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
《冷庐医话》:腿
表兄周乙藜学博士照,于道光壬寅年患腿热,而按之不热,行步无力,不痛不肿,延医延医腿患益甚,腿肉日削,食少神惫,势就危殆,时乙藜家质库中友朱光甫能医,乃令治之,曰∶此痿病也。诚然是湿热,诚然是阴虚,然专治一端则误矣。投以清燥汤,病日减,继用虎潜丸法,出入增损,至三百剂始撤消。乙藜因是潜玩医书,深究脉学,为人治病屡奏效。
方书言风胜则引,湿胜则肿,寒胜则痛,此亦未可泥也。道光己丑年,先君子芗 公,(时年四十有九。)患两腿热痛,不能行步,医家用蠲痹汤、巴戟天汤不效,反加剧,且肿,色青紫,又以为阴亏,用虎潜丸,痛益甚,饮食少进,乃至震泽,就吴雪香先生诊之,(先生震泽县庠生,中岁悬壶,审症精细,求治者盈门。)切脉濡数,患处肿痛,询知酒户素大,谓是湿热致患,用苡仁、海桐皮、防己、蚕砂、川萆 、秦艽、桑枝、牛膝、木通等药,日有起色,不一月全愈。余按∶痛而热,则不当用温药。蠲痹汤等所以不效也。此犹理之显著者,而知之者鲜焉。甚矣!医道之难明也。
热病愈后,往往归之于足,发热肿痛,不治则痛甚而死,或至残废,如截足风之类。咸午春,余母周太孺人,偶发寒热,忽患此症,时余在杭州,内人周婉霞在家侍奉,检医书得一方,用广胶一两,入糟、醋、姜、葱汁,四味烊化成膏,摊纸或布上,贴患处,痛立止。(糟入醋中,将糟凿碎调匀,滤出汁,去糟渣,勿用姜汁,不必多,只少许,葱汁较姜汁多一半,糟醋汁须三四倍于葱汁。)
庚申冬初,姬人李氏患伏暑,愈后两足肿而不红,其痛尤剧,服去湿清热药不效,用此方治冷水中,号呼痛绝而殒。惜当时未得此方拯之,特详志于此,愿有志者广传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