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 《本草备要》:五味子
- 《本草便读》:五味子
- 《本草乘雅半偈》:五味子
- 《本草崇原》:五味子
- 《本草从新》:五味子
- 《本草分经》:五味子
- 《本草分经》:五味子
- 《本草撮要》:五味子
- 《本草经集注》:五味子
- 《本草经解》:五味子
- 《本草蒙筌》:五味子
- 《本草思辨录》:五味子
- 《本草图经》:五味子
- 《本草衍义》:五味子
- 《本草择要纲目》:五味子
- 《本经逢原》:五味子
- 《得配本草》:五味子
- 《顾松园医镜》:五味子
- 《长沙药解》:五味子
- 《冯氏锦囊秘录》:五味子
- 《雷公炮制药性解》:五味子
- 《雷公炮炙论》:五味子
- 《名医别录》:五味子
- 《千金翼方》:五味子
- 《外科全生集》:五味子
- 《医学入门》:五味子
- 《神农本草经》:五味子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五味子
- 《新修本草》:五味子
- 《药鉴》:五味子
- 《药笼小品》:五味子
- 《药征》:五味子
- 《饮膳正要》:五味子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五味子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五味子
- 《证类本草》:五味子
《本草备要》:五味子
补肺肾,涩精气。
性温。五味俱备(皮甘、肉酸,核中苦辛,都有咸味)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气为水母。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王好古曰∶入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
益气生津(肺主气,敛故能益,益气故能生津。夏月宜常服,以泻火而益金),补虚明目,强阴涩精(仲景八味丸,加之补肾。盖内核似肾,象形之义)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感风寒而喘嗽者当表散,宜羌、防、苏、桔;痰壅气逆而喘嗽者当清降,宜二陈及苏子降气汤;水气逆而喘嗽者,宜小青龙半夏茯苓汤;气虚病久而喘嗽者,宜人参五味)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嗽初起脉数有实火者忌用(丹溪曰∶五味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暧火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寇氏所谓食之多虚热者,收补之骤也。闵守泉每晨吞北五味三十粒,固精气,益五脏)。
北产紫黑者良。入滋补药蜜浸蒸,入劳嗽药生用,俱槌碎核。南产色红而枯,若风寒在肺宜南者。苁蓉为使。恶葳蕤。熬膏良。
《本草便读》:五味子
五味子(图缺)
五味俱备.酸温独多.收肺气耗散之金.喘嗽咳红上受益.滋肾经不足之水.遗精滑泻下承扶.能敛汗液之耗亡.奠安君主.且治瞳神之散大.回护元阴.表有风寒.须知禁用.里多邪滞.切禁轻尝.(五味子虽有五味.究竟酸味独专.故主治亦在酸敛之功.其性温.五脏皆可导引而入.不独肺肾也.凡一切气血耗散脱竭之证.表里无邪者.皆可同补药用之.咳嗽遗滑.属肺肾虚寒者.尤为相宜.)
《本草乘雅半偈》:五味子
(本经上品)
【气味】酸温,无毒。
【主治】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核】曰∶生齐山山谷、青州、冀州,陕西代郡诸处。高丽者最胜,河中府者岁贡,杭越间亦有之。俱不及高丽河中之肥大膏润耳。春时蔓生木上,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三月作花黄白似莲,七月成实,丛生茎端,如豌豆,生青熟紫,五味俱全。修治,以铜刀劈作两片先人云∶玄者,一阳初动,冬藏之半也。人身之气,藏者为精,精之能动者为玄。玄之所未及,正精之所闭密也,故一名玄及。髓会为精,故又名会及。会字之义,如百骸髓会而为精,一滴生人,众形毕具。
又曰∶益降气之不足,正所以强阴也。倘阴柔深曲者,饵之便成淡阴,重憎悭象耳。
【 】曰∶五味俱全,酸收独重,重为轻根,俾轻从重,故益降下之气也。咳逆上气者,正肺用不足,不能自上而下,以顺降入之令。劳伤羸瘦者,即经云∶烦劳则张精绝,使人煎厥肉烁也。此补劳伤致降下之不足,与补中益气之治不能升出者反。能降便是强阴,阴强便能入矣。以入为水藏事,故益男子精。精为水藏物耳。设六淫外束,及肺气焦满,饵之反引邪入藏,永无出期,纵得生全,须仗夏火从中带出,或为斑疹,或作疮疡,得汗乃解,倘未深解病情,愿言珍重。
《本草崇原》:五味子
气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五味子《别录》名玄及,始出齐山山谷及代郡,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杭越间亦有,故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核圆。北产者,色红兼黑,核形似猪肾。凡用以北产者为佳。蔓生,茎赤色,花黄,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实具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味虽有五,酸味居多。名玄及者,谓禀水精而及于木也。都有咸味,则禀水精。酸味居多,则及于木。盖五行之气,本于先天之气,而生后天之木也。)
五味子色味咸五,乃禀五运之精,气味酸温,得东方生长之气,故主益气。肺主呼吸,发原于肾,上下相交,咳逆上气,则肺肾不交。五味子能启肾脏之水精,上交于肺,故治咳逆上气。本于先天之水,化生后天之木,则五脏相生,精气充足,故治劳伤羸瘦,补不足。核形象肾,入口生津,故主强阴。女子不足于血,男子不足于精,故益男子精。
《本草从新》:五味子
补肺肾、涩精气.
