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满吐利
《伤寒说意》:痛满吐利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而升降不同,燥湿异性。燥不偏盛,则阳明右降而化浊阴,湿不偏盛,则太阴左升而化清阳,表里匀平,是以不病。阳明病则胃燥而气逆,故多呕吐,太阴病则脾湿而气陷,故多泄利。以脾陷而肝气不达,郁迫击冲,是以痛满而泄利。脾肝郁陷,则胃胆上逆,是以呕吐而不食。
阳明胃病之吐利,缘燥热之郁,太阴脾病之吐利,因湿寒之旺。若下之,阳亡土败,胃气愈逆,阻格少阳降路,痞塞不开,必胸下结硬。阳明下早,阳陷于胸膈,为阴气所阻,则成结胸,太阴误下,阴逆于心下,为阳气所拒,则为痞证也。
《四圣悬枢》:痛满吐利
寒疫传经,四日而至太阴。脾阴非旺,终不入脏,脾阴一旺,则不拘何日,皆可内传。大阴以湿土主令,表郁湿动,故病传脾脏。土湿则中气不运,伤寒太阴痛满吐利之证俱起。卫气郁陷,皆因于此。当补火燥湿,以回脾阳,则卫气发宣而不陷没矣。
苓桂参甘厚朴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厚朴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腹满者。
苓桂参甘椒附汤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蜀椒三钱,去目 附子三钱,炮 芍药三钱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腹痛者。
参甘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呕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附子三钱 石脂三钱,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泄利者。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