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
- 《本草纲目》:蜗牛
- 《本草便读》:蜗牛
- 《本草分经》:蜗牛
- 《本草经集注》:蜗牛
- 《本草经集注》:蜗牛
- 《本草经集注》:蜗牛
- 《本草经集注》:蜗牛
- 《本草蒙筌》:蜗牛
- 《本草求真》:蜗牛
- 《本草择要纲目》:蜗牛
- 《本经逢原》:蜗牛
- 《得配本草》:蜗牛
- 《冯氏锦囊秘录》:蜗牛
- 《雷公炮制药性解》:蜗牛
- 《名医别录》:蜗牛
- 《千金翼方》:蜗牛
- 《医学入门》:蜗牛
- 《新修本草》:蜗牛
- 《玉楸药解》:蜗牛
- 《证类本草》:蜗牛
《本草纲目》:蜗牛
「释名」称俞、山蜗牛、蜗赢、蜒蚰赢、土牛儿。
「气味」咸、寒、有小毒。
「主治」
1、小便不通。用蜗牛捣烂贴脐下,以手摩擦。加麝香少许更好。
2、大肠脱胎换骨肛。用蜗牛一两烧灰,调猪油敷涂,立缩。又方;用干蜗牛一百个,炒研。每取一钱,以飞过赤汁的磁石末五钱,加水一碗,煎成半碗,调药服下。
3、痔疮肿痛。用蜗牛浸油涂搽,或烧过研末敷涂。又方:用蜗牛一个,加麝香少许,装碗中,次日取碗中液汁涂搽。
4、背疮初起。有活蜗牛二百个、加水一碗,封瓶中一夜,取涎水调蛤粉敷疮上。每天十多次,热痛渐止,疮亦渐愈。
5、瘰疬末溃。用连壳蜗年哐个、丁香七粒,一起烧过,研不末,敷贴患处。
6、瘰疬已溃。用蜗牛牛烧研,加轻粉少许,调猪脊髓涂搽。
7、喉痹肿塞。用蜗牛棉裹,水浸,放口中含咽,不久即通。
8、耳肋痄肿及喉部诸肿。用蜗牛同面研末敷涂。
9、脸上毒辣疮。用蜗牛一、二个,加酱少许,共捣烂摊纸上,贴患处。纸上留一小孔透气,极效。
10、赤白翳膜。用生蜗牛一个,加丹砂末,在火上炙沸,以棉球蘸汁涂眼中。一天服二次。
11、鼻血不止。和蜗牛一个焙干,乌贼骨半钱,共研为末,吹鼻内。
12、撮口脐风。和蜗牛五个,去壳,研汁涂口,有效即止。又方:用蜗牛十个,去壳研烂,加莳鹋要半分,研匀涂搽,有效即止。
13、耳聋闭。。用蜗牛一两,石胆、钟乳粉各二钱半,共研为末,装产盒中,火煅过,加片脑少许。每以酒调药二、三分滴耳中,即愈。
14、虫牙作痛。用蜗牛壳三十个烧过,研为末,每日擦痛处。
《本草便读》:蜗牛
咸寒解热能搽痔.凉润清咽可治喉.敷瘰 与疔疮.点脱肛而通溺.(蜗牛即硬壳蜒蚰.背上负壳者.生于阴湿处.咸寒有小毒.入肺肾.有清热润下之功.故能治一切喉证.与夫实热消渴.以及火邪.小便不通者.皆可服之.至于搽痔疮.点脱肛.取其咸寒清润.而性又善缩入也.敷瘰 疮痈等证.皆取寒清虫动之意耳.阴晦之物.止可外治.不宜内服.)
《本草分经》:蜗牛
咸寒,清火解热,治喉痹痔漏小儿惊痫,解蜈蚣毒。蜒蚰治疮毒涂热毒痔漏,解蜈蚣毒尤良。
《本草经集注》:蜗牛
味咸,寒。主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蜗牛,字是力戈反,而世呼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尔。前以注说之。海边又一种,正相似,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为寄居。方家既不复用,人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也。(《大观》卷二十一,《政和》四三二页)
《本草经集注》:蜗牛
味咸,寒。主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蜗牛,字是力戈反,而世呼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尔。前以注说之。海边又一种,正相似,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为寄居。方家既不复用,人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也。(《大观》卷二十一,《政和》四三二页)
《本草经集注》:蜗牛
味咸,寒。主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蜗牛,字是力戈反,而世呼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尔。前以注说之。海边又一种,正相似,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为寄居。方家既不复用,人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也。(《大观》卷二十一,《政和》四三二页)
《本草经集注》:蜗牛
味咸,寒。主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蜗牛,字是力戈反,而世呼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尔。前以注说之。海边又一种,正相似,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为寄居。方家既不复用,人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也。(《大观》卷二十一,《政和》四三二页)
《本草蒙筌》:蜗牛
味咸,气寒。有小毒。末春雨霁,多生池泽草间;盛夏日炎,自悬树木叶下。(蜗悬叶下往往升高,涎沫既尽,随即枯死。)头有四角,故以牛名。背负壳而行,行则头角并出;遇物惊便缩,缩乃首尾俱藏。(藏入壳中。)剂择圆大者取功,制宜火炒过杀毒。主贼风口眼僻,治惊痫筋脉拘挛。收脱肛,止消渴。婴儿方内,每每擅名。壳治疳最灵,涎止渴亦效。蛞蝓亦系蜗类,气味并与前同。背壳无头角二,谓即蜗之老者,老则壳蜕而然。
据物理难明,但主治无异。 蜒蚰如钗股大,色近正黄;足生若蜈蚣多,背无负壳。好油脂延入人耳窍,故名此乃使人紧防。《本经》注云∶菖蒲去蚤虱,来蜒蚰,亦其气芬芳所召尔。
《本草求真》:蜗牛
(湿生)泻风邪经络肠胃热毒
蜗牛(专入经络大肠胃)。即带壳大蜒蚰是也。生下湿地。阴雨即出。性禀至阴。味咸小毒。故古方用此以治真阴亏损。腠理不密。致风中于经络。而见口眼 斜。筋脉挛拘。及风热脱肛。痔疮肿痛。痈疽发背疔肿等症。皆能见效。(颂曰。入婴孩药最胜。)总以取其咸寒。解其诸热之性耳。并解蜈蚣毒。取形尖小。缘桑木佳。(无壳名蜒蚰。)
《本草择要纲目》:蜗牛
(状类蛞蝓.但背另负壳也.)