性温.五味俱备.(皮甘、肉酸、核中苦辛、都有咸味、酸咸为多.能敛肺气而滋肾水.)
气为水母、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王好古曰∶入手太阳血分、足少阴气分.)益气生津.(肺主气敛、故能益、益气故能生津、夏月宜常服、以泻火而益金.)补虚明目.涩精强阴.(内核如肾、象形之义.)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感风寒而喘嗽者、当表散、宜羌防苏桔、痰壅气逆而喘嗽者、当清降、宜二陈及苏子降气汤、水气逆而喘嗽者、宜小青龙、半夏茯苓汤、气虚病久而喘嗽者、宜人参五味.)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东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热必用之药、丹溪曰∶收肺补肾、乃火嗽必用之药、五味功用虽多、收肺保肾四字、足以尽之.)按五味乃要药.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虚热之说误之尔.唯风邪在表.痧疹初发.一切停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之.北产紫黑者良.入滋补药.每粒铜刀切作两片.
蜜酒拌蒸.晒干焙.临用再研碎.入劳嗽药.捶碎核.生用.南产色红而枯.若风寒在肺.
宜南者.苁蓉为使.恶葳蕤.熬膏良.(烂弦风眼、五味子、蔓荆子煎汤、频洗之、效.)
《本草分经》:五味子
性温,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敛肺补肾,益气生津,涩精明目,强阴退热,敛汗止呕,宁嗽定喘,除渴止泻,夏月宜常服之以泻火而益金,北产者良。
《本草分经》:五味子
见肺补。
《本草撮要》:五味子
味酸.兼咸苦甘辛.入手太阴足少阴经.功专敛肺经浮游之火.归肾藏散失之元.得半夏治痰.得阿胶定喘.得吴茱萸治五更肾泄.瞳子散大.咳嗽初起.脉数有实火者忌用.入滋补药蜜浸蒸.入劳嗽药生用槌碎核.若风寒在肺宜南产者.苁蓉为使.恶葳蕤.
《本草经集注》:五味子
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一名会及,一名玄及。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
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又有建平者,少》卷七,《政和》一八五页)
《本草经解》:五味子
气温.味酸.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五味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升味降.阴也.胆者担也.生气之原也.肝者敢也.以生血气之脏也.五味气温益胆.味酸益肝.所以益气.肝血虚则木枯火炎.乘所不胜.病咳逆上气矣.五味酸以收之.温以行之.味过于酸.则肝气以津而火不炎矣.肝气不足.则不胜作劳.劳则伤其真气.而肝病乘脾.脾主肌肉.故肌肉瘦削.五味酸以滋肝.气温治劳.所以主劳伤羸瘦也.肝胆者.东方生生之脏腑.万物荣发之经也.肝胆生发.则余脏从之宣化.五味益胆气而滋肝血.所以补不足也.阴者宗筋也.肝主筋.味酸益肝.肝旺故阴强也.酸温之品.收敛元阳.敛则阴生.精者阴气之英华也.所以益男子精也.
