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肉
《本草求真》:兔肉
(兽)解热
兔肉(专入肝。兼入大肠)。人言可治虚痨。人多食而不忌。不知兔肉性寒。久食绝人血脉。损元气阳事。令人痿黄。故时珍载之以为解热利肠之剂。(藏器曰。大抵久食绝人血脉。损元气阳事。令人痿黄。八月至十月可食。余月伤人神气。兔死而眼合者杀人。)况虚痨一症。脾肾两虚。即在医者用药挽救。亦难两全无弊。若复加兔肉甘寒。又安能力补脾肾。而为虚痨要药乎?今人不察。动用兔肉治疗。以致阳气日虚。而阴气日竭。余因先慈曾患虚痨。服药将愈。后食兔肉而病复发。故特拈出。以为妄食兔肉者戒。
《医学入门》:兔肉
兔肉甘平不益人,脑髓皮毛救产屯,头止头眩肝明目,屎治痔疾血来频。
兔,吐也,言生子从口中吐出。肉,多食损元气,弱阳事,令人痿黄。若合白鸡肉食,面发黄;合獭肉食,病遁尸;合姜、橘食,令心痛霍乱。孕妇忌食,二月食之伤神,兔死眼合者杀人。《衍义》云∶兔有白毛者,全得金气也,入药尤效。余兔至秋深时则可食,金气全也。才至春夏,其肉味变。脑髓,滑产。涂冻疮,手足皲裂。头骨,平,无毒。主头眩痛,癫疾,和皮毛烧灰为丸,酒下,主难产催生并产后胎衣不下,瘀血冲心,胀痛欲死者,极效。产后阴下脱,单烧头末敷之。痈疽恶疮,取头细锉,甑内蒸熟,涂帛上贴之。骨,主热中消渴,小便不禁。肝,主明目退翳,和决明子末为丸,每晚白汤送下。屎,主痔疮疼痛,下血不止,慢火炒黄为末,每三钱入乳香末五分酒下。小儿月蚀烂疮,取屎纳蛤蟆腹中,烧灰敷之。
《饮膳正要》:兔肉
味辛,平,无毒。补中益气。不宜多食,损阳事,绝血脉,令人痿黄。不可与姜、橘同食,令人患卒心痛。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二月不可食,伤神。
《饮食须知》:兔肉
味甘辛,性寒。同白鸡肉及肝心食,令人面黄。同獭肉食,成遁尸病。
与姜橘同食,令人心痛霍乱。忌同鹿肉、鳖肉、芥菜及子末食。十一月至七月食之,伤神气。兔死而眼合者杀人。食兔髌,多令人面生髌骨。《内则》云∶食兔去尻,不利人也。妊妇不可食,令子缺唇,主逆生。兔尻有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久食绝人血脉,损元气阳事,令人痿黄。兔肝亦勿与鸡芥、胡桃、柑橘同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