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
- 《本草乘雅半偈》:文蛤
- 《本草崇原》:文蛤
- 《本草经集注》:文蛤
- 《本草蒙筌》:文蛤
- 《本草思辨录》:文蛤
- 《本经逢原》:文蛤
- 《长沙药解》:文蛤
- 《冯氏锦囊秘录》:文蛤
- 《名医别录》:文蛤
- 《千金翼方》:文蛤
- 《神农本草经》:文蛤
- 《新修本草》:文蛤
- 《药征续编》:文蛤
- 《证类本草》:文蛤
《本草乘雅半偈》:文蛤
(本经上品)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主恶疮,蚀五痔。
【核】曰∶文蛤,生东海、登莱、沧州,海沙湍水处。大者圆二三寸,小者五七分,形如海蛤及紫贝,独表文斑彩,陆离犹可爱也。采无时。修治,每两用浆水煮一伏时,更用枸杞根皮、侧柏叶,各二两,煮一伏时。捣用,力转胜也。
【 】曰∶文蛤,生海湍沙碛,湿生也。湿以合感,故虫偕合;表彩陆离,复名文蛤。
两瓣函合,中含灵液,可菡可萏,流而不盈,故主火亢浸淫而蚀疮,水郁肠 而五痔,至水亡润,火失炎,体用两竭,坎 化息者,功力捷如影响。
《本草崇原》:文蛤
气味咸平,无毒。主治恶疮蚀,五痔。
(文蛤生东海中,背上有斑文,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沈存中《笔谈》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也,其形一头小,一头大,壳有花斑者是。《开宝》、《药性》有五倍子,亦名文蛤,乃是蜀中盐肤子树上之虫窠也,以象形而称之,与水中所产文蛤不同。)
蛤乃水中介虫,禀寒水之精,故主治恶疮蚀。感燥金之气,主资阳明大肠,故治五痔。
五痔解,见黄 条下。
《伤寒太阳篇》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五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沸汤下,甚效。文蛤外刚内柔,象合离明,能燥水湿,而散热邪也。
《本草经集注》:文蛤
味咸,平,无毒。主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海蛤至润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 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而有紫斑,此既异类而同条,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凡有四物如此。(《大观》卷二十,《政和》四一六页)
《本草蒙筌》:文蛤
味苦、咸,气平、寒。无毒。系新蛤壳未烂,临东海岸可收。斑紫形尖,表多文彩。
佥名文蛤,贵之之辞。仲景伤寒方中,曾用研为散末。(有文蛤散。)利水为咸走肾,坠痰因咸软坚。驱胁急腰疼,除喉咳胁痹。收涩崩中带下,消平鼠 痔疮。走马疳蚀口鼻将危,和腊猪脂为膏敷贴。 疝气引小肠吊痛,同香附末姜汁调吞。海蛤乃烂壳混杂泥沙,被风涛打磨蛎。廉棱都尽, 块不匀。小者如细麻,大者若棋子。宜火 作散,勿和剂煎汤。利膀胱大小二肠,消水肿胀满;降胸胁逆壅邪气,定喘息咳痰。阴痿可坚,喉渴堪止。
海石即海蛤,异名同类;海粉又海石,火 研成。总因咸软坚之名,但治顽痰块必用。
(谟)按∶丹溪曰∶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宜为散丸,勿煎汤液。又治带下,云无海石,以蛤粉亦可。可见海石、蛤粉明是二物。寇氏《衍义》又以海石功用尽注蛤粉条下,则海石、蛤粉虽是二物,亦可相通为治也。又云∶蛤粉乃烧蛤蜊壳为之。今考《本经》海蛤条下诸注,并指海蛤即海石。夫海蛤而谓之海石者,盖海蛤非有肉之蛤,乃蛤壳也。壳在海中,久被风涛 砺,廉棱消尽。其所存者,无复形质光莹,擂块杂于泥沙,有似碎石,故曰海石。炼治为粉,故曰海粉。其蛤粉乃烧蛤蜊壳而成。盖蛤蜊人所常食,其壳多而易取。海石必须临海淘沙收之,其功稍难。舍难就易比比皆然。是以蛤粉多,海石少,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乃云∶如无海石,以蛤粉亦可。然蛤粉之新,终不及海石之陈。正如烂蚬蚌壳亦有所主,与生自不同尔。
《本草思辨录》:文蛤
考仲圣文蛤散、文蛤汤,渴不用栝蒌之属,有表邪不用桂枝之属,而独用文蛤,几莫明其故。迨即所治之三证细究之,而后知宜文蛤不宜他药者,固自有至精至切之义焉。蛤者雀所化,具自外飞入水之概。壳有文彩,又其精气所注。用在壳而味咸,则为由表以入里;气寒性燥,则能清热而胜湿。其清里热,只清上焦心肺之热;以咸平无深入之能,气复走表,又分其势也。活人书治血结胸,李防御治痰嗽面肿,皆治在心肺之明征。而仲圣又有精者焉。
病在阳,应汗解而不汗解,则热邪遗留于表。以冷水 之灌之,内心烦而外粟起,则其寒为外附之寒,不必治寒而只须治热治湿,文蛤治表间热湿,恰与证合。若不瘥,必热已退而咸寒不克任之。与五苓散者,取其淡辛化气而表邪得尽也。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贪饮由心肺热炽,渴饮在于吐后,必表间尚有余邪。故以麻杏发汗,即以文蛤协石膏清热,甘草和之于中,姜枣调之于表,麻杏只三两而蛤膏各用至五两,意自在于清热。麻杏力微,故兼主微风,此汤实非为风寒设也。至渴欲饮水不止,亦主以文蛤散。不止即贪饮之谓,而无吐后之余邪,则止其热渴,已足疗病。文蛤治表热不必有渴,治心肺之里热,则正能止渴。盖其渴非津亏与小便不利也。
《本经逢原》:文蛤
咸平微寒无毒。即蛤蜊之壳浓口,光有紫斑文者。用醋浆水或醋煮半日许,捣粉用。
《本经》主恶疮,蚀五痔。
发明 文蛤咸寒,走足少阴经,为润下之味,故能止渴,利小便。《别录》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崩中,即《本经》主恶疮蚀五痔之义,取咸能软坚入血分也。仲景伤寒太阳病用水却益烦,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及《金匮》渴欲饮水不止,并用文蛤散,其治反胃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则有文蛤汤,总取咸寒涤饮之义。
