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婿疟中又中热治效
《仿寓意草》:吴婿疟中又中热治效
吴泽之吾婿也,甲午岁馆于孩溪,夏秋之交,天时盛暑,致患暑疟,地无医者,唤舆来城,至晚到家,似无重恙,乃上灯时忽然昏厥,手足抽搐不知人事,惟时作笑,旋又身热如炭,烦躁异常,其时城门已闭,余不及知,天明得信,随即往看,举家慌乱,病者情形实已危急。诊其脉象洪数之中更兼躁急,夜间有刘医来诊,以为中暑。余曰:非也,此中热也,此热中厥阴也。热中足厥阴肝经,故抽搐;热中手厥阴心包,故善笑。中暑之脉数而兼濡,暑乃阴邪也;中热之脉数而兼洪热,乃阳邪也;此又兼躁急,乃素本阴亏;又中阳邪,有孤阳无阴之虑。虽然勿谓全未中暑也,其作疟也,其中暑也。因患疟而来城,由孩溪至城几四十里,至晚方到,则其动身必不早,连日天久不雨,亢热异常,一路烈日当空,四野又无避处,以中暑之虚体,日行于炎热如焚之中,有不中热者乎?故此乃先中暑而后又中热也。为今之计,且治中热,幸未服错药,似尚可救。以大剂犀角地黄汤加羚羊片三钱,犀角入心包以清热,羚羊入肝经以清热,生地辈则养阴清热,以化亢阳,外加竹茹、竹叶、西瓜翠衣凉心清热化痰以为佐,一服后人事渐醒,不复笑而抽搐,然尚神烦谵语,浑身不着一丝,三服后始知着裤,热退神宁。伊长兄渭筠素来友爱,见此十分欣悦,以为全愈。余曰:未也。中热虽解,中暑尚未全解,暑疟尚不得免耳。后果复行作疟,其脉弦数之中总兼躁象,汗出不易。余知阴疟之故,于小柴胡汤多加生地辈甘凉养阴之品,真阴难成而易亏,又系胎疟不能骤止,十数贴后始能霍然。至次年乙未,馆于东马头夏间又患暑疟,张医投以清脾饮,更觉烦热异常,急急回家就医,余仍投以隔岁原方,两剂而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