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当中脘,主腐熟水谷。


胃之下口,即小肠之上口,名曰幽门。引经报使用升麻、葛根、白芷、石膏。辰时气血注于胃。


足阳明胃交鼻起,〔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挟口交承浆〔在唇下。〕颐后下廉颊车是,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中。〔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一支幽门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支者与直者会合,气街在毛际两傍。〕遂由髀关抵膝膑,〔脾关,膝上穴名,膝盖曰膑。〕胫 中指内间终。〔髓骨曰胫,足面曰跗。〕一支别走足跗上,大指之端太阴同。〔端,指尖也。〕


胃者。脾之腑也。两旁九十穴(并下一单穴。共九十一穴)。出甲乙经。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足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于内庭。内庭者。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足阳明脉之所留也为荣。春三月宜灸之)。注于陷谷。陷谷者。木也(在足大指次指之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足阳明脉之所注也。为俞。夏三月宜灸之)。过于冲阳(一名会骨。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春三月宜灸之)。行于解溪。解溪者火也(在冲阳后一寸半腕上陷者中。足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入于三里。三里者。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足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秋三月宜灸之)。


厉兑(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灸一壮。主尸厥。口噤气绝。脉动如故。其形无知。如中恶状。疟不嗜食。腹寒胀满。热病汗不出。鼽衄目眩前仆。面浮肿。足胫寒恶人与木音。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多卧善惊)。


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灸三壮。主四肢厥。手足闷者。使人久持之。逆冷胫痛。腹胀满。皮肤痛。善伸数欠。恶人与木音。振寒。嗌中引痛。热病汗不出。下齿痛。恶寒目急喘。恶寒栗。断口噤。僻不嗜食)。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之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灸三壮。主热痢面目痈肿。龋齿。裂唇。善噫。腹痛胀满肠鸣。热病汗不出。水肿留饮。胸胁支满)。


冲阳(一名会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二寸。灸三壮。主皮先寒。热病汗不出。口热痛胃脘痛。时寒热皆主之。齿龋痛。腹大不嗜食。振寒而欠。狂妄而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下缓失。履不收。面浮肿)。


解溪(在足冲阳后一寸半腕上陷者中。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论言风水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下重。疟螈 惊。股膝 肿。转筋。头眩痛。癫疾。厥寒热欠。烦满悲泣出。狂易见鬼与火。霍乱。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啮舌。足大指转伤。下车桎地适臂。指端伤为筋痹)。


丰隆(足阳明络也。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者中。灸三壮。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涩难。厥头痛。面浮肿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发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


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灸三壮。主少腹痛。飧泄出糜。次指间热。若脉陷寒热。身痛唇干。不得汗出。毛发焦。脱肉少气。内有热不欲动摇。泄脓血。腰引少腹痛。暴惊。狂言非常。女子乳痈。惊痹。胫肿。足跗不收。跟疼痛)。


条口(在下廉上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胫寒不得卧。胫痛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在三里下三寸。灸三壮。主飧泄。大肠痛。狂妄善走。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行立。胸胁支满。恶闻人木音。风水面肿甄权云。主大气不足。偏风香港脚。腿脚不随)。


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廉。灸三壮。主阳厥。凄凄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酸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哕 中有寒。腹中寒。胀满。善噫恶。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利食不化。心下胀。热病汗不出。喜呕吐。苦癃 。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寒热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胸中瘀血。胸胁支满。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水。腹胀皮肿。乳痈有热。五脏六腑。胀。狂歌妄言怒恐。恶人与火。骂詈。霍乱。遗矢失气)。


犊鼻(在膝膑下 上骨侠解大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犊鼻肿。先熨去之。其赤坚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诸肿节溃者。死。不溃可疗也)。


梁邱(足阳明 。在膝上二寸两筋间。灸三壮。主大惊乳痛。胫苦膝痹。不能曲伸。不可以行)。


阴市(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足阳明脉气所发。不可灸)。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足阳明脉气所发也。禁不宜灸)。


髀关(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灸三壮。主膝寒痹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承泣(一名溪穴。一名面 。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跷脉任脉足阳明之会。甄权云在眼下八分。禁不宜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所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 僻。口不能语言)。


四白(在目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七壮。主目痛口僻。泪出目不明)。


迎香(一名冲阳。在禾 上鼻下孔傍。手足阳明之会。主鼻鼽不利。窒洞。气寒僻多涕。鼻衄有痈。不宜灸)。


巨 (在侠鼻傍八分。直瞳子。跷脉足阳明脉之会。主面目恶风寒 肿。痈痛招摇视瞻。螈 口僻。青盲无所见。远视KT KT 。目中淫肤白膜。翳障覆瞳子)。


地仓(一名胃维。侠口傍四分如近下有脉微动。跷脉手足阳明之会。灸三壮。主口缓不收。不能言语。手足痿 不能行)。


承浆(一名天池在颐前下唇之下。足阳明任脉之会。开口取之。灸三壮。主寒热凄厥鼓颔。癫疾呕沫。寒热 互引口干。小便赤黄。或时不禁。消渴。嗜饮。目瞑身汗出。衄血不止。上齿龋)。