【气味】
咸寒有小毒.
【主治】
小儿肿风撮口.利小便.消喉痹.研敷治蜈蚣蝎虿毒.所主诸病.大抵有解热消毒之功也.蜗牛壳治一切疳疾.疗面上赤疮.鼻上酒渣.久利下脱肛.
《本经逢原》:蜗牛
咸寒小毒。
发明 蛞蝓蜗牛生下湿地,阴雨即出,至阴类也。治诸肿毒痔漏,制蜈蚣、蝎虿诸毒,研烂涂之,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其形尖小而缘桑上者谓之缘桑蠃。治大肠脱肛,和猪脂涂之立缩。此蠃诸木上皆有,独取桑上者,正如桑螵蛸之义。
《得配本草》:蜗牛
即负壳蜒蚰
畏盐。
咸、寒。有小毒。主消渴脱肛,筋急惊痫。入婴儿药,大有解热消毒之功。得蟾酥麝香、藤黄,涂消痈毒。入麝香化水,涂痔疮肿痛。和面,捣敷 腮肿痛。和白梅肉、生矾、枯矾,治喉塞口噤。加麝香,捣贴脐下,治小便不通。
《冯氏锦囊秘录》:蜗牛
蛞蝓,蜗牛,《本经》分作二条,今按其气味主疗无别,惟形质稍异,故并为一。
但蜗牛负壳,蛞蝓无壳耳。禀阴湿之气而生,故味咸气寒,无毒。《经》曰∶肉腠闭拒,虽大风 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中于经络,故 僻,挛缩筋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症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疔肿者,火毒热结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蜈蚣性畏二物,不敢过其所行之路,触其身即死,故人取以治蜈蚣毒。治大肠内热脱肛,用蜗牛一两烧灰,猪脂和敷,立缩。痔疮肿痛,用蜗牛一枚,入麝香少许,以碗盛,次日取水涂之。又方用蜗牛浸油涂之或烧灰敷亦可。发背初起,活蜗牛二百个,以新汲水一盖,瓶内封一宿,取涎水,入真蛤粉旋调,扫敷疮上,日十余度。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研泥,入片脑一字,胭脂坯子半钱,同敷之。
蜗牛,即带壳大蜒蚰,入剂择圆大者取功。制宜火炒过,杀毒主贼风,口眼 斜。
治惊痫,筋脉挛拘,收脱肛,止消渴;敷热毒,愈疔肿。
《雷公炮制药性解》:蜗牛
味咸性寒,有小毒,不载经络。主贼风口眼?斜,惊风筋脉拘挛,收大肠脱肛痔痛,消渴累疳。火炒过用。
按∶蜗牛之名,以头有角似牛也。夏月往往升高,涎尽即枯死,必用火炒者,诚欲去其寒醒酒渴,点痔疮。类分数种,功约相同,兹不多赘。
《名医别录》:蜗牛
味咸,寒.主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千金翼方》:蜗牛
味咸,寒。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医学入门》:蜗牛
即蜒蚰。有四角,背上别有肉以负壳行。味咸,寒,有毒。治发背,取活者一升置瓶中,以井水浸一宿取出,涎水调蛤粉敷之,日十余度则痛止疮愈。齿 有虫,烧壳灰揩之,效。大肠虚脱,烧灰猪脂调敷,立缩。蜈蚣咬,取汁涂之。又主贼风 僻,筋急腕跌,小儿惊痫疳疾。入药妙用。
《新修本草》:蜗牛
味咸,寒。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蜗牛,字是力戈反,而俗呼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尔。前以注说之。海边又一种,正相似,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为寄居。方家既不复用,人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也。
《玉楸药解》:蜗牛
味咸,性寒,入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经。利水泻火,消肿败毒。
蜗牛祛湿清热,治痔瘘瘰疬、发背脱肛、耳聋鼻衄、喉痹腮肿、目瞖面疮,解蜈蚣、蚰蜓、蜂、蝎诸毒。
生捣,烧研,涂敷皆良。
《证类本草》:蜗牛
味咸,寒。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陶隐居云∶蜗牛,字是力戈反,而俗呼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尔。
前以注说之。海边又一种,正相似,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为寄居。方∶家既不复用,人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也。今注∶蜗牛条,《唐本》编在田中螺之后。今详陶隐居云∶形似蛞蝓而背负壳。唐本注云∶蛞蝓乃无壳,蜗蠡即二种,当近似一物,主疗颇同,今移附蛞蝓之下。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蜗牛亦可单用,一名蠡牛,有小毒,能治大肠脱肛,生研取服,止消渴。日华子云∶冷,有毒。治惊痫等。入药炒用,此即负壳蜒蛐也。
图经文具蛞蝓条下。
圣惠方∶治齿 并有虫。用蜗牛壳二十枚,烧灰细研,每用揩齿,良。又方∶治蜈蚣咬方。用蜗烧灰,新汲水一敷,以鸡翎扫蜗牛壳七个安之,至饭熟衍义文具蛞蝓条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