【制方】
五味子同黄 、麦冬、黄柏.治夏月困乏无力.同炮姜炭.敛浮游之火归于下焦.同干葛、扁豆.治酒疸.同苦茶、甘草.治久咳.同白矾末.猪肺蘸服.治痰嗽并喘.专为末.治肝虚泄精.及阳事不起.同生地、丹皮、山萸、山药、泽泻、茯芩.名都气汤.治水虚火炎.同淫羊藿丸.治阴虚阳痿.临房不举.易泄易软.
《本草蒙筌》:五味子
味酸,气温。气轻味浓,降也,阳中微阴。无毒。江北最多,江南亦有。春生苗茎渐蔓高木引长。叶发似杏叶尖圆,花开若莲化黄白。秋初结实,丛缀茎端。粒圆紫不异樱珠,核扁红俨若猪肾。采收日曝,膏润难干。南北各有所长,藏留切勿相混。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恶萎蕤,胜乌头。以苁蓉为使,入肺肾二经。
收敛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驱烦热,补元阳。解酒毒,壮筋骨。霍乱泻痢可止,水肿腹胀能消。冬月咳嗽肺寒,加干姜煎汤治效;夏季神力困乏,同参耆麦柏(人参、黄耆然住其邪。)恐致虚热以为殃。盖因皮甘、肉酸、核中辛苦,俱兼咸味,故名曰五味子。《本经》只云酸者,本为五行先也。
宜预捣碎,(则五味具。)方后投煎。
《本草思辨录》:五味子
喘与咳皆肺病,其有肾气逆而为喘咳者,则不得独治肺。五味子敛肺气摄肾气,自是要药。然但能安正不能逐邪,有邪用之,须防收邪气在内。仲圣以五味伍桂枝,则云下冲气,去桂加干姜细辛,则云治咳满,可见咳满之任,在姜辛不在五味。然而去桂不去五味,其他治咳逆诸方,又无不三物并用,其故何也?曰∶足太阳手太阴同为一身之卫,二经之病,往往相通。小青龙汤,伤寒太阳病也,而杂证肺病亦恒用之。推之苓甘五味姜辛汤、浓朴麻黄汤,皆肺中有寒饮,皆小青龙出入加减。小青龙系外寒与内饮相搏,故咳逆;若兼外寒,方中必有麻桂,无外寒者无之。至三物并用,则非分疏不明。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此干姜温肺之据。用干姜者,肺寒非干姜不温也。张隐庵之疏细辛也,曰∶气味辛温,一茎直上,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气而上交于太阳。审乎是而谓细辛不能发汗耶,则细辛辛温而烈,实能由少阴达表。谓细辛能发汗耶,则细辛细碎之体,那得劲力。所以发少阴之汗,必与麻黄并用;而散肺中寒饮,则正其所优为。二物一温一散,肺邪已足了之;而必加以五味,且数多于姜辛,几令人不解。此则治病即以善后,仲圣盖虑之周也。肺苦气上逆,咳则逆,喘则且至于胀,既张之肺,欲翕不得,有邪虽去而咳犹不止者,谓五味可无乎不可无乎。或曰∶烦躁而喘者加石膏,胃热熏面者加大黄,得毋三物亦治热咳?不知饮自寒而挟自热,三物所治仍属寒饮,不得因是致疑。或又曰∶三物治咳,惟细辛关系最重,而小柴胡汤咳加干姜五味,独不加细辛,岂传写有脱佚耶?夫寒饮迫肺而咳者,可从表解,可从下泄。少阳在半表半里,间有咳者,殆阳不胜阴而以微寒侵肺耳。无饮可蠲,何需乎细辛。
此伤寒太尤氏曰∶五味子治嗽,新病惟热伤肺者宜之。若风寒所客,则敛而不去矣。久病气耗者,非五味子不能收之。然热痰不除,则留固弥坚矣。(见金匮翼)按所论甚是,而不免于语病。肺为热伤,固非敛不救,如孙真人生脉散之以五味治暑病,然方中必重任人参麦冬生津止渴之品。即尤氏所引治热咳诸药不效者方,亦何尝无清涤肺热如石膏知母枇杷叶之类,虽新病不得重
《本草图经》:五味子
五味子(图缺),生齐山山谷及代郡,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间亦有。
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小莲花。七月成实,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尔雅》云∶ , 。注云∶五味也。蔓生,子丛茎端。疏云∶一名,一名 。今有数种,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为佳;八月采,阴干用。一说小颗皮皱泡者,有白色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千金·月令》∶五月宜服五味汤。取五味子一大合,以木杵臼细捣之。置小瓷瓶中,以百沸汤投之,入少蜜,即密封头,置火边良久,汤成,堪饮。
《本草衍义》:五味子
今华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火上,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肺虚寒人,可化为汤,时时服。作果,可以寄远。《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之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则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本草择要纲目》:五味子
【气味】
酸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
【主治】