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开口有空。主颊肿口急颊车骨痛。齿不可用口嚼)。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者中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寒热项瘰 。癫疾口 。喘悸。 口噤。噤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能嚼)。


上关(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灸三壮。主唇吻强。上齿龋痛口僻噤不开。耳痛聋 。螈 口沫出。寒热 青盲。髓目。恶风寒)。


下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张口而闭。灸三壮。主失欠下齿龋。下牙痛。 肿。耳聋鸣。 。口僻。耳中有干底。 耳有脓。不可灸之)。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中缺者。灸三壮。主耳中有脓。及底耳 耳。皆不灸。主耳痛鸣聋。头颔痛。上齿龋)。


人迎(一名天五会。在颈大脉脉动应手侠结喉傍。以候五脏之气。足阳明脉气所发。禁不可灸。灸之不幸。杀人。一云。有病可灸三壮。主阳逆霍乱。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胸满呼吸喘喝。气闷。饮食不下。刺入四分。不幸杀人)。


水突(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


气舍(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咳逆上气。瘤瘿咽肿。颈项强不得回顾。喉痹)。


气户(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喘逆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


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者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


屋翳(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 久则不仁)。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灸五壮。主胸满。痈肿。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


乳中(禁不可灸。灸之生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疗。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下满痛。膺肿乳痈。凄索寒热。痛不可按)。


不容(在幽门傍各一寸半。去任脉二寸。直两筋端相去四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呕血。肩息。胁下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引肾痛)。


承满(在不容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肠鸣相逐。不可倾侧。肩息唾血)。


梁门(在承满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胁下积气结痛)。


关门(在梁门下五分。一云一寸。太一上。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遗溺腹胀。上满积气。身肿肠鸣也)。


太一(在关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狂癫疾。吐舌)。


滑肉门(在太一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狂癫疾。吐舌)。


天枢(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去肓俞一寸半。在夹脐二寸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脐疝。绕脐而痛。时上冲心。女子胞络中痛。月水不以时。腹胀肠鸣。气上肿胸不能久立。肠中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重体急。疟振寒。热盛狂言。脾胀四肢重。不能衣。阴疝气疝。烦呕面肿。大肠胀)。


外陵(在长溪下五分。大巨上。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腹中疼痛)。


大巨(一名液门。在长溪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腹满痛。善烦。颓疝。偏枯。四支不用。善惊)。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小腹胀满。痛引阴中。信水至。则腰背中痛。胞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三焦结热。小便不通)。


归来(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三寸。灸五壮。主少腹痛贲豚。卵缩入。痛引茎中。女子阴中寒)。


气冲(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下一寸动脉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腹中大热不安。腹有大气。女子月水不利。或闭塞。暴肠胀满。癃淫泺。身热腹中绞痛颓疝。阴肿。乳难子上抢心。若胞不出。众气尽乱。腹满不得反息。腰痛控睾少腹及股卒俯不得仰脱。大气石水。无子少。阴痛。阴疝茎中痛。两丸骞痛。不可仰卧)。


胃图(图缺)


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曰∶胃者,汇也。号为都市,五味汇聚,何所不容,万物归土之义也。


又曰∶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经曰∶足阳明胃经。


又曰∶是经常多气多血。


又曰∶辰时气血注于胃。


又曰∶胃为水谷之海。


《灵枢》曰∶人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又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脏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又曰∶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而无病矣。


《入门》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得尽天年。


《灵枢》曰∶ HT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


又曰∶胃为之海,广骸大颈胀胸,五谷乃容。


又曰∶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松者胃薄;肉 小而松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也。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裸累者胃急;肉多小裸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又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


又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也。


又曰∶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多青。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脉多赤。


又曰∶面热者,足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坚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东垣曰∶胃伤之证,不思饮食,胸腹胀痛,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黄肌瘦,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又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又曰∶胃病治法,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澄心息虑,从容以待真气之复常也。


经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又曰∶胃为足阳明,其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又曰∶呕吐血,成盆成碗者,属胃经。


又曰∶牙宣出血,属胃肾虚火。


《丹心》曰∶人无根本,水食为命,盖脾胃属土,主纳水谷,人之根本也。


《回春》曰∶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气清。


《必用》曰∶胃实宜平胃散。虚宜补中益气汤。不进饮食,宜养胃进食汤。(苍术、白术、人参各一钱,陈皮、浓朴、白茯苓、炙甘草各七分,神曲、麦芽各五分,姜枣引或蜜丸,米饮下二钱。)


《脉经》曰∶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


太乙真人曰∶美饮食,养胃气。


吐出多者为吐血。


又曰∶胃者,仓廪之官,布养四脏,故五脏皆禀气于胃,乃五脏之本。故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东垣治内伤,主于脾胃,其谓脾司转运之职,胃为受气,营养于身,是平人也。若饮食失节,脾胃乃伤,脾伤则不能运化,胃伤则不能容纳而诸病生矣。


