督而强阳道,则肾气足而无漏症矣,更取蛇果草之就下以涩血。
仙茅不拘多少(连根须)煎点水酒服,或以新鲜者捣烂敷之。有脓者溃,无脓者消。
──务本卷二
《冯氏锦囊秘录》:仙茅
禀火金之气,故味辛,温,有毒。气味俱浓,入手足厥阴经。辛温之气正补命门火之不足,所以诸症自除,筋骨阳道自旺。且命门之系,上通于心,相火得补,则君火益自振,能明耳目,但阳气衰弱者最宜,阴虚火盛者切忌。
仙茅有毒,主心腹冷气不能食,疗腰足挛痹不能行,丈夫虚损劳伤,老人失尿无子,益肌肤,黑髭须,壮筋骨,填骨髓,明耳目助阳道,长精神,久久服之,通神强记。
《圣济总录》∶仙茅丸壮筋骨,益精神,明耳目,黑髭须。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日,铜刀刮去皮,酒拌蒸,锉碎阴干,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车前子,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下,日二服。凡味之毒者,必辛,气之毒者,必热。仙茅味辛气大热,其为毒可知矣。虽能补命门,益阳道,助筋骨,除风痹,然而病因不同,寒热迥别,施之一误,祸如反掌。况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辛温大热之药,其可常御乎!凡一概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衄血、齿血、尿血、血淋,遗精白浊,梦与鬼交,肾虚腰痛,脚膝无力,虚火上炎,口干咽痛,失志阳痿,水涸精竭,不能孕育,老人孤阳无阴,遗尿失精,血虚不能养筋,以致偏枯痿痹,胃家邪热,不能杀谷,胃家虚火嘈杂易饥,三消五疸,阴虚内热,外寒阳厥,火极似水等证法并禁用。
《海药本草》:仙茅
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其黄色多涎,梵云呼为阿输干陀。味甘,微温,有小毒。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藏,强筋骨,消食。久服轻身,益颜色。自武城来,蜀中诸州皆有。叶似茅,故名曰仙茅。味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有小毒。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用时竹刀切,糯米泔浸。(《大观》卷十一页28,《政和》页273,《纲目》页751)
《雷公炮制药性解》:仙茅
味辛,性温有毒,入肝肾二经。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足挛痹,不能行,丈夫血损劳伤,老人失溺无子。强阳道,补精血,明眼目,坚骨髓。洗净去皮,铜刀切如豆大,生稀布袋盛,于乌豆水中浸一宿,酒拌,蒸半日,晒干用,勿犯铁器,忌牛肉、牛乳。
按∶仙茅性温,本入肾经,而肝者肾所生也。故兼入之。传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盖表其功尔。中其毒者,令人舌胀,急煎大黄朴硝汤饮之,复以末掺舌间,即解。素有火证者勿用。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清水洗令净,刮去皮,于槐砧上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蒸一宿用。
《雷公炮炙论》:仙茅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清水洗令净,刮上皮,于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于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湿拌了蒸,从巳至亥,取出,曝干。
勿犯铁,斑人须鬓。
《医学入门》:仙茅
仙茅气温味甘辛,补肾兴阳益老人,虚劳失溺脚腰痹,散胃冷令食入唇。
叶似茅,服之延年,故称仙。有毒。主肾虚无子,益阳道,老人失溺,丈夫虚劳,腰脚冷风挛痹不能行,开胃下气。治心腹冷气不能食,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传云∶服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蜀川江湖两浙有之。叶青如茅,冬枯春发,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独根傍有细根相附,外皮粗褐,内肉黄白。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米泔浸去赤汁。忌铁、牛肉。单方∶合五加皮等分煎膏,最益人。
《药鉴》:仙茅
气温,味辛,足少阴剂也。益肌肤,明耳目,强阳事,壮精神,久服大有奇功。惟气温,故老人失溺无子。忌牛肉牛乳。
《药笼小品》:仙茅
产浙东仙居县,性温补肾,不入丸料,只可浸酒服。
《药性切用》:仙茅
性味辛热,入肾命而助火兴阳,治虚劳失溺,或阳虚溺闭。专于补火助阳,惟精寒火者宜之,有火者切忌。糯米泔浸去毒用。
《玉楸药解》:仙茅
味辛,气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壮骨强筋,暖腰温膝。
仙茅暖水荣木,复脉清风,滋筋力,益房帏,治玉麈瘘软,皮肤风癞。
去毛,糯米浸汁,去赤汗。
《证类本草》:仙茅
(仙茅_图缺)
味辛,温,有毒。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一名独茅根,一名茅瓜子,一名婆罗门参。《仙茅传》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尔。生西域,又大庾岭。亦云忌铁及牛乳。二月、八月采根。(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治一切风气,延年益寿,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益房事。彭祖单服法∶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
图经曰∶仙茅,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复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旁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谨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李勉司徒、路嗣恭尚书、齐杭给事、张建封仆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及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日少气力,风继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时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干捣筛,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饮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也。《续传信方》伪唐筠州刺史王颜所着,皆因国书编录,其方当时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药为婆罗门参。
海药云∶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纹理。其黄色多涎。梵云呼为阿输干 。
味甘,微温,有小毒。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久服轻身,益颜色。自武城来,蜀中诸州皆有。叶似茅,故名曰仙茅。味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有小毒。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用时竹刀切,糯米泔浸。雷公云∶凡采得后,用清水洗令净,刮上皮,于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于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湿拌了蒸,从巳至亥,取出曝干。勿犯铁,斑人须鬓。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