收散气止嗽.补元气不足.止泻痢.生津液.止渴壮水.镇阳强阴.益男子精.明目暖水脏.凡黄昏喘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唯五味子能敛而降之.或以其食之多致虚热者.辄云用治肺之虚寒.则更不取其除热之说.岂知其能收肺气.即是除热.补肾之功.即是暖水脏之功也.但有外邪者.不可骤用.恐闭其邪气.必先发散而后用之.乃为良耳.又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汤.以益肺金之气.盖五味子之酸能泻丙火而益庚金也.仲景八味丸用此述类形象为肾气丸.总以五味悉具.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而益脾胃.在上则滋源.在下则益水也.
《本经逢原》:五味子
酸温,无毒。产辽东者佳。微焙捣碎用。
《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发明 五味子右肾命门本药。《本经》主咳逆上气,强阴益男子精,心肾不交者宜之,兼入肺肾二经。味酸而敛耗散之金,性温而滋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壮水镇阳。
收瞳子散大,定喘敛汗。加干姜治冬月肺寒咳嗽。同人参、门冬治夏月精神困乏。而虚热久嗽,不可误用表散。须以此去核之辛温助火,但用皮肉之酸咸以滋化之,不宜多用,恐酸太过反致闭遏而成虚热也。黄昏嗽乃火浮于肺,不宜凉药,宜五味子敛而降之。但风邪在表,痘疹初发,一切停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之。
《得配本草》:五味子
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皮肉甘、酸,核苦、辛,其性皆温。入手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敛肺经耗散之气,归肾脏散失之元。收瞳子之散大,敛阴阳之汗溢。退虚热,止烦渴,定喘止嗽,壮水镇阳。佐半夏,治痰。佐阿胶,定喘。佐干姜,治冬月寒嗽。佐参、 ,治夏季困乏。佐蔓荆子,洗烂弦风眼。佐麦冬、五倍,治黄昏咳嗽。合吴茱萸,治肾泄。(即五更泻。)入醋糊为丸,治胁背穿痛。黄昏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剂,宜五味子、倍子敛而降之。
痨嗽,宜用北者。风寒,宜用南者。滋补药,用熟。治虚火,用生。敛肺,少用。滋阴,多用。止泻,槌碎。益肾,勿研。润肺滋水,蜜可拌蒸。多用遏抑经道,则元气不畅,郁而为火。嗽痢初起有实火者禁用。
仲景八味丸去附子、入五味子,以收摄真元,俾丹田暖热,熟腐五谷,最为稳妥。盖肾藏精,精盛则火得所养而不散,较附子之助火以涸水,相去天渊。
《顾松园医镜》:五味子
〔甘酸,核中苦辛咸。性温,入肺、肾二经。嗽药生用,补药微焙。〕滋肾经不足之水,强阴涩精,除热解渴;〔精盛则阴强收摄,除热者壮水镇阳也,解渴者酸能生津也。〕收肺家耗散之气,疗咳定喘,敛汗固肠,〔久咳则肺气耗散,酸能收敛,故止咳定喘。肺主皮毛,与大肠为表里,故敛汗固肠。〕敛肺保肾之药也。同扁豆、干葛,能解毒。
风邪在表,痧疹初发,一切停饮,及肺家有实热者皆禁。。
《长沙药解》:五味子
【本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生山谷。
味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用五味、干姜、细辛,敛肺降逆,以止咳嗽。
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咳者,加五味、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金匮》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并用之,以治咳嗽。小青龙汤,治痰饮咳逆,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以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咳嗽冲逆者,辛金之不敛也,泄利滑溏者,庚金之不敛也。五味酸收涩固,善敛金气,降辛金之上冲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脱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备焉。金收则水藏,水藏则阳秘,阳秘则上清而下温,精固而神宁,是亦虚劳之要药也。
《冯氏锦囊秘录》:五味子
得地之阴,兼乎天之阳气,故味酸微苦咸气温,味兼五而无毒,阴中微阳,入足少阴、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为摄气归元强阴益精之要药。每个铜刀切为二片,蜜酒拌蒸晒干,焙用。
五味子,补虚损劳伤,收瞳神散大,味酸而敛肺气耗散之金。性补而滋肾经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涩精定喘,敛汗固阳,补虚明目,除烦热而补元阳,解酒毒而壮筋骨。同干姜煎,治冬月咳嗽,肺寒神效。同黄 、人参、麦冬、黄柏,治夏季神力困乏殊功。或热嗽而火气太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资此酸敛。然不宜多用,反致闭遏。诚纳气归元,收肺保肾之要药也。
主治(痘疹合参) 敛肺气生津止渴,除咳嗽驱热滋阴。然味酸而收敛,痘中不宜,惟痘后毒尽可用。至于火盛未清之咳嗽,有此敛遏,亦非所宜。