丹溪云∶百病先观胃气何如。


经曰∶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又曰∶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又曰∶胃疟者,令人疸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又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胗形瘦而腹大。(胗,唇也。)


孙真人曰∶新食竟取风,为胃风。


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又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 音亦。)


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又曰∶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又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又曰∶胃为之市,水谷所归,五味所入,如市之杂也。


《太素》曰∶胃者,太仓也。胃之五窍,(谓咽、胃、大肠、小肠、膀胱也。)闾里门户也。


经曰∶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矣。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上口,贲门是也。水谷自此而入,以胃出谷气,传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门,其门处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若胃中腐熟水谷,则自幽门而传入小肠,故曰∶太仓之下,口为幽门,其位幽隐,故名之也。


《脉经》曰∶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音陛。)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又曰∶趺(音夫)阳脉浮者,胃气虚也。数者,胃有热,即消谷引食。涩者,胃中有寒,水谷不化。粗而浮者,其病难治。浮迟其久病。


又曰∶胃脉若沉涩者,气逆;气逆者,人迎盛;人迎者,胃脉也。逆则盛而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又曰∶是动则洒洒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 厥,是主血。( ,音干,胫骨也。)


又曰∶所生病者,狂疟湿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音疹,唇疮。)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背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盛者,人迎(左手)大二倍于寸口(右手)。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音歪。)


足阳明胃引经药歌∶


辰胃丁(香)防(风)砂(仁豆)寇(白)术,半(夏)知(母)葱(白)葛(根神)曲苍(术)乌(药),石膏白芷升(麻)檀(香)木(香),下治相沿效不辜。


经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见真脏脉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盛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俱至于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病胜脏故死。


又曰∶胃实不眠。


又曰∶卧寐不宁,乃胃中之津液干枯,不能内荣其魂魄也。


凡饮食减而大便转觉艰涩者,胃病而运化之机迟也。肌肉消瘦者,胃主肌肉也。


形体困倦者,胃病而约束之机关不利也。


阳明邪实。(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阳明正虚。(故喜火,喜日月光者,喜助正也。)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小便闭涩为胃水。


经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冯鲁瞻曰∶脾胃尤为后天元气之本,化源生发之机,五脏六腑之大源,气血精微莫不赖之以长养也。


补∶白术、黄 、芡实、陈皮、扁豆、莲子、山药、半夏、苍术、百合。


泻∶枳实、朴硝、大黄。


温∶藿香、香附、良姜、益智、胡椒、吴茱萸、肉豆寇、丁香、浓朴、木香、干姜、草寇、生姜、白豆寇。


凉∶滑石、山栀、黄连、竹茹、玄明粉、黄芩、石膏、连翘、石斛、升麻、天花粉、葛根、知母。


引经报使∶升麻、葛根上行。白芷、石膏下行。


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水谷气血之海。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胃重二斤十四两。(李士材)


胃处腹中,犹灶中之火,谷在腹外,犹灶外之薪。薪不得灶内之火则不燃,故谷气要胃气腐之;火不得灶外之薪则易熄,故胃气要谷气充之。究竟火之燃薪,只是要变其体质,以为发端。既变后,莫非取彼之体,助我之用。薪在灶内,燃动薪势,莫非火势。谷在腹中,运化谷气,莫非胃气。当此薪火合势炎炎不息时,自有一种升腾蔟动之象,氤氲而发为焰者,充盈于灶内,此即胃家之有中气也。胃气指腑言,中气指焦言。凡火之能熟腐一切,使釜中之气充盈蒸润,能升能溢者,皆焰之力也。焰力到,则釜中之气足。釜中之气,在人身即膻中之气也。所谓洒陈六腑,调和五脏者,皆此气透上华盖,而肺得之以输布周身者也。故凡肺气虚者,膻中之气乏也。膻中之气乏者,釜底之焰微也。欲盛其焰,须是火足。欲足其火,须是薪添。薪之为言,谷也。谷入于阴,长气于阳,则宝此谷者,非阳而何?然则胃之有阳气,又何气也?曰∶阳气之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胃气从宣发处见,虽是宣发,只有其体。阳气从包蕴处见,虽是包蕴,用则无穷。究而言之,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犹夫火之云热也。火性热,故釜底热,则釜中无火之处无不热。火不能化一切之非火而为火,而火性之热,则能化一切非热而为热。故谷气足,则胃气充,尚是后一层事,而阳气充,则谷气化,实是先一层事。犹火将欲化,彼之非热而为热,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为火也。所以此处之阳,专隶在胃上言。非与阴字对看。乃胃之具以统乎五脏六腑也。苦脾之为器,不过为胃行其津液。平常只可与胃作对峙,而在此处,犹之薪火接合处用之作抽添煽扬力者。火非抽添煽扬则不炎,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该括及脾气矣。(程郊倩)