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余姓治效
《仿寓意草》:徽州余姓治效
予三十岁时馆于京口,旗营呼协领家呼公六旬外忽得类中症,眩晕非常,头不能抬,夜不能卧,面色浮红。适万廉山先生宰丹徒,荐其乡亲唐朗山先生诊治,朗山以为虚阳上浮,以真武汤坐镇北方,用附子至三钱,合家疑惧,不敢服。朗山力主之,惟予赞之,一服而定,调理煎方百余帖,总用附子五钱,丸药亦重用附子,统计服附子十余片,精神加旺,后不服药,寿至七十七岁。江西宜服附子而能用之于江南郎山先生,真大手笔也。一时称奇,予亦心服,常相往来,多蒙指教,其学问深厚,脉理尤精,并非孟浪用药者。十余年后,李进之兄油行徽伙余姓行二年三十岁,六月出门讨账,抱恙而回。医者以为受暑,投以清凉,忽变周身寒冷,热饮嫌凉。诊其脉沉细若无,知其体本阳微,虽当夏令仍属感凉,以桂附理中汤用附子一钱,如弗服也加至二钱,如弗服也加至三钱,身寒稍减而热饮仍凉,直加至五钱乃日见有效,计服附子二斤许,症乃全愈。盖其家婺源皆服山涧之水,其性极寒,生斯地者体多偏寒,以寒体受寒凉服寒药,故一寒至此,医贵审时兼宜度地非易易也。然予之所以敢用重剂者,由先得叩朗山先生之教也。
大凡脉沉多寒症,而亦有不尽然矣。嘉庆十八年予往常州,有朱某者小贩卖人也,,忽得奇疾周身畏寒,医投以温剂不应,因投以热剂如桂附之类,而其寒愈甚。爰求予诊,其脉皆沉,按之至骨略见疾数,知其为同气相求症也。以犀角地黄汤与之,朱本贱业,以得予至为幸,见方即服,一服而寒减,三服而全愈。此等症候,身寒脉沉,未有不用热药者。不知其伏热在至深之地,一遇热药相引而入,并人身之卫阳亦随之而入,故外反憎寒也。朱姓幸服热剂不多,尚能挽救,若肆用热药,如郎山之治呼公及予之治余姓,不过数剂,真阴内竭,肝风必动,不可治矣。孰谓切脉之可忽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