按∶五味子肉酸有余而甘不足哉。中苦辛而咸。古人制法,击碎,拌以蜜酒蒸之,正补其甘之不足,而少解其酸敛之峻骤也。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盖取五味酸,辅人参能泻丙火,而补庚金,收敛耗散之气也。东垣云∶收瞳神散大,乃火热必用之药,有外邪者不可骤用。丹溪云∶收肺补肾,乃火嗽必用之药。
寇氏谓其食之多虚热者,盖以其收补之骤也。若风邪在表,痧疹初形,一切停饮,肺有实热者,皆当禁绝。
《雷公炮制药性解》:五味子
味皮肉甘酸,核中苦辛,且都有咸味,五味俱备,故名。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苁蓉为使,恶葳蕤,胜乌头,北产者良。
按∶五味属水,而有木火土金,故虽入肺肾,而五脏咸补,乃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然多食反致虚热,盖以收补之骤也。如火嗽辄用寒凉,恐致相激,须用此酸敛以降之。亦宜少用,肺火郁及寒邪初起者禁用,小儿尤甚,以酸能钩痰引嗽也。
雷公云∶凡小颗皮皱泡者,有白扑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之。
《雷公炮炙论》:五味子
雷公云∶凡小颗、皮皱泡者,有白扑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
《名医别录》:五味子
无毒.主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一名会及,一名玄及.生齐山及代郡.八月采阴干.(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
《本经》原文∶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生山谷.
《千金翼方》:五味子
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一名会及,一名玄及。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
《外科全生集》:五味子
盐水拌蒸,滋肾水不足,强阴固精,主收敛。
《医学入门》:五味子
五味子温滋肾阴,除烦止渴补虚任,敛肺通脉定喘咳,和中消积水肿淫,肺火盛者用南味,辛甘且散风邪侵。
北五味色黑,皮肉酸甘,核苦辛咸。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入手太阴、足少阴经,滋肾水,暖肾脏,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羸瘦,强阴益精,壮筋骨,收肺气,耗散火热,嗽必用之。主肺寒咳逆、上气喘嗽,通血生脉,补气,兼和中气,霍乱转筋,翻胃,解酒毒,消食积, 癖,奔豚冷气,水湿气淫,腹肿胀大。
是知在下补肾,在上滋肺,在中和脾。孙真人云∶夏月常服五味,以补五脏气。是不特金水二脏药也。但多食收补太骤,反致虚热,又酸甚吊痰引嗽。如肺火盛者,莫如用南五味,色黄,味辛甘,稍重而能散痰火,去风邪。苁蓉为使,恶葳蕤,胜乌头。
《神农本草经》:五味子
味酸温。
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御览》引云,一名会及,《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五味子,一名元及(《御览》)。
《名医》曰:一名会及,一名元及,生齐山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
案《说文》云:菋,荎猪也,荎,荎猪草也,蕏,荎蕏也;《广雅》云:会及,五味也;《尔雅》云:菋,荎蕏;郭璞云:五味也,蔓生子,丛在茎头;《抱朴子·仙药》云: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五味子
味酸温。主益气,气敛则益。咳逆上气,肺主气,肺气敛则咳逆除,而气亦降矣。
劳伤羸瘦,补不足,气敛藏,则病不侵而身强盛矣。强阴,气敛则归阴。益男子精。肾主收藏,而精者肾之所藏者也,故收敛之物无不益肾。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
此以味为治也,凡酸味皆敛,而五味酸之极,则敛之极,极则不止于敛,而且能藏矣。
藏者冬之令,属肾,故五味能补肾也。
《新修本草》:五味子
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一名会及,一名玄及。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
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药多膏润,烈日曝之,乃可捣筛。道方亦须用。
〔谨案〕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其叶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 子。一出蒲州及蓝田山中。
《药鉴》:五味子
气温,味酸,无毒。气薄味浓,降也,阴也。肺肾二经药也。主滋肾水,收肺气。除烦止渴生津,补虚益气强阴。霍乱泻利可止,水肿腹胀能消。冬月咳嗽肺寒,加干姜肉桂治效。夏季神力困乏,同参 麦 服良。其曰能强筋者,以其酸入筋也。又曰能消酒毒者,何哉?盖酒毒伤肺而肺热,得此收敛,则肺气敛而热邪释矣。又曰下气者,何哉?盖肺苦气上,惟引其盛也,肺邪盛者,莫如用黄五味子,取其辛甘稍重,而能散也。