《长沙药解》:文蛤
【本经】海蛤。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一名魁蛤。生池泽。文蛤。主恶疮,蚀五痔。
味咸,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除烦,利水泻湿。
《伤寒》文蛤散,文蛤。为散,沸汤和服方寸匕。治太阳中风,应以汗解,反以冷水噀嚾,经热被却而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起粟,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表病不以汗解,反以冷水闭其皮毛,经热莫泻,烦躁弥增。卫郁欲发,升于汗孔,冲突皮肤,凝起如粟。烦热郁隆,意欲饮水,而热在经络,非在脏腑,则反不觉渴,是其己土必当湿旺,若使非湿,表郁燥动,未有不渴者。文蛤除烦而泻湿也。《金匮》治渴欲饮水不止者。以湿土堙郁,乙木不得升泄,则膀胱热壅,辛金不得降敛,则胸膈烦渴,文蛤清金而泻水也。
文蛤汤,文蛤五两,石膏五两,生姜三两,杏仁五十枚,麻黄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以水饮既吐,胃气上逆,肺金格郁,刑于相火,是以渴而贪饮。甘草、大枣,补土而益精。石膏、文蛤,清金而泻湿,杏、姜,破壅而降逆,麻黄发表而达郁也。
文蛤咸寒,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是其所长。兼医痔疮鼠瘘,胸痹腰疼,鼻口疳蚀,便溺血脱之证。
煅粉,研细用。
《冯氏锦囊秘录》:文蛤
即花蛤也。皆上有斑纹,得阴水之气,味咸,气平,无毒,咸能消散结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疮蚀痔 ,崩中漏下,皆血热为病,咸平入血除热故主之也,更止烦渴化痰利小便,皆软坚润下之功也。
文给,系新蛤壳未烂,临东海岸可收,利水堕痰,驱胁急腰痛,除喉咳肋痹,收涩崩中带下,消平鼠 痔疮,走马疳,蚀口鼻将危。和腊猪脂为膏敷贴 疝气,引小肠吊痛,同香附末姜汁调吞。海蛤乃烂壳混杂泥沙,宜火 作散,利膀胱大小二肠,消水肿胀满,降胸胁逆壅邪气,定喘息咳痰,阴痿可坚,喉渴堪止。
《名医别录》:文蛤
味咸,平,无毒.主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有文,取无时.
《本经》原文∶文蛤,主恶疮蚀,五痔.
《千金翼方》:文蛤
味咸,平,无毒。主恶蚀疮,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神农本草经》:文蛤
主恶疮,蚀(《御览》作除阴蚀),五痔(《御览》下有大孔出血,《大观本》,作黑字)。
《名医》曰:生东海,表有文,采无时。
《新修本草》:文蛤
味咸,平,无毒。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生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 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凡有四物如此。〔小者圆五六分。若今妇人以置燕脂者,殊非海蛤之类也。夫天地间物,无非天地间用,岂限其数为正副耶!
《药征续编》:文蛤
文蛤汤、文蛤散。
上二方,文蛤各五合。
【考证】
文蛤汤证曰∶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证曰∶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又曰∶渴欲饮水不止者。据此二方证,则文蛤者,不问渴不渴,能治意欲饮水者。
【品考】
《唐本草》注曰∶文蛤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非海蛤之类也。 按∶圆字疑围字之误矣。蜀木《图经》云∶背上斑文者,三月中旬采。陈藏器曰∶文蛤,未烂时,壳犹有文者。 又按∶蛤蜊之小而有紫斑者是也
《证类本草》:文蛤
味咸,平,无毒。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纹,取无时。
陶隐居云∶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 ,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而有紫斑,此既异类而同条,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
凡有四物如此。唐本注云∶文蛤,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若今妇人以置胭脂者,殊非海蛤之类也。夫天地间物,无非天地间用,岂限其数为正副耶!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海蛤,主水 。取二两先研三日,汉防己、枣肉、杏仁二两,葶苈子六两,熬研成脂为丸,一服十丸,利下水。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背上有斑纹者,今出莱州掖县南海中,三月中旬采。萧炳云∶出密州。陶隐居云∶按海蛤,是海中烂壳,久在泥沙,风波淘漉,自然圆净,有大有小,以小者久远为佳,亦非一一从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纹者。此乃新旧为名,二物元同一类。假如雁食蛤壳,岂择纹与不纹。苏恭此言殊为未达,至如烂蚬蚌壳,亦有所主,与生不同。陶云副品,正其宜矣。《说文》曰∶千岁燕化为海蛤,一名伏老,伏翼化为,今亦生子滋长也。
图经文具海蛤条下。
千金翼∶治急疳蚀口鼻数日尽,欲死。烧文蛤灰,腊月脂和,涂之。
衍义文具海蛤条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