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子感证体脉俱厥
《程杏轩医案》:陈某子感证体脉俱厥
陈某子年十六岁,夏月患感证,壮热神昏,面赤烦渴,唇燥舌焦,口鼻牙根出血,俱属热象。惟脉息沉细,四肢厥冷,诸医不效。时届九朝,延予商之。予曰∶此非阴证,乃阳证也。
今日本应重用凉药,恐汝家畏而不服,姑以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生地、花粉、山栀、丹皮试之。无如歙俗以为吃坏热药有救,凉药无救。因见方有凉药果畏不服。三日后势更剧,复来迓予,予辞不往,乃浼友人胡君景三代请。予曰∶救病如救焚,彼病已重,况复迁延,恐难治矣。胡君曰∶试往一决,可治则治之。至诊其脉,前之沉细者,今竟绝,抚扪其肢,则冷过肘膝,更加腹痛拒按,欲便不解,惊狂不定。予曰疾急矣,非承气汤下之不可。疏方讫,胡君私叩予曰∶从来伤寒阴阳二证,凭脉用药,不拘浮沉大小,总以有力无力分之。有力为阳,无力为阴,今按脉全无,四肢冷甚,恐属阴证奈何。予曰∶此乃阳极似阴,证载吴又可《瘟疫论》中,所谓体脉二厥也。归检书与阅,胡君以为然,竟服下剂,夜间便行二次,比晓厥回脉出,改用甘露饮,后易生脉地黄汤,匝月而痊。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