《药笼小品》:五味子
收肺家耗散之金。
一分肺邪未尽,用之即受其害。
虽名五味,酸居其八,辛居其二,余味非我所知。
其酸不亚于梅,即欲用之,只可十粒,或一分,不宜多用。
《药征》:五味子
主治咳而冒者也。
【考证】
小青龙汤证曰∶咳。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时复冒。
以上二方,五味子皆半升。
上观此二方。则五味子所主治也,咳而冒者明矣。
【互考】
五味子、泽泻,皆主治冒者,而有其别。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泽泻治眩而冒者也。
【辨误】
余尝读本草,有五味子收肺补肾之言,是非疾医之言也。原其为说,由五脏生克而来也。
夫
【品考】
五味子 朝鲜之产,是为上品,汉次之。本邦之产,其品稍劣,锉用。
《饮膳正要》:五味子
味酸,温,无毒。益气,补精,温中,润肺、养藏强阴。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五味子
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除热。《药性论》云∶君。能治中下气,止呕逆。日华子云∶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消食,霍乱转筋, 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骨。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五味子
君 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
五味子,味酸性温无毒。降也,阴也。其用有四∶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
《证类本草》:五味子
(五味_图缺)
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一名会及。一名玄及。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陶隐居云∶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翼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药多膏润,烈日曝之,乃可捣筛,道方亦须用。唐本注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其叶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 子。一出蒲州及蓝田山中。今注今河中府岁贡焉。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茎赤色,蔓生,花黄白,生青熟紫,味甘者佳。八月采子,日干。尔雅云∶ , 。注∶五味也。蔓生,子丛在茎头。疏云∶一名 ,一名 。药性论云∶五味子,君。能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病患虚而有气兼嗽,加用之。日华子云∶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 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图经曰∶五味子,生齐山山谷及代郡,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间亦有。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小莲花。七月成实,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尔雅》云∶ , 。注云∶五味也。蔓生,子丛茎端。疏云∶一名 ,一名 。今有数种,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为佳。八月采,阴干用。一说小颗皮皱泡者,有白色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千金月令》∶五月宜服五味汤。取五味子一大合,以木杵臼细捣之,置小瓷瓶中,以百沸汤投之,入少蜜,即密封头,置火边良久,汤成堪饮。
雷公云∶凡小颗皮皱泡者,有白扑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抱朴子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衍义曰∶五味子,今华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
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肺虚寒人可化作汤,时时服。作果,可以寄远。《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云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即用之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